(共65张PPT)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课标定位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加强区域认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阐释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考感悟】 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谈谈你对当时人地关系思想的看法。
提示:当时的居民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上述现象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开发行为的报复。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①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3)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4)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工作重点:
(1)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3)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4)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5)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6)严格保护耕地。
(7)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8)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思考感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针对环境问题要坚持“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并明确“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种做法对生产企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推行“第三方治理”有什么优点
提示:影响:通过“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可以提高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心;改变企业的传统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和协调人地关系;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控制排污和生态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优点:有利于实现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专业化;有利于节约环保成本;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问题引领
原始社会的人们不了解露水的来源,以为是月亮柔和的光线带来的露水。在干旱季节,农作物和牧草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之后,过了一个夜晚,又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有些植物的叶子白天张开,晚上合闭,也被认为是月光照射的作用。加上月亮时圆时缺,周而复始,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月神的神话,认为月神是团圆神并有促使植物生长的神性。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创造并崇拜月神
(2)当时的人地关系如何
答案:(1)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难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对大自然既崇拜又敬畏。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归纳提升
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
典型例题
宋朝魏了翁诗作《和别驾喜雨四绝·山北山南遍插秧》: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下图描绘了当时农夫们插秧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插秧图
(1)魏了翁诗作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从诗作中可以看出,宋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进行开发利用。第(2)题,在农业社会,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农产品。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题目,在解答时一定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分析。在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生产力这一要素的发展变化,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没有人地关系的演变。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探究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问题引领
2020年1月24日国际教育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教育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列目标的关键,并高度评价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该发展议程于2015年9月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新设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关注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结合材料探究:
(1)《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2)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3)请将目标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填在示意图相应的位置,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案:(1)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共同性原则。
(3)条件:经济增长;基础:环境可持续性;目的:社会包容性。
关系: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所以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条件,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还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归纳提升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典型例题
“光盘行动”倡导人们在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青岛市近年倡导理性消费、树立节约观念,“光盘行动”已深入人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青岛某学校高一
学生手抄报
(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
(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光盘行动”,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是不浪费食物,属于经济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2)题,每个人都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行列,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探究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问题引领
材料一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我国正式进入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时代,中国人长期形成的饮食观念受到关注。观念及行为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它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材料二 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消费需求,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各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为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循环经济的 你认为垃圾分类有什么益处
(3)循环经济是怎样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的
答案:(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合适。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消费,市场的不恰当行为,很有可能破坏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若过度消费其他生物,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产生更多环境失衡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2)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垃圾分类的益处:可以提高生活垃圾中废品回收的利用比例;分类后方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卫工人工作的难度;把那些有害垃圾单独拣出来,减少这些有害垃圾造成的污染。
(3)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实现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归纳提升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典型例题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2)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长方式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第(2)题,“秸秆焚烧还田”会污染大气环境;“矿渣生产水泥”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垃圾转移国外”是污染转移,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污水灌溉农田”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完成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来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交通线建设预留野生动物通道,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
自2019年11月1日起,我国北方正式拉开了冬季错峰生产的大幕。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行业在大多地市采取错峰生产方式。据此完成3~5题。
3.错峰生产的行业具备的共性是( )
A.低能耗、低污染 B.高能耗、高污染
C.高科技、低能耗 D.高能耗、高科技
4.错峰生产的目的是( )
A.降低投入成本 B.提高产品价格
C.减轻大气污染 D.促进产业升级
5.错峰生产只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一种方式,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 )
A.大力建立自然保护区 B.减轻大气污染
C.控制人口增长 D.优先发展轻工业
答案:3.B 4.C 5.C
解析:第3题,据题干知,错峰生产的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均属于传统工业部门,都具备高能耗、高污染的共性。故选B项。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这些要求错峰生产的行业都具有高污染的特点,因此错峰的主要目的是减排,以保护环境,减轻大气污染。故选C项。
第5题,协调人地关系应从根源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源是人口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使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资源数量增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形成环境问题,所以首要问题是控制人口增长。优先发展轻工业,大力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大气污染等措施不能减少人类索取资源的数量,不是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首要措施。故选C项。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野生动物保护事关生态安全、民生福祉和国家形象。
材料二 漫画《小鱼的哀求》。
(1)两部门联合通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
原则。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和
原则,理由是 。
(3)在解决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原因是什么
答案:(1)持续性
(2)公平性 持续性 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
(3)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
解析:第(1)题,保护生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生物得到保护可以不断地繁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漫画反映人类过度捕捞,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影响生物繁衍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第(3)题,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