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1 05:4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
(原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  )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2.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曾写下《石炭》诗,在序言中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北宋已使用煤炭作冶铁燃料
D.徐州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3.黄河古称“河”“河水”,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这一变化(  )
A.折射出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环保意识的日趋增强
C.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
D.表明了民众水利观念的更新
4.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的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史书编撰体例的改变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5.宋代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并在立契后到官府投税印契,只有经官印押的红契,才是钱主取得所买财产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如果“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这表明(  )
A.宋代人身自由权放松
B.各地官府控制民间贸易
C.商业物权意识在增强
D.政府鼓励民间商业贸易
6.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民俗》中写道:“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据考证,宋代官府逐渐允许工商阶层服紫(一定品级的官服颜色),工商阶层也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这表明宋代(  )
A.不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科举制推动社会风尚变化
C.社会各个阶层流动频繁
D.经济发展影响等级观念
7.下表为唐宋两代江南漕粮运量比较表(单位:万石),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朝代 一般年运量 折合今数 最高年运量 折合今数
唐朝 100 59.44 400 237.8
北宋 735 484.8 935 617.61
A.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区域间贩运贸易繁荣
8.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的主食稻米主要靠外地输入,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外地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9.宋朝时期将镇市管辖权从具有军事色彩的镇将转移到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的镇市监等基层官吏,同时将镇和市合二为一,使镇市成为宋代城乡之间进行要素流通的中转环节。这一转变源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抑武政策的推行
10.北宋初年,四川所用铜钱体重值小、流通不便,商人便发行纸币称“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元朝时,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这种现象(  )
A.抑制了铸铜业的发展
B.标志了中国古代金融的产生
C.推动了宋元商业的发展
D.反映出活字印刷业迅速发展
11.[2023·江苏苏州开学考试]南宋临安城里,从熟食小点到衣服穿着、家内杂物用具,都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仅《梦粱录·团行》所记载的就有20多种。周密的《武林旧事》也记载了南宋临安各种小商品17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制造出来的。据此推断,南宋临安(  )
A.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
B.手工业在经济活动中居主导
C.城市居民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D.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2.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古代货币的一种)。银铤上有“真花银”“出门税”等砸印款识。从出门税的字面理解,应该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的税项之一,“出门税”银铤也应是行商纳税的见证。据此可知,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4分)
13.学者杜文玉对唐、宋两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1 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比较
时期 耕地面积(万亩) 岁入粮食数(万石)
唐天宝中 48 546 2 506
宋天禧五年 51 111 3 278
表2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部分)
省份 时代  陕 西 河 南 山 西 河 北 甘 肃 江 苏 安 徽 浙 江 江 西 福 建 广 东 湖 北 湖 南
唐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宋 20 11 25 20 2 17 16 302 56 402 44 21 5
表3 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时代 财政收入数(万贯) 财政支出数(万贯) 支出占收入之比
唐 3 411(其中工商业收 入1 522) 3 306 97%
宋 5 875(其中工商业收 入4 620) 9 599 163%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分别提取表1、表2、表3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
14.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宋代高度评价,有言“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健儿应斗死,壮士耻为儒。
——(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
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神童诗》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
唐代 宋朝
河北、河南 28 23
陕西 11 1
山西、山东 10 11
江苏 6 9
江西 2 9
两广地区 2 3
两湖地区 2 3
安徽 1 5
福建 19
浙江 24
——整理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1)材料一中两首诗反映出唐宋时期的社会风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社会风气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据材料“儒家经典……流入辽国”可知其属于文化输出,榷场又是边境互市经济交流的场所,故材料体现了宋辽间多方面的交融,故选B项;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排除A项;宋辽是两个政权,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并非优越性,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据材料“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元丰元年,彭城开始使用煤炭作为冶铁燃料,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彭城开始使用煤炭冶铁,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北宋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无法推断矿冶业在手工业部门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徐州(彭城)冶铁燃料的变化,不能反映徐州在全国冶铁业的中心地位,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南宋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得到广泛开发,农耕经济发展导致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之水越来越浑浊,“黄河”一词被广泛使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变化体现不出古代环保意识的增强,B项排除;黄河水变浑浊,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矛盾尖锐,C项排除;材料中的变化不能表明民众水利观念的更新,D项排除。
答案:A
4.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操纵政治;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由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故史书中有关“列传”部分关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官修正史的体例为纪传体,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重文轻武与家族变迁没有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官方红契是“钱主取得所买财产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即商品买卖需要凭证和依据,说明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物权意识在增强,C项正确;题干讲述的是物品交易规范,并非人身自由权,A项错误;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是规范经济活动而非控制,B项错误;宋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据宋人记载,当时诸行百户各有固定衣装颜色;官府逐渐允许工商阶层服紫衣,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即对商人的政治约束有所减轻。这表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变化,D项正确;A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科举制度推动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阶层流动频繁,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由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江南运往北方的漕粮数量与唐代相比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江南地区的经济重要性上升,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更加明显,C项正确;唐宋时期中原经济发展慢于南方,但“急剧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商业无关,排除B项;漕粮一般由政府组织,不属于区域间贩运贸易,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材料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冲击了粮食作物的种植,这说明农业生产受到了市场导向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非长途贩运,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粮食危机,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强化了镇市的经济功能,将镇和市合二为一,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抑武政策是指抑制武将,削弱武将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的纸币出现及发展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古代金融业在宋以前就已经产生,排除B项;活字印刷技术迅速发展是出于文化传播的需要,与纸质货币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中两则文献对于南宋临安的记载可知,临安城内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侧面反映了市民积极从事非农业活动,职业结构多元化,选择C项;材料中未涉及民营、官营手工业对比,不能得出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的经济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材料“出门税”银铤上的铭文侧面反映了南宋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政府向行商收取“出门税”体现了当时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所以选C;战国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B;北宋时期就已经打破坊市界限,D错误。
答案:C
13.解析:提取信息,根据表中数据,纵向、横向对比可得出变化趋势,然后结合表格标题,得出结论。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发展、商品经济发达、“三冗二积”局面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等方面展开。
答案:提取信息 表1:宋代耕地面积比唐代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3分)表2: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度增加;南方增幅大,北方总数目略低于唐代。(3分)表3:宋代的财政收入远超唐代,且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占比高于唐代;唐代的财政收入不如宋代丰厚,但收支平衡,宋代财政收入增多但入不敷出。(3分)
说明:自唐中期以来,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开垦土地,生产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社会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发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由于宋代采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政策等,出现“三冗二积”现象,财政收支严重失衡。(3分)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健儿应斗死,壮士耻为儒”得出唐人尚武;由材料一“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得出宋人看重读书做官。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结合宋朝统治政策以及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得出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科举制度的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趋势,由材料二唐代状元多出自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得出唐朝时,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材料二宋代状元多出自福建、浙江得出宋代状元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史实得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结合两宋时期政局动荡,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史实得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
答案:(1)不同:唐人尚武;宋人看重读书做官(写“尚文”也给分)。
原因: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科举制度的完善。(6分)
(2)变化趋势:唐朝时,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原因:经济方面: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写“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也给分);政治方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