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15: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大多以四书五经命题。
B.《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长期传承这种精神。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就是“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B.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C.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D.“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D.“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河·社戏
沈从文
两个唱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
“葫芦黄瓜一样长,有什么好说。”
“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
另外一个丑角插嘴说:“斫你个癞鼋头!”
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自作风流的船案子,保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问,看不完两本,就走回橘子园工作去了,下午本想代替嫂嫂看厨房,预备待客莱饭,可不成功,依然随同家中人过伏波宫去,去到那个高台凳上坐定。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回了家。回家后在厨房中张罗了一下,于是就到橘园尽头河坎边去看船,只见三黑子正坐在河边大橘子堆上歇憩,面对河水,像是想什么心事。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 ”
“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
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夭夭像是看透了他的心事,因此说:“横蛮强霸的占上风,天有眼睛,不会长久的!戏上总是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
“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戏上这样说,真事情可不是这样。
三黑子看看夭夭,不再说话,走到装浦市人戏班子来那条广舶子边上去。有个小妇人正在船后梢烧夜火煮饭,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
夭夭说:“常德府兵士难道不是保安队?”
三黑子说:“怎么不是 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
夭夭因为老水手说到这件事,照例像装作没有听到,却向河边船上走去。到船边时上了跳板,看见下面溪口还停了几只小船,有的是装橘子准备下行,有的又是三里牌滩头人家为看戏放来的,另外还有本村特意为对河枫木坳附近村子里人预备的一只小渡船,守船的正是上次通夭夭过河的那个年青汉子。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像水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烧了几十年还不息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老水手俨然追问似的说:“怎么,好看的应当长远存在,这事是归谁派定的?”
夭夭说,“我派定的。——只可惜我这一双手,编个小篮子也不及你在行,还是让你来编排吧。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
三黑子不知船上两人说什么,笑什么,也走到河坎边来,“满满,不要回去,就住到我家里,我带得有金堂叶子烟,又黄又软和,吸来香喷喷的,比大炮台烟还好,你试试看!”
老水手挥舞着那个短烟杆:“夭夭,你说说看,我还不曾派他当主席,他倒赏给我金堂烟叶来了。好福气!”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丑角的话交代了浦市的社会环境。
B.“天晓得”“葫芦黄瓜一样长”“一报还一报”等口语朴实率真,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描绘了收锣时的情景,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
D.大量的人物对话淡化了情节,作者娓娓道来,文章节奏舒缓,叙述散文化,风格鲜明。
7.关于文中写天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夭夭下午再次坐在高台凳上看戏,她感受到被骚扰而觉得不自在,没看完就回家了。
B.夭夭到橘园尽头河边去看船时碰上了三黑子,宽慰了正在为家里被人欺压而苦恼的三黑子。
C.“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的想法,体现了夭夭的天真,她天性中自然流露出灵秀之气。
D.“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
8.三黑子为什么不去看社戏?小说表现了三黑子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演戏和看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简要说明。(6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悔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子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太子。”及晏子,晏子辞曰:“君命其臣,臣据其肩以尽其力,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将以而所傅为太子。’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婴不敢受命,愿君图之!”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珪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公曰:“晏子何如?”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公曰: “然。”“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谏言不出。臣闻之,近臣默,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公曰:“善解予惑,加冠!”
(节选自《晏子春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闻古者A之士B可与C得之D不可与E失之F可与进之不G可与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谏曰”的“谏”是指“规劝君主改正错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意思相同。
B.黥,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古时以防兵士逃亡,在其脸上黥字刺黑作为记号。
C.“公召其傅曰”中的“傅”,指师傅、教师,也可特指君王及诸侯之子的老师。
D.“君疏辅而远拂”中的“拂”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景公信任谗佞之人,致使没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没有罪过的人受到了惩罚,晏子因此离他而去。
B.齐景公在晏子离开后,恍然省悟,马上派韩子休去追晏子,并命韩子休将自己对往日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的话转告给晏子。
C.齐景公身患重病,却非常迷信,派使者去各地宗庙祝祷,但因病情更重,就想杀死使者来泄私愤。
D.对于是否应杀两位使者,晏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假设景公的话有道理,然后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命其臣,臣据其肩以尽其力,敢不勉乎!
(2)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
14.晏子为什么驳斥齐景公“将以而所傅为太子”的命令?请简要概括。(3分)
四、理解性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用轻轻两笔,就描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情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描述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的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蓣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蓣洲:指长满藏草的沙洲。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上片前两句以对偶句式描述往昔军中的豪情生活,“谁记”二字流露出失落之意。
B.上阕末句中的“独”,与《赤壁赋》中苏子“遗世独立”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C.轻舟低篷在藏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达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7.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近年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来侦办相关案件有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可以说,专项行动 ① ,“网络水军”犯罪生存空间被全面挤压,有力震慑了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
但是也要看到,受“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的影响,“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特征,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种种网络乱象,轻则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重则影响公众的判断,更有甚者可能要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打击整治“网络水军”其重要意义 ② 。
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 ③ ,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最重要责任主体,必须立起“防火墙”,不被唯流量、唯粉丝论等错误倾向蒙蔽,当好“把关人”,压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在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时,谨防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他们引流的工具、蹭取热点的佐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简述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① ,主要是因为其体内具备两种物质——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面的茎部,主要作用是刺激向日葵的植物细胞快速分裂、繁殖,进而促进向日葵生长发育。但生长素畏光,会受到光的抑制,所以向日葵花盘下茎部背光的那侧,细胞纵向伸长的速度更快。 ② ,向日葵的茎端就会向阳面弯曲,花盘便向太阳倾斜。 ③ ——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并且它本身是喜光的,( )。因此,叶黄氧化素会在向日葵向阳的一面累积,从而使向日葵的茎向太阳方向弯曲。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照的方向改变,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的活性也在不断变化,向日葵顶端的花盘便随太阳也不断改变方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光照会把它的活性增强
B.活性的增强来自于光照
C.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
D.活性的增强便源于此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和解析
1.B 2.A 3.D 4.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5.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这是“述而不作”的积极的一面。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并且大多以四书五经命题”错误。由原文“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知,原文说的是“专以四书五经命题”。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知,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D.“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即孔子的“孝”,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A.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
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C.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D.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所以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可知,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和第三段关键句“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可知,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结合第四段关键句“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和第五段关键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可知,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这是“述而不作”的积极的一面。
结合“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6.C 7.D 8.①三黑子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懑,这一场本应热闹、欢乐的社戏在他心上已有了隔阂,他对仪式漠然。所以不去看戏。
②三黑子刚硬耿直,敢于抗争,宁折不屈。听说家里遭到保安队长的无理讹诈,按捺不住怒火,喊出“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的大胆宣言;他对人神和悦背后的丑恶黑暗心存愤懑,痛恨不平之事,他萌生了抗争意识以及采取暴力武装铲除不平的革命思想。 9.①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庄严与热闹、虔诚和快乐。
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夭夭和三黑子因现实的苦恼而不再参与到仪式当中。
③也交代了社会背景,在大灾难的背景下,酬神娱己的社戏与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形成了对比。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错误,于文无据,也不合文意。结合“自作风流的船案子,保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分析,这只是景物和场景描写,并不能看出人们看戏后的满足。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错误,这句话表现了夭夭对老水手的认可和尊重。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可知,三黑子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懑,这一场本应热闹、欢乐的社戏在他心上已有了隔阂,他对仪式漠然。所以不去看戏。
三黑子刚硬耿直,敢于抗争,宁折不屈。结合“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可知,听说家里遭到保安队长的无理讹诈,按捺不住怒火,喊出“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的大胆宣言;结合“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可知,三黑子说他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他对人神和悦背后的丑恶黑暗心存愤懑,痛恨不平之事,他萌生了抗争意识以及采取暴力武装铲除不平的革命思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可知,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穿上新衣赶来赴会,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庄严与热闹、虔诚和快乐。
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合“‘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可知,三黑子因保安队长对家中的欺压而愤懑,这一场本应热闹、欢乐的社戏在他心上已有了隔阂,他对仪式漠然,夭夭和三黑子因现实的苦恼而不再参与到仪式当中。
结合“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可知,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丑角的话交代了浦市的社会环境,也交代了社会背景,在大灾难的背景下,酬神娱己的社戏与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形成了对比。
10.BDF 11.D 12.C 13.(1)君主任命他的臣子,臣子根据自己肩负的责任而尽自己的力量,岂敢不尽心尽力呢?
(2)一国的人都在诅咒,只有两个人在祝祷,即使最善于祝祷的人也是不能祝福成功(胜利)的。 14.①因为景公不止一个王子,而是有五个。②景公的命令很容易形成王子间相互争夺、国内党派林立的局面,会使国家有倾覆的危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国君亲近信任他们就能得到他们的辅佐;得不到国君的亲近信任他们就选择隐遁。国君亲近信任,他们就接近国君;国君不亲近信任,他们就隐退。
“古者之士”作“闻”的宾语,在B处断开;
“可与得之”与“不可与失之”结构对称,各自断开,在DF处断开。
故在BDF三处句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晏子进谏说/进谏唐太宗十思的奏章。
B.正确。
C.正确。
D.错误。通“弼”,名词,辅佐君王的大臣;通“弼”,动词,辅佐。句意:国君疏远左辅右弼/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杀死使者来泄私愤”错,杀死使者的目的是想讨好天帝,以此来减轻他的病情,并非“泄私愤”。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二个“其”,自己;“敢”,岂敢;“勉”,尽心尽力。
(2)“诅”,诅咒;“善”,善于;“胜”,胜任,成功。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景公有男子五人”可知,因为景公不止一个王子,而是有五个。
②由原文“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可知,景公的命令很容易形成王子间相互争夺、国内党派林立的局面,会使国家有倾覆的危险。
参考译文:
齐景公宠信重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晏子进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而听从他们的教诲,没有听说他们听从谗邪奸佞之人来进行赏罚的。现在君王与身边的人相互逢迎取悦,说:‘将死的人还尽力寻欢作乐呢! 我们怎么能为行仁义而活得还不如犯人呢 ’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国君亲近信任他们,就能得到他们的辅佐;得不到国君的亲近信任,他们就选择隐遁。国君亲近信任,他们就接近国君;国君不亲近信任,他们就隐退。我请求离去了。”晏子于是策马扬鞭,离开了朝廷。 齐景公派韩子休追赶晏子,并代为转告说:“我不仁德,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于到了这种极端(昏庸的)地步,先生您丢下国家要去哪里,我将跟在您身后去哪里。”晏子(听了这些话后)于是又策马返回来。齐景公有五个儿子,派去担任教导他们的老师的人,都是拥有百辆车的大臣,晏子也是其中一位。景公召见各个儿子的老师说:“努力把您辅导的公子教导好,我将把您所教导的公子立为太子。”等到召见晏子时,晏子辞谢说:“君主任命他的臣子,臣子根据自己肩负的责任而尽自己的力量,岂敢不尽心尽力呢 如今辅佐教导公子的都是家有百辆车的大臣,是一国之中有权势的卿大夫,人人都以君主的命令自命说:‘将以他所辅佐教导的公子立为太子。’这是离间他们,让他们各树一党,使国家走向灭亡的做法呀。晏婴我不敢接受命令,希望君主您好好考虑这件事!”齐景公生了疥疮又害疟疾,整整一年不见好转。他召见会谴、梁丘据、晏子问他们说:“我的病加重了,派出史固和祝佗巡祭山川之神和祖宗的宗庙,用的牛羊猪和珪璧,没有不周备齐全的,那数量常常多于先君桓公,桓公用一份祭品,我却用两份祭品。病不见好,反而更重了,我想要杀掉这两个人来取悦天帝,这样可行吗?”会谴、梁丘据答道:“可以。”晏子没有回答。景公问:“晏子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晏子道:“国君认为祝祷有好处吗?”景公说:“是的。”晏子说:“要是认为祝祷会有好处,那么诅咒也同样是有害处的。国君疏远左辅右弼,忠臣进谏的路被阻塞,劝谏之言无处表达。臣听说,君王身边的臣子大都缄口不言,远离君王的臣子也哑口不言,民众的舆论势如烈火可使金石销熔。当前齐国自聊、摄以东,姑水、尤水以西,对上天诅咒您的人就很多。一国的人都在诅咒,只有两个人在祝祷,即使最善于祝祷的人也是不能祝福成功(胜利)的。况且,祝祷者直言真情,就是指责诽谤我们的君王(那就是犯了谤君之罪);如果隐瞒国君的过错,那就是欺蒙天帝。天帝如果有灵,就不可能受欺骗;天帝如果不灵,那么祝祷也没有用处。希望国君审度这件事。不然,杀死无罪的人,就是步夏朝、商朝灭亡的后尘了。”景公说:“先生善于消解我的迷惑,应该给您加官晋爵!”
15.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始”“卑”“谀”。
16.B 17.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陆游的“独”含有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苏子的“独”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潇洒和超然。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鹊桥仙》中“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两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尚寸功未立。词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内心充满悲愤无奈。
可知相同之处: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鹊桥仙》中的自称“闲人”是对统治者的不满。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有怨念,词人把这种情怀表达得十分平淡,还显得英气凛然。“官家赐与”,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可知不同之处: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18. 卓有成效 不言而喻 任重道远 19.种种网络乱象,轻则影响公众的判断,重则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更有甚者可能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0.虽然网安部门针对“网络水军”采取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新的问题和情况还在不断出现.需要有关部门和网民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对“专项行动”的评价,前面说“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可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用“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意思是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
第二处,评价“打击整治‘网络水军’”的重要意义,前面说“网络水军”的危害,很显然打击整治“网络水军”的重要意义大家都明白,用“不言而喻”。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第三处,语境讲“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后面说“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说明这件事情很艰难,且需要长期努力,用“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意思是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主要有两处错误:
一是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属于“重”的范畴,“影响公众的判断”属于“轻”的范畴,将“影响公众的判断”与“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互换位置。
二是搭配不当,“要挟”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搭配不当,把“要挟”改为“危害”。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讲“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段主要讲“‘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特征,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强调“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
第三段讲“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等,也就是分析说明有关部门和网民的做法。
题干要求“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却”“虽然……却”等。需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后面用转折,说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明确做法等。得出答案:虽然网安部门针对“网络水军”采取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新的问题和情况还在不断出现.需要有关部门和网民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21.C 22.①向日葵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 ②向光和背光的两面生长速度出现偏差 ③而另一种成分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把括号所在的句子的信息进行压缩,得到的信息为:叶黄氧化素、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喜光。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喜光”这一特点的补充说明,从语义角度看,四个选项都符合语境。但从表达的连贯角度看,接着“喜光”特征,说明光照的作用的A和C项“光照会……”显然与前一个句子粘合度更高,这样便可排除 BD 项。
C .“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表达简洁利落,并不需要“把”字句式来突出其“处置”意味。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读全文,整合语段信息,可以确定语段阐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向日葵花盘”,二是“跟随太阳转动”,三是“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向日葵花盘”是说明的对象,“跟随太阳转动”是对象的特点,“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是造成第一、第二个关键词之间产生关联的原因要素。从前后语意衔接的连贯性角度而言,“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这个句子后面要接的,应该是“发现”的内容或现象、特征等。因此,可以推断第一空应填写“向日葵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
第二空,影响“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物质之一——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的茎部,特征之一是“刺激生长”,特征之二是“畏光”。向日葵花盘受阳光照射,花盘下的茎部必然会有向光面和背光面,向光面因生长素“畏光”而被抑制生长,背光面则正常发挥了生长素“刺激生长”作用,于是向日葵花盘下的根茎“向光”和“背光”两面生长速度便不一样,导致花盘向太阳方向倾斜。理清以上信息,第二空便可推导出:“向光和背光的两面生长速度出现偏差”。
第三空,影响“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两种物质,一种是“生长素”,另一种是“叶黄氧化素”。在分析了“生长素”对“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影响之后,语段接着分析另一种物质“叶黄氧化素”对“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影响。第三空便可填入“另一种物质”或“另一种成分”。但“ ——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这个句子里有一个表示转折的“却”字,提示第三空所填入的语句中需要有呼应这种转折的信息,所以,加上“而”字,“而另一种物质”或“而另一种成分”在语意更连贯、顺畅,衔接也更为紧密。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己所不欲施于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处处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由此从自身角度来看,人活于世应该坚持自己的方向,永不退缩。不被外力操控,追求自由独立。从他人角度来看,不要对别人强加自己的意志,不要试图去操纵别人。如爱不一定要以控制、占有为目的,与别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等。
行文思路上,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中心论点,可论述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可以使人拥有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失。也可以论述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用心对待每个人,用心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能赢得真诚友谊。可以论述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私”字当头不可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换位思考,提升自我的修养。
立意:
1.永远坚持自己的方向。
2.追求自由,向阳而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给予他人自由成长的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