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4 08: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一部分
【课前导学——基础梳理】检查与落实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1、产生:上古时代,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形成原始农业。
2、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最早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多元交汇融合。
3、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 与
家畜饲养业相结合。规律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②水利设施的建设:二、农业的发展
(一)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 、 、 具,“ ”
2、精耕细作
①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改进: 筒车规律总结: 1、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2、农具材料的变化:
木、石、骨、蚌 少量使用青铜 铁 3、农具的制作工艺的变化:
打制 磨制 冶炼 4、牵引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二)经营方式
1、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①时间:商周时期
②产生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个体小农经济
(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 春秋时期
(3)产生原因:
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4)特点:
①自足性: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稳定性: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
③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④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⑤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⑥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评价:
①积极:
a、在一般的情况下,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
b、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消极: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c、天灾、战乱及统治者剥削,容易破产。(1)农耕技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经营方式(从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从“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再到租佃关系的产生及普及。
(3)生产组织形式(从生产规模角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4)生产模式(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精耕细作。
(5)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角度):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并存。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 1、经济的地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第二部分
【课上突破——疑难重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储备:第二部分
【课上突破——疑难重点】2、关于对“精耕细作”的理解。(参考金榜48页)3、深化认识小农经济
(1)演变历程:
(2)思考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3)思考问题: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探究: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4、★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见学案)5、★探究延伸——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
【课上突破——疑难重点】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现象的成因。(要求言之成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
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
D.人口大国
E.环境破坏严重
F.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实践与应用: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成因: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的原因: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农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
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的原因: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离不开土地,安土重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聚族而居;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中,男子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力。
人口大国的原因: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落后,古代中国农民扩大生产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环境破坏严重的原因:
由于生产力落后,扩大耕地面积是古代中国农民扩大生产的基本途径之一,导致了对荒地无节制开垦,严重破坏了环境。
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 四、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1)促进:
①统治者重视,以农为本;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③水利事业的兴修;
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阻碍:
①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沉重;(“泰半之赋”)
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
③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方式,不利技术改进;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注意几个概念:
1.千藕其耘: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即奴
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2.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
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包
括自耕农和佃农。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
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
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
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
济活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应。
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高考真题:(2011·山东文综,10)
答案 B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