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1 09: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也要重视其“地域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4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灭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2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世官制——血缘政治下的世卿世禄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西周:
局限:重血缘、阶层固化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荐举功劳制——社会转型下的选贤任能
材料1: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P202
材料2: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P2227—2237
思考1:秦孝公为什么会发布“求贤令”?
思考2:材料2是商鞅变法中选官的措施,其标准是什么?
春秋战国:
局限:临时性、缺乏制度化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法教吏师——官僚政治下的历史选择
材料1:云梦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十分明显,诸如“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刚能柔、仁能忍”,“正行修身”等。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7
材料2: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P182
思考:比较两则材料,对秦的选官制度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秦朝:
局限:文化专制、缺乏弹性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察举制——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的开始
汉朝:
材料:汉代察举名目繁多,以“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最为重要。察举孝廉是汉代察举中的常科,汉武帝将其制度化,为考试制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汉代察举制是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标志,《汉书·倪宽传》称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李功连《论我国传统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逻辑》
思考:此选官制度对封建王朝的治理有什么意义?
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需要
强大的社会导向
推动阶层流动
开创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
缓和社会矛盾
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的开始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材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鸡)。 ——《晋书·段灼传》
思考1:这首童谣蕴含了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2: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P38
思考2:阅读书本结合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相较于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察举制的异化
东汉:
名不副实现象
用人权力下移
私人势力集团
综合考评
评授分离
选官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创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积极要求参政。
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隋唐至明清: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常 举 进 士
明 经
秀 才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制举 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
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隋唐时期:
科举制——创立、发展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材料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2:(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利于教育事业发展
影响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宋朝
锁院制度
宋代科举中糊名与誊录制度
元朝
明清
近代
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宋朝:
科举制——完善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用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中外历史纲要上》P63
思考: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分卷的做法?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宋朝
元朝
明清
近代
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
明清科举的特点
◎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
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
◎更加严格考试程序。
明清:
科举制——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思考:结合明清科举的特点,分析其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
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才轻品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宋朝
元朝
明清
近代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至此正式废除了。
清末:
科举制——改革、废除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呈现怎样的规律?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缺乏制度化,
战时(临时)的选官方式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明习法律 专任法家思想
两汉 察举制 孝廉、茂才等 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两宋 科举制 才学 科举进一步完善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血缘、军功、才学 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演变为重学识才学。
选官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
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
汲取历史智慧
思考:哪些“历史传统” 可以为当今的人才选拔所借鉴的?
,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56
由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每一个制度,必须针对现实,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
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