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7月入学模拟
语 文 2023年7月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
材料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新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盲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材料三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制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险、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魔幻现实主义是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或影射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
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C.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
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D.只注重文学形式技法而忽视精神内涵,脱离历史、现实与文化,魔幻写作必将陷入困境。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项是(3分)
A.《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B.《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
C.《白鹿原》中,灵兽白鹿跑过的地方就会成为风水宝地。
D.《尘埃落定》中,喇嘛用一碗有魔力的水治好傻子的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4分)
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
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再现
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斗十分激烈,枪声十分密集,担架横七竖八在院中摆开。有备第一次看见了伤员,他眼前是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一天一夜,有备就像度过了许多年。他只觉得一阵阵天旋地转,脚下也不自主起来,看来真该找个僻静地方歇会儿了。
其实有备的去处很普通,他有一个谷草垛,堆放着新的和陈的谷草。今天,累得天旋地转的有备终于又想起了这里。他看了个时机,潜入了他那久别的草垛,就像回了他久别的家。他在谷草垛里左钻右钻直钻到一个谁都不会发现他的地方,靠下来轻轻喘气。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备看见黑暗处有一双眼睛朝他闪烁,就像夏夜天空里两颗游移不定的星星。这不是星星,是人。他想着,把斜靠在谷草上的身子直起来,有些紧张地冲那两颗星星问道:“你是谁 ”
谷草一阵抖动,“星星”消失在黑暗中。有备猛地扒开了谷草,两只皮鞋暴露了出来,还露出了一个人的腿和身子,是草绿色的军裤,一条腿上还缠着白毛巾。有备心里一惊: 这是一个日本兵。他决定先弄清他的身份。他开始对着谷草里的人发话,语气竭力带出一个八路军应有的威严:“快出来!满院子都是八路军!”
草垛里的日本兵在众目睽睽之下钻了出来,在人前尽力把身体站直。腿是受了伤的,有血从毛巾上渗出来。这是一个面孔白皙清瘦的年轻人,耳朵和嘴唇都很肥厚,脸上带着深深的愁容,愁容里还有惊慌。孟院长向他问话,他摇了摇头,摆了摆手,意思是他是不会讲中国话的。孟院长这才想到佟继臣在日本留学的事。孟院长对佟继臣说:“先问问他是哪个部分的,为什么来到这里。”佟继臣问了日本兵,日本兵说,他叫松山槐多,日本长野县人,今年十八岁,参军快一年了。今天在战斗中小腿负了伤,他求生心切,晚上看见一个无人的担架,就偷偷爬上来,没想到被人抬进了八路军的医院。却又担心被认出,在混乱中他悄悄钻进了这个草垛。
松山槐多被安排住在向家一个废弃的草屋里,一住半个月。每天为他换药的是有备,每次换药时,有备把绷带解开,先用双氧水为他清洗伤口,再把红汞纱条塞入伤口中,再重新包扎起来。在做过几次处理后,松山槐多的伤口还真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肉正从伤口的四壁长出来,松山槐多欣喜地把新肉指给有备看,有备身上轻松了许多。
有备的轻松不仅是因为松山槐多的伤口长出了新肉,在给槐多换药的日子里,他还学会了用简单的日语和松山槐多交流。他管他叫槐多,他管他叫有备。槐多也学会了不少中国话。因为日语里就有不少中国字,遇到两人语言不通时,就在槐多的本子上用中文写。
槐多的本子不是一般的本子,是东京美术学校的速写本。本子上不光写字,还画着许多速写画,有铅笔的也有蜡笔的。这些速写画引起了有备的极大兴趣,他翻开一页看,是兆州的古城门,他看出这就是兆州的东门:土城墙上矗立着一个城门楼,门楼上有块匾。在这幅铅笔画的下边写着字:中国兆州,昭和十八年六月二十日。他又翻开一页,是一棵大白菜,旁边写着“兆州的白菜比长野的白菜大”。有备继续翻槐多的速写本,他翻到了自己家的草垛,这是槐多刚画上去的。槐多先用铅笔画出草垛的形状,又用蜡笔在上面涂了颜色。下边的文字注明是:中国兆州笨花村草垛,昭和十九年七月余养伤于此。
槐多的伤腿逐渐痊愈,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消失。闲暇时他常和有备一起到屋顶上画写生。有备问槐多,长野县和兆州一样不一样。槐多说:“不一样。长野县有山,有水;兆州没有山,只有一条孝河,河里也没有水。”有备说:“你是说兆州没有长野好,是不是 ”槐多急忙说:“不是不是,不是这个意思。长野好,兆州也好,要不然为什么我在本子上画兆州。”有备说:“兆州好在哪儿 ”槐多说:“兆州和长野许多地方都相似。这里的平原就很像长野,看到它就能引我想到我的家乡。长野有条千曲川,兆州有条孝河。孝河里虽然没有水,但它们弯弯曲曲的样子实在一样。我常常看着兆州想家乡。”有备说:“那谁让你们非要来中国不可 ”松山槐多沉默了,枕着自己的手掌在屋顶躺了下来。有备也躺在松山槐多的旁边。两人静默了一会儿,松山槐多叹了口气说:“有备,我给你唱一首歌吧,这是一首回家的歌。”他用日文低声唱起来,唱得婉转动情,自己还流着眼泪。
有备听槐多唱完,就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唱的是什么意思。槐多说,这首歌叫《小小的晚霞》,是一首童谣。他吃力地用中文给有备翻译着歌词:
晚霞啊晚霞,天黑了,
山上寺庙的钟声响了,
手拉着手都回家吧,
就像乌鸦归巢一样。
孩子们回家了,
月亮出来了,
小鸟做梦的时候,
亮晶晶的星星闪耀了。
(节选自铁凝《笨花》,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三个短语展现了战斗的激烈,短促的节奏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B.作者把松山槐多的眼睛比作“星星”,暗示虽然他是一个侵略者,但在槐多的心里还有着尚未泯灭的良知。
C.松山槐多脸上的表情从“带着深深的愁容”到“愁容也渐渐消失”的变化,这反映了有备治疗技术的进步。
D.有备“谁让你们非要来中国不可”的质问,触动了槐多对来华参战的思考,无言以对,所以陷入了“沉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备为了缓解疲劳,钻进草垛,偶遇日军伤员槐多,出人意料,引出故事。
B.选文对槐多如何被裹挟到战场等内容进行“藏隐”,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作者善于敏锐捕捉人物内心的丝丝颤动,引导读者去破解人物灵魂的密码。
D.选文以充满了诗意的童谣作结,余味无穷,表达了有备、槐多的共同心愿。
8.作者花费较多笔墨来叙述松山槐多的速写本,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作用 (4分)
9.铁凝在“首届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发表演讲时说:“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
接起来的心胸。”请据此分析写一则文学短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屈己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从。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美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征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 ”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 ”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河[A]南[B]开[C]封[D]人[E]尝[F]从[G]刘[H]歆[I]学[J]讲[K]议[L]歆[M]美[N]其[O]才[P]学[Q]者[R]皆[S]师[T]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己从众的“屈”意思是降低身份,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相同。
B.美其才的“美”指称道,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不同。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葬父母。
D.征,汉代时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直接任用有才能或具美德的平民入朝为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他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隗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2)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
14.对于郊外祭祀,光武帝和郑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②,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
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做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
B.元诗开篇点明二人相隔数千里,音信难通,好友牵挂诗人,在梦中也关心着他的境遇。
C.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了精神上的无限凄凉。
D.白诗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
16.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钱塘自古繁华,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汇于此,正如柳永《望海潮》“ , ”两句写出了杭州既有西北的羌管乐,也有江南的采菱歌。
(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而且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误导和烦恼。②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③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④《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⑤因此,有提高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⑥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
⑦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⑧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传播、隐瞒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⑨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⑩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 A 。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 B 。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那么我们应怎样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探春道:“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1)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
(2)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探春笑道:“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账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 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算是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
20.文中有三处画横线的地方,分别说说它们和“转身出来”“七嘴八舌”“接着又回别的事”相比,语
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 I 和 II 中画双划线部分,都有问句,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2)那么我们应怎样做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模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好的模范,可以宣传正能量;好的模范,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好的模范,不仅是时代先锋,还是中国的闪亮名片……模范是具有强大作用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科试卷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
2.D(3分)
3.A(3分)
4.①运用总分总结构。(1分)
②首先,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1分)
③接着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1分)
④最后总结,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焦虑。(1分)
5.①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影响的种子”启悟了大批中国作家。(2分)
②中国文学拥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是“具备条件的土地”,这为其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③中国作家用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影响并促进了魔幻主义的发展。(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3分)
7.D (3分)
8.(4分,任答两点即可)
①丰富槐多形象:槐多的美院学生身份,对家乡的思念,对养伤地兆州的依恋都通过速写本及其速写作品表现出来;(2分)
②推动情节发展:速写本推动了槐多和有备的交往,有备被槐多的绘画才能吸引,随其学画画并谈论家乡话题;(2分)
③蕴含主题内涵:战争风雨中的速写本,呈现的是兆州宁静和谐的风物,可见槐多内心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9.(6分,内容、内涵揭示、问答启示各2分)
①文中讲述了松山槐多被救治后与有备的友谊故事,体现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槐多的“过去”是被卷入侵略战争的青年学生,文中槐多期望“未来”能重返家乡;
②中日的“过去”关系密切,日语里就有不少中国字,有相似的文化认同,文中借有备、槐多的来往表达了“未来”中日间交流互动的期望;
③为何交叠“过去”与“未来”?是叙写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过去”,展示了有备和槐多超越国界的特殊友情,表达了期望“未来”和平相处的愿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ELP(3分)
11.A(3分)
12.B(3分)
13.(1)公卿百官,你们各人上呈密封的奏章,不要因为有所顾忌而不敢说,举荐具有贤德、良善、端方、正直等方面品质的人各一位。(4分)
(2)郑兴经常劝谏隗嚣归顺朝廷,言辞恳切至诚,隗嚣即使心里不高兴,但是表面上还是对郑兴很尊敬且以礼相待。(4分)
14.①光武帝打算用占卜来决定郊外祭祀之事;(1分)
②郑兴不赞成用占卜来决定,但他没有直说,只推说自己不了解占卜。(2分)
【参考译文】
十二月三十日,日偏食。皇帝下诏书说:“阴阳之气乖谬不和,日食月食相继出现。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都让我一个人来承担,现在大赦天下。公卿百官,你们各人上呈密封的奏章,不要因为有所顾忌而不敢说,举荐具有贤德、良善、端方、正直等方面品质的人各一位。”太中大夫郑兴呈上奏疏说:“臣听说‘国家没有善政,不用善人,就自己在日月的灾祸中承受灾祸,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致力做好三点就行了:一是选拔贤人,二是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三是顺从时令办事’,这是应对变化的要务。过去齐桓公到莒国逃避祸乱,鲍叔跟从他。回到齐国后,鲍叔举荐管仲,桓公听从了。于是建立了九合诸侯的重大功业。希望陛下降低自己的身份,顺从大家的意见,以发挥群臣互相谦让的美德。”皇帝没有接纳。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曾跟从路人刘歆学习讲议,刘歆向人称道他的才华,求学者都向他学习。郑兴到凉州后,因事获罪被免官。恰逢赤眉作乱,向东的道路不能通行,他就归附了隗嚣。隗嚣要背叛汉朝,郑兴经常劝谏隗嚣归顺朝廷,言辞恳切至诚,隗嚣即使心里不高兴,但是表面上还是对郑兴很尊敬而以礼相待。郑兴向隗嚣请求回家安葬父母,隗嚣没有同意,却给他迁徙房舍、增加俸禄。郑兴前往面见隗嚣说:“我们曾同殿为臣,所以冒昧请求退职回家,不敢再出任官职了,只求为归葬先人而已。幸蒙天地的大恩,又得保全性命。现在我告老还乡,却迁徙了房舍、增加了俸禄。我听说侍亲的道理,父母活着时用礼节奉养他,父母死后用礼节安葬他,用礼节祭奠他,遵奉这些礼节,不敢半点违反。现在为埋葬父母而请求回家,却因为增加了俸禄而事情受阻,这是用父母作钓饵,太无礼了。将军怎么能这样!”隗嚣说:“你能这样做就太好了。”于是为他赶办行装,叫他和妻子一道离开。皇帝听说郑兴回来了,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推荐郑兴说:“郑兴坚守正义,喜好诗书,知识渊博,思想坚定,应该留在皇上的身边,为陛下分劳。”于是皇帝更加敬重他了,每当朝中商议重大事务,总是拜访郑兴咨询。皇帝曾经问郑兴郊祀的事,并说:“我想用谶言断定,怎么样 ”郑兴答道:“臣下不谈谶的事情。”皇上怒道:“你不谈谶的事情,是认为它不对吗 ”郑兴惶恐地说:“臣只是没有学过谶书,不敢认为它不对。”皇上的怒气才缓解下来说:“说话不该像这样。”郑兴多次言政事,文辞都温和儒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3分)
16.①梦境内容: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梦见的是不相干的闲人,而没有梦到友人;白诗“夜来携手梦同游”,梦见与友人重逢,二人携手同游。(2分)
②因梦生情:元诗运用白描,先写好友梦己,再写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分)白诗先以梦中相会的愉悦与梦醒后的失落对比,再由梦引出下文凄苦的现实,抒发了和好友天人永隔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参考示例: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A: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 ;B: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19.①“而且有时”改为“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误导和烦恼。⑤删去“提高”
⑧“传播、隐瞒和篡改”改为“隐瞒、篡改和传播”
20.①第一处添加“忙”字,更能写出吴新登家的害羞匆忙;
②“都伸舌头”更符合当时时代背景,也更具讽刺意味;
③“这里又回别的事”,更具动作连贯性,表达顺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第一处:此处表示句子分开的停顿;两句格式相对一致句子采用此逗号,表达合理且严谨,表现探春的精明。
第二处:此处表示句子动词发生后的停顿;探春的问答使吴新登家的都忘了,写出了吴新登家的尴尬,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文学特色。
22.(1)属于问句中的反问句,既能加强语气,又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更能表现吴新登家的欺软怕硬。
(2)属于问句中的设问句,既引起思考,又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更强调辨识信息真伪的方法。
四、写作(60分)
略(平均分要求45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广东省期末模拟调研测试
出题参考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题号 参考 改卷要求均分
1 2022山东日照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无
2 无
3 无
4 2
5 2.5
6 202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 第9题改编自2023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无
7 无
8 2
9 3
10 2023年广东省一模 第10题改编自2023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无
11 无
12 无
13 3
14 1
15 2023届T8联考语文试题 无
16 2
17 2023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 无
18 材料选自2023届T8联考语文试题与《红楼梦》 题目均改编自2023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2
19 2
20 1
21 1
22 2
23 改编自2023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