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17: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此时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就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3.(3分)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4分)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4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在四十几年前,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英文、国文、算术,因为在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是一种点缀,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置备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丏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爱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地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李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
文本二:
我和叔同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当时我们已是三十左右的人,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里有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说:
“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抵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提出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愧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备我。
(夏丐尊《弘一法师之出家》)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旧时代的教育环境里,本来忽视图画、音乐的时代教育背景,更能够衬托李叔同先生对这些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视。
B.李叔同先生博得了学生的崇敬,恰恰就在于他的教育精神,在于他对教育的认真、严肃和献身精神,作者将其喻作“法力”,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C.李叔同先生做了教师后,其着装打扮变得儒雅斯文,而这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他重视教育的精神。
D.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他与其被李先生开导,不如被夏木瓜骂一顿,表达了他对李先生的教育方式的不理解、不认同。
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他“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即丰子恺所言私塾里的“画图儿”,这与李叔同先生所教授的图画是一样的。
B.《庄子·秋水》载:“孔子游于匡……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伴奏而歌诵,以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李叔同先生营造的教育氛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种“弦歌不辍”的情形。
C.《受戒》中的仁山和尚行为洒脱不羁,率性而为,颇有名士风范;而李叔同“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可见魏晋名士风流余绪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
D.夏丐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中所叙李叔同劝其以自杀的方式来感化学生一事,足见其对待学生教育的诚敬态度。
8.(6分)文本一第三段详细地列举了李叔同的才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读了文本后,如果你要制作关于李叔同先生“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的事迹资料卡片,请拟写几条提纲。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周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王谷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急王上》第七章)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见不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①之言,无入之耳:批杆②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③,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④,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⑤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⑥,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⑦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⑧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批扦:批驳。③孩:念头。④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⑤辩:同“辨”,明白。⑥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⑦被:同“非”。情:同“惰”。⑧戴:同“载”。
10.(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罔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 故君子力事日强 力事:勤劳于事
B.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供给人财物 名不可简而成也 简:轻易
C.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原浊者流不清 原:原来。
D.放辟邪侈 侈:奢侈 守道不笃 笃:专一不变
11.(3分)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B.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C.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D.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面/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12.(3分)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痒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
13.(8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14.(3分)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句话有什么本质区别?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方式肯定人民力量的巨大,让统治者谨慎。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丘中春卧寄王子
岑参
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
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
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
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
16.(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室”,表明了屋室的简陋,“玄关”泛指门户,首联是说自己不避居所简陋,谢绝交游,闭门读书。
B.颔联中的“无心云自闲”意指浮云自在往来,既表明事物要“顺其天性”,又表露了诗人高洁的志趣。
C.颈联采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写竹林深处的鸟鸣和远处凝绿的春山,描绘了一幅大好春光图。
D.尾联中,诗人以“王孙”自比,对朋友说山中的美景难以在诗中一一道尽,等回来后再与朋友细说。
17.(6分)岑参的诗题材广泛,既有边塞诗,也有山水田园诗,本诗属于哪一种类型?请谈谈你的理解。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11分)
进入漾濞,会进入茶马古道引出的秘密,领略民族历史的情怀。打开苍山西坡的封面,就看到了 ① 的杜鹃花,如火的浪漫让你觉得,整个苍山都要被这热情点燃。你看,顺着苍山碧水走去,就有一个石门向我们敞开。一条茶马古道,从深深的峡谷中 ② 而出,颇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之感。
细细长长的漾濞老街,犹如一道弯眉镶嵌在漾濞江一侧,卵石铺就的街道两旁,多数老建筑风骨犹存,坚守着漾濞曾经的兴盛。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老街接待过数不尽的马帮和商贾,漾濞人性情耿直,他们给你敬酒,还要给你献歌,实际上是要你多喝、喝够。那种带点强迫性的豪爽,让你觉得,他们根本就没拿你当外人“阿表哥,倒酒喝;阿表妹,倒酒喝;喜欢不喜欢,你也要喝。喜欢了你也要喝,不喜欢你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同茶马古道重合的滇湎公路是重要的国防线,它与万里长城一样,书写了民族的不朽篇章。这里发生过地震,震垮了许多房屋,却震不垮漾濞人 ③ 的意志,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在那条古街的另一面,建起了漂亮的新家园,那么大一片,铺排出漾濞人的新生活。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特色民谣,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0.(4分)文中两处加点词语在语境中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9分)
雷电是全球高发频发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大概发生5万次的雷雨,平均每秒钟就有约4000次的雷电,其中有100次左右形成雷击,也就是落雷。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雷击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建筑防雷以及户外防雷工作的原因。首先,在户外, ① ,因为有可能会形成局地最高点,而最高点容易形成雷击。其次,不要靠近山上只有一棵树、一个棚子的地方,在这种棚子或树下避雨,有可能处于局地的高点,成为雷击现象。此外,要随时留意雷电预警信息。还有一个小技巧—— ② 。如果你能听见雷声,那么这时候雷电发生的范围大概是10公里之内。这时候需要赶紧躲避,因为雷电已经离得很近了。
如果有人遭遇雷击, ③ 。这时要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在五分钟之内进行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同时赶紧向医院和急救中心求助。在这一过程中,施救者也要注意雷击的风险,选择在安全的地方进行急救。
21.(3分)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闹。
B.你觉得这个方法不太适合,那就不要用了吧。
C.韩江,在外漂泊的人们总想起你的温柔和甘甜。
D.他是个自强自立的学生,他勤奋耐劳的精神使你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作文(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1.D 2.D 3.A 4.(1)自觉要求(2)独立指向 5.①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②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③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不是“不再依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有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知,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说明两者本质应该有相同之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慎独”思想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A.“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符合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的观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B.谈的是用人失误。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C.是总体介绍明代大学士徐溥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D.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自觉性的要求”,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自觉要求”。
由材料“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和“‘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独立指向”,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独立指向”。
此外,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特殊要求“四字短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关键句“‘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和第二段关键句“‘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可知,第一、二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明确“慎独”的内涵。
第三段关键句“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第四段关键句“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可知,第三四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二部分,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
第五段关键句“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可知,第五段划分为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对材料一的结构分析,再用能体现行文脉络的词“首先……,然后……,最后(接着)……”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即可。
6.D 7.A 8.①表现了李叔同的多才多艺;
②与其博学多才相比,更突出其教育精神对学生影响之大;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9.①和颜悦色地开导学生;
②充分准备提前到班认真上课;
③挤时间辅导学生课业。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表达了他对李先生的教育方式的不理解、不认同”错,原文“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 ‘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一句,说明顽皮的学生在李先生“和颜悦色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受到了极大的感动。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这与李叔同先生所教授的图画是一样的”错,“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是孩童将书中的图画一幅一幅描下来,不是一门课程;而李叔同教授的图画,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列举“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全石”,突出李叔同多才多艺、博学多识。
②从李叔同受学生崇敬的原因上,“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体现李叔同的教育精神,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③从人物形象上,既体现了李叔同博学多艺,更突出其教育影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事迹资料卡片”卡片的制作,首先要在文中筛选体现教育事迹的相关信息,然后对事件进行归纳整合,得出结论。
①由原文“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可知,李先生和颜悦色地开导犯错的学生;
②由原文“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可见,李先生备课充分,提前到班,上课认真严谨;
③由原文“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可知,李先生挤时间辅导学生课业。
10.A 11.C 12.D 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申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14.孟子的话更多是以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来说明“仁”的,所谓“不忍之心”,主要是从情感出发。而墨子所言是一种建立“兼爱”社会的要求,更多的是从理性角度出发。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赡:足。句意:到了这个地步,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C.原:通“源”,河流的源头。句意:源头污浊的水流不清。
D.侈:过度。句意:那就会胡作非为。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那智力不能做到言说明白,加上自身又懒惰的,那么他的言说必背离正道。并不从本心出发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
“无务为多而务为智”与“无务为文而务为察”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排除BD;
“彼智”为主语,“无察”为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A。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守道不笃……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错误。“守道不笃”并非君子行为。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慎重办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申诫,告诫;“孝悌”,善事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
(2)“畅”,畅达;“支”,四肢;“隳颠”,秃顶;“其”,大概;“唯”,只有。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是:以敬爱自己长辈老者之心来敬爱他人长辈,以疼爱自己稚子之心来疼爱他人稚子。孟子的话更多是以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来说明“仁”的,所谓“不忍之心”,主要是从情感出发。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墨子所言是一种建立“兼爱”社会的要求,更多的是从理性角度出发。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申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节选自《孟子·梁急王上》第七章)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所以君子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尽的仁爱;表现在行动上的,是无比的谦恭;从口中说出的,是无比的雅驯(文辞典雅)。(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通达;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污浊的水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致力于说而行动迟缓,虽然善辩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那智力不能做到言说明白,加上自身又懒惰的,那么他的言说必背离正道。并不从本心出发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轻易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节选自墨子《修身》)
15.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尔、毋、覆、宜、慎、衰、凝。
16.D 17.第一,题材方面,歌咏的是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如本诗中以简陋的屋室、 悠闲的白云、竹林、鸟鸣、春花、春山等,写出春季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宁静闲适的山居生活。
第二,情感方面,山水田园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或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本诗前两联是说自己身居山间,不避居所简陋,谢绝交游,闭门读书,表露志趣的高洁。
第三,手法方面,一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直说隐者之怀,至于化入自然之境,由此看出诗人见到春天的美好景色,感受到隐居生活的闲适的乐趣;二是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如颈联“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运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炼字精当,“露”字写出“花”的稠密;运用工稳的对仗手法。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以‘王孙’自比”错。此处“王孙”是指友人,“王孙”一词,用得颇为巧妙,一是用典,紧扣春天;二是“王子”某人也姓王,嵌进姓氏,颇感亲切。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同时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
第一,题材上方面,歌咏的是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如本诗中以简陋的屋室、 悠闲的白云、竹林、鸟鸣、春花、春山等,写出春季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宁静闲适的山居生活。
第二,情感方面,山水田园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或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首联“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意思是在田中我盖起一座简陋的房屋,于退隐的处所闭上玄关;颔联“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意思是藏匿行迹才适合于隐居,不思名利觉白云也悠闲。这两联是说自己身居山间,不避居所简陋,谢绝交游,闭门读书,表露志趣的高洁。
第三,手法方面,一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直说隐者之怀,至于化入自然之境,由此看出诗人见到春天的美好景色,感受到隐居生活的闲适的乐趣,
二是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如颈联“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是本诗中的佳句。首先,它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大好春光的美丽画图,从听觉上写“鸟鸣”,从视觉上写“春花”“春山”;住处为春花簇拥,这是近景。远景是一片凝绿的“春山”。其次,是炼字精当。一个“露”字,足以说明“花”的稠密。再次,和前一句“竹深喧暮鸟”构成工稳的对仗。
18.①漫山遍野②蜿蜒曲折③顽强不屈 19.①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表达情感,直率深情,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抒情特色。
②引用生动有趣的民谣,表现了漾濞人耿直、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漾濞人真挚、淳朴品性的赞美。
③多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语言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20.镶嵌:意为以物嵌入,作为装饰,本处指老街装点了漾濞江,显现漾濞的历史悠久的美感。
铺排:此处意为鳞次栉比,指新房屋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充分展现出漾濞人新居的风貌。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如火的浪漫让你觉得,整个苍山都要被这热情点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杜鹃花开遍了整个苍山,故此处应填“漫山遍野”。漫山遍野:遍布山上和田野。形容数量多,范围广或声势大。
第②处,结合后文“颇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之感”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茶马古道迂回曲折的特点,故此处可填“蜿蜒曲折”。蜿蜒曲折:意思是迂回弯曲地。
第③处,结合前文“这里发生过地震,震垮了许多房屋”及后文“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在那条古街的另一面,建起了漂亮的新家园,那么大一片,铺排出漾濞人的新生活”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漾濞人坚强的意志,故此处可填“顽强不屈”。顽强不屈:顽强的毅力,毫不屈服。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引用特色民谣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表达情感,直率深情,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抒情特色,还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和增加文化内涵的作用。
②“阿表哥,倒酒喝”句,以“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等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展现了漾濞人的热情好客。而“表哥”“表妹”之称也体现为村民耿直、豪爽、淳朴的特点。写此歌谣,描绘场景,给人以亲切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③多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语言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民谣的歌词简单,为大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镶嵌:意为以物嵌入,作为装饰。“细细长长的漾濞老街,犹如一道弯眉镶嵌在漾濞江一侧”此处的“镶嵌”形象地写出老街装点了漾濞江,成为了漾濞亮丽的风景,显现漾濞的历史悠久的美感。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建起了漂亮的新家园,那么大一片,铺排出漾濞人的新生活”此处“铺排”意为鳞次栉比,指新房屋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形象地写出连片的房屋充分展现出漾濞人生活的新风貌,突出了漾濞人顽强不屈的意志,书写了民族的不朽篇章。
21.D 22.①不要站在非常空旷的地区
②学会估算雷电的范围
③通常会出现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现象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具体意思的掌握能力。
文中“如果你能听见雷声”中“你”是泛指,指任何一个人。
A.特指一个范围内的人,在此指在教室里的人。
B.特指说话的对象。
C.特指韩江。
D.泛指任何一个人。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在户外”以及后文“因为有可能会形成局地最高点,而最高点容易形成雷击”可知,如果一个人成为户外某个地方的最高点,这一地方应该是非常空旷的地区,而避免雷击则是要避免站在这样的地点。所以应该填入“不要站在非常空旷的地区”。
第二空,从后文“如果你能听见雷声,那么这时候雷电发生的范围大概是10公里之内”可知,这是关于雷电发生的范围的估计,所以可以填入“学会估算雷电的范围”。
第三空,从后文“在五分钟之内进行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可知,被雷击后常常出现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现象,故可以填入“常会出现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现象”。
23.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句话,分总关系。第一句引自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的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声音是悦耳和谐的,那么它听起来就很清越;身形是端正的,那么影子看起来就是直的。第二句引出荀子的经典语录:“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意思是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第三句话总结前两句:环境和个人之间会互相影响和改变。
这是一道富有哲理、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傅玄的话有两层含义,前两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个人修养、成才的重大影响,环境好则人成长得好,环境劣则人容易走上歪路;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的是内在因素才是决定事物根本之所在。荀子所说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实际意思是,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这强调的是优秀的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巨大的良好的影响。这些名句的启示意义在于: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可以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目标明确、意志力坚强,否则很难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躺平”“佛系”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面对环境,我们不能失去自我,不能被动地受环境影响,而是要自主选择,要坚守自我,用积极的行动和优秀的自我去影响环境。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写作时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方面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在具体行文中,可以围绕着如何做展开:每个人依照自己禀赋和能力的不同,都可以发挥形式多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但也可以做渺小却高尚的事业;当然,在“祖国复兴”的大背景下,要想有为,有效发挥正面影响,完善“三观”,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至关重要。
立意:
1.修德养才,青年应当助力社会向好。
2.修身,应如玉一般润泽四方。
3.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4.立身处世如荷花,不染泥垢。
5.近墨者未必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