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22新闻两篇(苏教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22新闻两篇(苏教版七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3 18: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22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
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
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
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
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
泽东诗词选》等。 1.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标 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有时在文章开头还有电头。2.新闻的标题可分为:(引标)(主标)(副标)其中(主标)是必不可少的。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4.新闻的特点有三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芜湖 荻港 溃退
歼灭 要塞 协定
泄气 锐不可当wúdíkuìjiānsài一、读一读dānɡxiéxiè二、记一记横 渡: 锐不可当: 要 塞: 突 破: 歼 灭:业 已: 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打开缺口。消灭(敌人)。已经。业,已经。读课文,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标题导语主体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一、研读文本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4.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过)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三个层次的安排,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21日下午5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层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4.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
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22日夜,毛泽东同志即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道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二、探究主旨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战况,宣告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境地,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 2.讨论:文中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三、品析语言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一句话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战线的长度和渡江作战的声势。“百万”交代了渡江部队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直逼对岸的情景,说明战绩辉煌。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这句写敌军毫无斗志。“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了上文,用语简洁。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抵抗“甚为微弱”,写出了敌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溃不成军、无心应战的情景。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句话充满了讽刺意味,“不料”是对汤恩伯的十分辛辣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反而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
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江泽民在交接仪式上的讲话中英双方代表在仪式结束后的合照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结束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二、记一记镶 嵌: 循序渐进: 举世瞩目: 框 架: 肃 穆: 自 治: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全世界注视。这里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严肃安静。自己管理或处理。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则相比,本文在导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2.结合本文的文体,理清全文结构。
导语:点明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1-5)
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6-25)
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26-29) 一、研读文本
1.江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其主要精神有哪三点?
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3.课文在写降旗、升旗仪式时描写生动形象,并恰当运用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5.文章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几层意思?怎样安排详略的?有什么好处?
6.比较两则消息,讨论问题。1.江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其主要精神有哪三点?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⑴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⑵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⑶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光辉典范。   ⑷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⑸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20世纪史上的大事。3.课文在写降旗、升旗仪式时描写生动形象,并恰当运用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降旗、升旗仪式是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象征。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评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自豪、振奋的感情。4.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尽管作为新闻有时可以采用自然结尾的办法,但文中叙述的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有必要进行介绍,这都表明报道事实的真实性,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多处互为照应,如:“历史性的一幕”与“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举世瞩目”等,这都表明了报道事实的完整性。5.文章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几层意思?怎样安排详略的?有什么好处?
主体部分是详写,导语、结语部分是略写。
主体部分又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
三个内容之中又浓墨写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的讲话,略写查尔斯王子讲话。
这样写使新闻疏密有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首尾圆合。6.比较两则消息,讨论问题。
(1)标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标题都是主谓结构,都十分概括地叙述了主要事件,都运用修饰语,表达自己的感情。
不同点:第一则新闻的标题更简洁,第二则新闻的标题更严谨、更具体,不仅交代了交接政权的双方,而且交代了地点,显示了气氛。 (2)导语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3)主体部分各突出地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分述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第二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对报道事实作了具体的叙述和展开,突出叙述了三方面内容:①查尔斯王子的讲话;②英国国旗、香港旗的降落和中国国旗、香港区旗的升起;③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二、探究主旨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则新闻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指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并展望了香港的美好未来。? 三、品析语言
1.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3.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4.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1.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这一段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从香港的主权变化及回归祖国的时间两个方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百年沧桑”点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之长,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祖国的怀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2.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场面的描写,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注目礼”表明了人们对国家的尊重,更表明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指时间之快,更指中华民族对香港的回归期待已久。3.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这样的评论,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4.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导语中的“举世瞩目”相应,“历史性的一幕”与导语中的“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相应。这样的结尾,使全文的结构浑然一体,又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 100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00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近回归祖国十五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近十五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