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二单元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国后中年鲁迅1.品味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写作手法。
3.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等。 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藉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tì tǎnɡ确凿záo菜畦qí骨髓suǐ蝉蜕收敛桑椹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倜傥宿儒liǎntuìsùshènhǎndǐnɡ 一、读一读二、记一记确 凿: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轻 捷: 机 关: 鉴 赏: 确实无误。 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 轻快敏捷。 计谋,心计。 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一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一、研读文本
1.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2.应怎么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3.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那时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5.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6.第2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7.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8.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10.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11.第7、8段写了什么?
12.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
13.第9段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14.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15.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16.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1.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2.应怎么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3.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那时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5.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6.第2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7.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8.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9.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10.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11.第7、8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12.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13.第9段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14.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15.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像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16.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二、探究主旨
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百草园是“我” 儿时的乐园,这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通过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物,写出了它的美丽。二是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写出了它的神秘。三是写冬天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写出了它的诱人。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2.讨论: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写三味
书屋则充满了枯燥和乏味,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到三味书屋后园自寻乐趣,这一情节的存在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在三味书屋的这个小园里,学生们可以折腊梅花,寻蝉蜕,喂蚂蚁,玩得有滋有味,极富乐趣。这反映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对世界的好奇心,而这种乐趣也必须是忙里偷闲,是不被允许的,反衬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多么的单调和枯燥。从而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进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伤害。三、品析语言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段话中“似乎”“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显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记不太清楚了。“确凿”是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是以成人的眼光断定的,所以放在一起并不矛盾。2.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肥胖”、“轻捷”生动地写出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形体特点,“伏”、“窜”准确地描述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动作,这两个动词与前面两个形容词搭配极佳。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低唱”“弹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表现了儿童当时特有的感受,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
4.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写“覆盆子”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分别从形、色、味三个方面来写,透露出喜爱之情。 百
草
园欢乐有趣 ← 对比 → 枯燥无味三 味 书 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仿写:
模仿第二小节,描写春天美丽的校园。
(按一定的顺序,采用相应的修辞手法) 右面的这幅图是鲁迅故居中“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的景点图片,请你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图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