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三单元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人民英雄纪念碑旁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雕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结构、浮雕内容等概况,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
3.学习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周定舫,浙江省定海县人。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1958年4月,矗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南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完工,拟于“五一”劳动节揭幕。新华社记者周定舫同志来到纪念碑工地,听取了工地负责人贾国卿同志的介绍,并瞻仰了纪念碑的雄姿,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及时向热切希望了解这座纪念碑的全国人民作了介绍。瞻仰镏金上溯重 幔庑殿挑 衅逾越天堑zhānliúsùchónɡ mànw?tiǎo xìnyúqiàn一、读一读二、记一记挺拔: 天堑: 逾越: 瞻仰: 上溯: 挑衅: 直立而高耸。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跨越,超越。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从当前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1.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2.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的?(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1.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表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的?(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纪念碑东南西北
纪念碑台阶前第二层平台东长安街政协礼堂远近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一、研读文本
1.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字有何作用?
2.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3.课文第4-6节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5.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
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 “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6.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7.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10幅浮雕的?
8.最后一节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相照应? 1.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字有何作用?
暗示纪念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2.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花岗石的特征是坚硬,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3.课文第4-6节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
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5.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 “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 “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
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到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述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
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目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6.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做了准备。
7.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10幅浮雕的?
写浮雕时,作者按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正好同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线索十分清楚。人民英雄纪念碑销毁鸦片烟 1839年金田起义 1851年(东)武昌起义 1911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五卅运动 192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雄纪念碑(北)胜利渡长江
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8.最后一节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相照应?
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本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二、探究主旨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线,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叙写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热情歌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不朽的业绩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高举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2.讨论:课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
课文反复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因为它是纪念碑的主题,这样写,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三、品析语言
1.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
2.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3.试分析“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
用“齐集”而不用“集合”“集结”等,是因为“齐集”表意准确;“慷慨激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学生们集体痛恨卖国贼的心情和激动人心的气氛。2.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句中“吹起”、“举”、“发射”、“登上”、“踏着”、“前进”、“冲去”等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中我军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3.试分析“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地写出了纪念碑的高大雄伟的特征。1.到网上搜索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 用收集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2.请你结合平面图向来宾们简单介绍自己的学校。1.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2.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