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视觉的形成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视觉的形成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9 21: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视觉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近视远视的一些防治方法;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有一定的认识。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视觉形成过程中视网膜成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设计意图真实情境引入主题学生通过分析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数据,引发(对近视问题的关注)→思考(如何对近视进行有效的防控)→得出(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展示数据 引入新课通过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对用眼健康和近视问题的关注,指向态度责任素养。 问题引领 探究新知 视觉的形成过程 (一)、视觉的形成需要光 学生发现并思考 (视觉的形成需要光)总结:视觉的形成需要光,这个光可以是自己发出的光也可以是反射的光。 感知光线是视觉形成的前提条件,通过巧变环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二)、眼球的折光系统 学生回忆旧知(眼球的结构)并回答: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学生无法直接回答 进行观看视频,直观认识到组成眼球的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结构。 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出晶状体类似于放大镜,房水和玻璃体属于液体类似于水。 得出结论: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这些结构具有折射作用教师提问: 问题1:光线依次经过那些结构到达视网膜? 问题2:光线经过这些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播放视频 教师总结: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会发生折射,我们把这些结构统称为眼球的折射系统。眼球结构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通过播放牛眼各结构的视频,学生利用类比推理眼球的这是系统。同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三)、视网膜的成像 学生对成像原理不了解,但充满了好奇。 观看并思考:光源移动过程中,光屏上的物像发生了什么变化 得出结论: 1.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像。 2.物像并不总是清晰的。 学生认知上发生冲突,思维激烈碰撞。(有部分同学在观看晶状体结构视频时注意到晶状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学生观看并思考:光源离得远或近时,如何调节水透镜让物像清晰? 类比得出结论: 1.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改变 2.物体较近(远)→晶状体曲度变大(小)→物像清晰 总结得出结论: 睫状肌收缩(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大(小)→看清近处(远处)教师追问: 问题3:光线经过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怎样的物像呢? 模拟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教师:光源太远和太久成像都是模糊的。 问题4:正常人的眼睛既能看清近处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是又为什么呢? 模拟实验:水透镜的成像实验 视网膜的成像是本节课难点之一,内容不仅抽象还与物理学科知识交叉,学生缺乏对光学成像原理的认知。为有效突破这一难点,进行装置升级,将微观知识可视呈现。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构建概念。整个环节贯彻生命观念,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意识,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过程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四)、视觉的形成 学生仅根据个体经验来判断:部分学生认为是,也有学生认为不是。 学生体验:注视人物鼻尖15秒,然后边眨眼边望向天花板,你会感受到……(天花板上出现人像) 学生总结:视觉的形成在大脑 问题5:在视网膜上就形成了视觉吗? 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视网膜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显然视觉形成之旅还没有结束。 体验活动:感受神奇 教师引导:人体的哪个结构具有强大的储存信息的功能通过体验活动,感受神奇。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推理,形成概念。 学生倾听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眼球的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视觉的形成这一复杂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