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学案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学案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9 21:43:21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01
时间
地域中
生物种群
种群
不同群落
群落性质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
越丰富
固定不变
生物种群
空间
阳光、温度和水分
外貌和结构
有规律
地位或作用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物种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
的关系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物种之
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关键能力·重难探究达成
02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应用创新·问题情境探究
0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04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群落的
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关系
群落水平
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
群落的分布
结构
各种群占
范围和边界
据的位置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季节
性和生态位
水平结构
群落的空
群落的物
意义
垂直结构
间结构
群落的结构
种组成
特点
捕食
研究土壤中小动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物类群的丰富度
互利共生
寄生
原始合作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乔木层
模型
灌木层
草本层
现象
现象
分布
植物分层:、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
度、水分和无机盐

的差异、
决定
因素
→动物分层:栖息空
生物
特点的不同,
间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显著提高了群落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
意义

利用等环境
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
资源的能力
于群落整体对

充分利用(共21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探究实践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01
样方法
取样器
趋湿、避光、避高温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诱虫器取虫
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优势种
物种丰富度
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02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03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第1节 群落的结构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1.生命观念——基于对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并理解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同时理解生态位分化对群落和物种的意义。2.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研究的问题
3.研究基础: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种间关系(连线)
①原始 合作 a.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Ⅰ.马蛔虫和马
②互利 共生 b.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Ⅱ.根瘤菌和大豆
③捕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 Ⅲ.鹰和鼠
④寄生 d.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Ⅳ.牛和羊
⑤种间 竞争 e.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Ⅴ.海葵和寄居蟹
提示:①-e-Ⅴ ②-a-Ⅱ ③-c-Ⅲ ④-d-Ⅰ ⑤-b-Ⅳ
问题:根据种间竞争的概念,分析甲、乙两种存在种间竞争的生物最终的竞争结果并用曲线图解表示。
提示:(1)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则呈现“你死我活”的差异性变化,如图a。
(2)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当,则呈现“此起彼伏”的变化,如图b。
 
a         b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①动物: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问题:以绿翅鸭为例分析它的食性,与其他鸟类存在什么种间关系?
提示:绿翅鸭主要以小坚果为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壳沙砾等,绿头鸭也如此,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和鹤鹬都吃贝壳沙砾。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  )
提示:1.× 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2.√ 3.√
4.× 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
 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图甲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种间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乙;生存能力相同,如图丙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寄生 图丁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互利共生 图戊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原始合作(互惠)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各有所得,但二者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即使离开这种协作关系,二者均能独立生存 如螺、牡蛎与其外壳上生长着的苔藓植物,前者以后者为伪装,防止天敌袭击,而后者借助前者的蠕动更换生活环境以获得营养物质
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
提示:捕食、寄生、寄生。
(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
2.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①    ②    ③    ④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_。
(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③ ② ① ④ (2)不同 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1.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
C.按蚊幼虫与藻类是捕食关系
D.鱼类与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
B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可以被疟原虫感染而患疟疾,故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是寄生关系,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
2.(不定项)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种间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ABD [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B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间竞争,但竞争强度较弱,后来X种群密度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正确。]
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分析
(1)垂直结构
①表现——分层现象。
②B处的结构分析:
③C处的结构分析:影响水生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在水体中的透射能力不同,波长越短,透射能力越强(如图所示)。
(2)水平结构
①表现——镶嵌分布。
②A处影响因素分析:
地形的变化是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除上述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外,还有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对生态位的理解
(1)生态位的内容: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以及所需要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pH等)、生物条件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
(2)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3)自然种群的生态位实际上是物种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空间。生态位越宽,物种的适应性越强,可利用的资源越多,物种的竞争力越强。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4)生态位分化:在长期的相互竞争作用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物种若要共存,必须在空间、食物、活动时间、生理或习性上有分化,即生态位分化,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5)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b)物种灭绝,如图所示:
(6)生态位的应用:在农业中,应该从水平、垂直、时间、营养及物种、数量等多方位进行系统组分的合理组配,以充分利用和拓展系统生态位,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如图为山坡m、海洋n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山坡m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海洋n中各种藻类植物的分布是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理由。
提示:属于。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
1.(2021·湖北适应性测试)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在非洲草原上有斑马、野牛、牛羚和瞪羚等食草动物,它们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并为下一个到来的物种留有食料。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现象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上述现象导致种间竞争减弱
C.上述食草动物间存在着生态位分化
D.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不会产生影响
D [题干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这样就使得各物种间的竞争减弱,B正确;不同种类的动物取食草被的部位不同,说明在食物上存在一定的分化,迁徙时按一定次序陆续穿过草原,说明在栖息空间上存在分化,C正确;生物和生物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进化和发展的,所以去除斑马种群,对其他种群会产生影响,如捕食斑马的生物,D错误。]
2.(不定项)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ABD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竞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认识群落结构的两个误区
(1)不能误认为同种生物内的个体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高度差异属于垂直结构。
(2)不能误认为恶劣环境中的生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就低,生物的进化程度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泛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è)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
由材料分析知,“间作套种”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由此形成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1.什么是立体农业?(生命观念)
提示: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2.立体农业的优势是什么?(科学思维)
提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要 点 强 化 识 记
1.核心概念(1)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结论语句(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4)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其也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D [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A、B、C项都没有包含所有生物,D项包含了全部生物。]
2.(不定项)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ACD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群落中动物的分布受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等影响,所以动物的水平分布不一定均匀,B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正确;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昼行性动物和夜伏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C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不同,C错误。]
4.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D.小鸟与小虫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 [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可知,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原始合作(互惠)关系,B、C正确;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5.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
(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环境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中信息,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栎林中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
(3)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同时动物的这种分层现象可以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 (1)垂直结构 (2)光照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竞争
14/14[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1.实验原理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土壤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习性。
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探究步骤
——
 ↓
——
 ↓
——
 ↓
——
 ↓
——
4.探究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1.实验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2)小动物类群因取样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在装样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4)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5)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
(6)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2.用具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如下图:
A            B
(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1.(2021·哈尔滨高二检测)下列关于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它们的特征
B.取样器取样法是最常用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忽略,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自变量是时间,所以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身体微小,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D错误。]
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同一时间段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C [同一地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发生改变。]
3.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由题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4/4课时分层作业(4) 群落的结构
题组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C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2.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
A.共生       B.种间竞争
C.寄生 D.捕食
B [依题意知,某些大型藤本缠绕高大乔木,与其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故二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B [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错误。]
4.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种间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2)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3)从曲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因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答案] (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因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题组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结构,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B [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性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D [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D正确。]
7.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利用生态位原理的是(  )
A.稻田养鱼 B.“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C.适时捕捞 D.不同农作物间作
C [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稻田养鱼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四大家鱼”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层,混合放养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适时捕捞则应用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不同农作物间作,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间。]
8.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D [该图中的所有植物并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了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地形、湿度和盐碱度是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题组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
9.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D [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错误。]
10.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如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虫器A       吸虫器B
吸虫器C       吸虫器D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生物,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种间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种间竞争 捕食
11.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 [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12.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光性,光源吸引昆虫,灯罩防止昆虫逃跑
B.随机扫取表层土来采集土样,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
C.金属筛网的作用是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可用纱布代替
D.广口瓶中可以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D [该装置设计的原理是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灯罩可以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A项错误。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故不应只扫取土壤表层取样;放置土样时,为了使空气流通,土样尽量不要填满漏斗,B项错误。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项错误。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以用来保存收集到的小动物,D项正确。]
13.(不定项)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ABD [根据图示中三个种群生物的食物关系,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14.(不定项)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ABC [由题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题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错误。]
15.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荚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 (1)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竞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8/8课时分层作业(4) 群落的结构
题组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2.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
A.共生       B.种间竞争
C.寄生 D.捕食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4.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种间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2)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3)从曲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因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因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题组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结构,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性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7.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利用生态位原理的是(  )
A.稻田养鱼 B.“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C.适时捕捞 D.不同农作物间作
 
8.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题组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
9.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10.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如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虫器A       吸虫器B
吸虫器C       吸虫器D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11.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12.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光性,光源吸引昆虫,灯罩防止昆虫逃跑
B.随机扫取表层土来采集土样,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
C.金属筛网的作用是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可用纱布代替
D.广口瓶中可以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13.(不定项)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14.(不定项)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15.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