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课件学案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课件学案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9 21:44:53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01
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草原

较少
简单
特别多
相对稳定
沼泽、河流、湖泊
微小浮游植物
东部向西部
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
适应
水分、温度
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有机整体
协调和平衡
天然群聚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植物
植被
地衣
草本
灌木
植被
土壤条件
植物的种子
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
简单
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
土壤、光能
外界环境
种群
相对稳定的状态
速度和方向
群落的未来
群落的动向
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
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还草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关键能力·重难探究达成
02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应用创新·问题情境探究
0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04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初生演替
概念个群落演
环境条件(资源)变化
类型
原因
群落种间关系动态
次生演替
变化

群落的主要类
型和群落演替
群落的主要类型
荒漠生
草原生
森林生
物群落
物群落
物群落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基于不同类型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不同类型群落的主要特点。2.社会责任——基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1.分类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
2.类型:荒漠、草原、森林等。
3.常见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点
群落类型 分布 物种 结构复杂性
荒漠生物群落 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物种少 非常简单
草原生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较少 相对简单
森林生物群落 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种类特别多 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4.其他类型生物群落
(1)湿地生物群落
①分布:沼泽、河流、湖泊等地。
②群落特点: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③常见动、植物
a.植物:芦苇、香蒲、黑藻、金鱼藻等。
b.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等。
(2)海洋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中有数量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二、群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1.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分布。
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3.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4.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
(1)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问题:从群落的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不同物种之间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提示: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联系,并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群落这一有机整体。
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3)自然群落演替的共同点: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②生物的迁入、迁出。
③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④人类的活动。
(5)群落演替的结果
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问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定会演替形成森林吗?
提示:不一定。因为在气候适宜条件下,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则难以形成森林。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对下列人类活动进行归类
①封山育林 ②砍伐森林 ③治理沙漠 ④填湖造地 ⑤捕杀动物 ⑥建立人工群落 ⑦管理草原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掌握演替规律的应用
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结果
实现了我国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性转变,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  )
2.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植物的芽无鳞片。 (  )
3.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  )
4.在退化林地上形成自然恢复林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  )
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6.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完全控制群落的演替。 (  )
提示:1.√ 2.√ 3.√ 4.√
5.× 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岛属于初生演替。
6.×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但也要遵照生态学规律。
 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1.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
(1)自然群落
①概念:自然群落是指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自然群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大小、边界、结构等。
②实例。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在很小的面积中往往就有数百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常分为6~7个层次,林内大小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
b.东北红松林群落中最小群落仅有40多种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常分为2~3个层次。
③特点:对于自然群落,环境越优越,群落中生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人工群落
①概念:人工群落是指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置在一起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其目的是满足生产观赏、改善环境等需要。
②实例:常见的类型有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林荫道、林带等。
③特点:植物造景中人工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以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
2.陆生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环境条件 干旱,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植物的适应 ①提高吸水能力,如骆驼刺属植物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 m;②减少水分散失,如仙人掌属植物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 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动物的适应 减少水分散失。①表皮外有角质鳞片;②蛋壳坚硬;③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④天热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 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外貌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点,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蝶类、蛾类和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蜂类和猫头鹰在夜晚活动
B.林中的毛白杨、蒙古栎等植物大多数具有艳丽的花朵,属于虫媒花
C.林下缺乏阳光,芭蕉、海芋等木本植物长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阳光
D.乔木具有板状根且树分枝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
D [群落物种组成昼夜性变化明显,蝶类、蜂类和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和猫头鹰在夜晚活动,A错误;热带雨林群落中的植物大多数具有艳丽的花朵,属于虫媒花,但毛白杨、蒙古栎属于落叶阔叶林植物,属于风媒花,B错误;林下缺乏阳光,芭蕉、海芋等草本植物长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阳光,C错误;乔木高大,往往具有板状根且树分枝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D正确。]
2.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片宽阔的植物主要生活在森林里
B.草原中的代表动物有斑马、黄羊、旅鼠和松鼠等
C.荒漠中的植物叶片普遍比森林中植物的叶片小
D.荒漠中的动物在干旱季节可进入夏眠或冬眠
B [叶片宽阔的植物水分蒸腾能力较强,不适于生活在干旱的荒漠和半干旱的草原,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适合叶片宽阔的植物生活,A正确;松鼠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是森林的代表动物,不属于草原的代表动物,B错误;荒漠中的植物生活在干旱环境中,叶片普遍比较小,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腾,其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森林中的植物叶片比较大,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光照,C正确;荒漠中动物干旱季节会进行夏眠或冬眠,以适应不良环境,D正确。]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以“保水”为生存关键
代表生物 防止水分散失的措施
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 ①仙人掌具有针状叶和肥厚的肉质茎,夜晚气孔开放等均利于防止水分散失;②骆驼刺的根可达15 m,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处的水分
爬行动物 ①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天太热的时候退到阴凉处;②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从而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
 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排入河流等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2)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活动,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必然结果: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5)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说明理由。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朝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
提示: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不对。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3.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4.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有害演替角度出发,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提示: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2.(不定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
ABC [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有关群落演替的两点提醒
(1)能否演替成森林阶段与演替的类型无关,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调查发现群落交错区某种树木受卷叶蛾幼虫的危害症状很轻。为研究该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随机选取300只赤眼蜂(赤眼蜂是卷叶蛾幼虫的天敌)平均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赤眼蜂对实验中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结果/只 87 13 70 30 71 29
由题干和表格分析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某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实验遵循对照的原则设计了实验并得到了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由此形成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1.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什么?
提示:异丁原醇溶剂。
2.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否能体现生物的适应性?
提示:该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A吸引赤眼蜂的作用更强。其能体现生物的适应性。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某地区为贯彻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推行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措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某山区由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现在的林木丛生。
由材料分析知,推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措施,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由此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1.在该群落演替中,决定植物和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光照和植物种类。
2.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原因是什么?(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提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因此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要 点 强 化 识 记
1.核心概念(1)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结论语句(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2)某地生物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某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3)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其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1.善于挖洞和具有快速奔跑行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B [草原中的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及具有快速奔跑能力的动物。]
2.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A [荒漠每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其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荒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
3.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二者的演替起点等不同,A、B、C错误,D正确。]
4.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 [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B错误。]
5.群落演替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演替在演替时间上也不同。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 (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15/15课时分层作业(5) 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的演替
题组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
1.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
B.森林比草原群落结构更复杂
C.斑马、狮子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典型动物
D.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
C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A项正确;与草原相比,森林群落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B项正确;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动物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C项错误;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D项正确。]
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B.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避役是常见的动物类型
D.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
A [荒漠动物在干旱季节进入夏眠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A项正确;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B项错误;避役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C项错误;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只受鸟类的制约,食物、气候等因素也影响其种群数量,D项错误。]
3.关于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的乔木树冠更发达
B.热带雨林的林下植物的叶片更大
C.不能将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移栽到落叶阔叶林中
D.落叶阔叶林的林下植物在春季或秋季开花、结果
A [热带雨林的乔木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冠发达,A错误;热带雨林的林下植物叶片巨大,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B正确;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冬季较为寒冷,热带雨林中植物的芽没有鳞片,树皮比较薄,不能度过严冬,C正确;落叶阔叶林树冠发达,会对林下植物遮光,在春季乔木叶片还未展开以及秋季落叶期间照射到林下的光照比较多,有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D正确。]
题组二 群落的演替
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B [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
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C [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6.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D [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要快于初生演替。]
7.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
8.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
(4)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
①地衣和苔藓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③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④森林阶段
(5)群落演替至顶极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2)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4)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较差,所以所需时间较长。(5)演替为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群落占劣势地位的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仍然存在。
[答案]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草本植物阶段 (3)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4)① (5)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种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题组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9.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A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10.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研究群落在同一区域,不同地段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为水平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2)由表格看出,①从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对于部分个体平均胸径和高度均呈上升趋势,所以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为96-22=74,而50年~150年之间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的数量为128-96=32,后期增长比较慢。
[答案] (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的速度放缓
11.下列关于群落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高大的乔木难以在草原群落中生存
C.农贸市场出售的各种动植物,其中植物以草本为主,类似于草原生物群落
D.群落内部的生物可能有竞争关系,但生态位不同,可以和谐共存
C [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形成群落的前提是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A正确;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B正确;农贸市场虽然有各种动植物,但是这些生物之间没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不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因此不能形成群落,C错误;生物群落内部的生物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D正确。]
12.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A [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植被虽消失,但原有土壤条件保留,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地变化,D错误。]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D [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生物的丰富度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
14.(不定项)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ABCD [据题图分析,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B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接受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所以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15.如图为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其中甲地为森林生态系统,乙地为废弃的矿区。
(1)研究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是在___________
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用________________法来统计甲地大型哺乳动物的丰富度。
(2)单位面积甲地合成的有机物比乙地多,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
(3)若气候条件适宜,乙地最终也可演替成森林,但由于缺乏形成森林所需要的________条件,因此演替的时间会相当漫长,如果乙地的群落演替到D点时,人类开荒种田,则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对甲地大型哺乳动物的丰富度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
(2)甲地为森林生态系统,属于次生演替,乙地为废弃的矿区,单位面积甲地合成的有机物比乙地多,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甲地垂直结构复杂(明显),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
(3)乙地为废弃的矿区,若气候条件适宜,乙地最终也可演替成森林,但由于缺乏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因此演替的时间会相当漫长;如果乙地的群落演替到D点时,人类开荒种田,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人类活动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1)群落 记名计算法
(2)垂直结构复杂(明显)
(3)土壤 速度和方向
8/8课时分层作业(5) 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的演替
题组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
1.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
B.森林比草原群落结构更复杂
C.斑马、狮子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典型动物
D.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
 
2.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B.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避役是常见的动物类型
D.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
 
3.关于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的乔木树冠更发达
B.热带雨林的林下植物的叶片更大
C.不能将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移栽到落叶阔叶林中
D.落叶阔叶林的林下植物在春季或秋季开花、结果
 
题组二 群落的演替
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6.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7.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8.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
(4)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
①地衣和苔藓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③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④森林阶段
(5)群落演替至顶极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9.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10.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关于群落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高大的乔木难以在草原群落中生存
C.农贸市场出售的各种动植物,其中植物以草本为主,类似于草原生物群落
D.群落内部的生物可能有竞争关系,但生态位不同,可以和谐共存
 
12.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14.(不定项)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15.如图为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其中甲地为森林生态系统,乙地为废弃的矿区。
(1)研究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是在___________
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用________________法来统计甲地大型哺乳动物的丰富度。
(2)单位面积甲地合成的有机物比乙地多,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
(3)若气候条件适宜,乙地最终也可演替成森林,但由于缺乏形成森林所需要的________条件,因此演替的时间会相当漫长,如果乙地的群落演替到D点时,人类开荒种田,则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