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01
资源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产这些粮食
森林、草地或农田
城市、耕地、铁路
草地
渔业用地
大
多
生活方式
基数大
持续增长
出生率
增长率
低生育
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
全球性
稳态
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和生态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公民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共识
关键能力·重难探究达成
02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应用创新·问题情境探究
0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04
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燃料过多
C0,
全球气
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过快利用
候变暖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环
某些物质的
氟利
臭氧层
皮肤癌及植物光合
大量排放
昂等
被破坏
作用受抑制
生和工业污
N、P
富营
养殖业损失;水质
水及化学肥料
养化
污染
的过多施用
境
呼吸道疾病;工业设
S02
酸雨
备及建筑物受腐蚀;
汽车尾气、化
植物种子萌发和光
石燃料燃烧
合作用受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
关注全球性生
生态足迹
态环境问题
人增对态境影
口长生环的响
生态足迹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课时分层作业(1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题组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A [根据题干定义知,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分析,而不是定性分析。]
2.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分析表中的数据判定,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A.0.4 B.-0.4 C.2.0 D.-2.0
B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生态赤字=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3.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B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故自然增长率最高。]
5.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C [A项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A正确;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B正确;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D正确;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
6.当前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能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受到环境阻力的限制,影响人口增长的环境阻力主要有人均耕地、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增加,进而人口数量趋于下降。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当环境阻力较小时,人口容纳量会上升,当环境阻力增加时,人口容纳量会下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总之一句话只要生活环境变得优越,即更加宜居,则人口容纳量会上升。
[答案] (1)人均耕地、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增加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可以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题组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2020·浙江7月选考)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A [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破坏臭氧层。本题选A。]
8.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B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
9.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A [由题干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A正确;酸雨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法判断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模拟了酸雨对樟树和楝树的树苗株高的影响,无法判断其他树种的情况,D错误。]
10.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暴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可能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2)该食物链的起点是赤潮生物(藻类),终点是人。(3)赤潮暴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4)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很大,主要是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答案] (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
(3)赤潮暴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11.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D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丙为消费者,可摄食浮游植物等生物,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加污水的溶氧量,去污效率会更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之和。]
12.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A.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B.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川融化
A [臭氧层被破坏,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受到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农作物受到辐射则引起减产。]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无机物的增加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CD [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正确;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14.(不定项)“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增多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CD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15.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战略。
[解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的消费活动又将废弃物质输出给环境,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案] (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可持续发展
5/8课时分层作业(1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题组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2.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分析表中的数据判定,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A.0.4 B.-0.4 C.2.0 D.-2.0
3.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6.当前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能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2020·浙江7月选考)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8.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9.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10.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暴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可能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12.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A.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B.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川融化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无机物的增加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14.(不定项)“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增多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15.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战略。
5/8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和功能观分析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2.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并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些建议。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举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形象地理解:生态足迹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4)六大模型:林地、草地、耕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碳足迹等。
(5)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问题:从减少生态足迹角度考虑,人类的饮食结构应该如何调整?
提示:多食用蔬菜等植物性食物,少食用肉类食物。
3.我国人口情况和发展现状
(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现状
①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③不过,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
主要类型 主要原因
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②水资源短缺 b.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
③臭氧层破坏 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④土地荒漠化 d.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⑤生物多样性丧失 e.石油泄露、倾倒污染物等
⑥环境污染 f.植被的破坏
提示:①—c ②—b ③—a ④—f ⑤—d ⑥—e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
2.绿色出行会降低生态足迹的数值。 ( )
3.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
4.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
5.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
6.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
提示:1.√ 2.√ 3.√ 4.√
5.×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6.√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1)内容
(2)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
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
(3)研究生态足迹的意义
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态足迹,提供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应用: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5)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2.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1)人口增多,生态足迹增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
3.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要想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当生态足迹总量接近或超过生态承载力总量时,生态系统进入超载状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此时应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1.如图是梅托斯早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
(2)简要说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提示: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
(3)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提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
2.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曾经是我国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问题,又将原因归于人口基数过大,这合理吗?
提示:我国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关系:贫困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等,都会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进而加剧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C.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B [“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地减少人类所排放的废物,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稳定性大于农田,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生态足迹应该小于农田,B错误;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能减少生物数量,从而减小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C正确;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2.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Ⅰ Ⅱ
Ⅲ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B [分析题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生态承载力就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所谓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归纳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全球性
|
—
2.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水体污染 无机污染 水中富含N、P元素 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度高
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等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有毒气体 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过多 污染可引起酸雨,危害植物生长
臭氧层破坏 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氟利昂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机制
1.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B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B错误;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2.近年来我国尤其是北方居民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D.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
A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A错误;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C正确;富营养化是因为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D正确。]
赤潮与水华的区别与防治
(1)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2)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污水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
由材料分析知,南极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这是由于物质循环的原因,由此形成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1.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科学思维)
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
2.为了防止农药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做?(社会责任)
提示: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防治。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要 点 强 化 识 记
1.核心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结论语句(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3)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
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
C.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
B [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面积。]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D [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但还没有达到K值。因为人为的政策,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依赖问题。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
3.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C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改善生态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2020·浙江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B [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在地球上不能不断的增长,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D正确。]
5.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现象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蓝细菌爆发后其数量较多,进行呼吸作用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分解者分解藻类等遗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引起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因此,图中a表示水体中的溶解氧,b表示有毒物质。
[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