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十月阶段检测试题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1卷(16分)
一、(10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晕圈(yūn) 涸辙(hé) 无边无垠(yín) 倦怠(dài)
B、泾(jīng)流 渚(zhǚ)崖 始龀(chèn) 箕畚(běn)
C、针砭(biān) 荷担(hè) 槲(hú)树 惴(zhuì)惴不安
D、恹(yǎn)恹欲睡 猗(yī)郁 骨髓(suí) 腠(còu)里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黑马”。(黑马:指出意料的获胜者)
B、“豆腐渣”工程往往是腐败的孪生兄弟。(豆腐渣:指质量差)
C、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蛋糕:比喻经济利益)
D、小轿车的车价会不会高台跳水?(跳水:指一项水上体育运动项目)
4、下列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
A、和风吹送,掀起一轮一轮的绿波。《白杨礼赞》
B、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C、(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三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D、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恐深。”
5、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二、阅读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后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小题2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对比:
好处: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8、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第II卷(104分)
三(18分)
9、根据提示默写(6分,每句1.5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1)《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之句的是“ ,
。”(1.5分)
(2)李商隐在《无题》中说的“ , ”(1.5分)两句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与“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1.5分);表现出作者心胸豁达的句子是“ , , 。”(1.5分)
10、“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今天,朝夕相处的九年级一班的同学、老师,相聚在离别的路口,为再次回顾那些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浓浓情谊,畅想绚丽多彩的未来,特举办师生联欢晚会。请你为告别晚会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这次晚会取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2分)
(2)毕业晚会上,小明同学准备献唱《朋友,别哭》,可当音乐响起时,他却紧张得忘了词。如果你是主持人,会说什么为他解围呢?(2分)
(3)晚会在热闹的气氛中即将结束,请你设计一则50字左右的结束语,宣告晚会结束。(2分)。
11、综合实践 (7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午12点过,趁着午间休息,简阳市三岔中学17岁叶富源,背起爸爸叶春柏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阳光透过枝丫,照在两人的笑脸上,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四年前,一场事故之后,叶春柏高位截瘫。两年后,无法忍受生活压力的妻子离家出走,只剩下一对儿女。姐姐叶东梅在外上大学,为了方便照顾爸爸,弟弟叶富源到三岔中学上高中后,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民房,背着爸爸去上学。尽管每天安顿好爸爸,深夜11点过后才能坐在床上靠着墙壁复习功课,但叶富源的成绩却很优秀,经常考到年级第一名。父子俩对未来充满希望:“熬过这几年,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
(2)叶富源的事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是三位网友发帖的内容,请你以“热爱生活”的网友身份跟帖,写几句赞美、鼓励的话。要求不少于3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书虫:养育恩,不能忘。亲情浓于水,孝心感天地!相比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你是巨人!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祝愿你们一家幸福!
读来读去:感念受,懂得受。好娃娃,想捐钱给你!
观天下:不懈的努力,点燃亲情的颂歌,一路的跋涉不仅担起了一个家庭,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而且树立了品学兼优、自强自立、坚强乐观的典范。叶富源:你的奋斗感人至深!
热爱生活:
(2分)
(3)根据叶富源同学事迹,策划一个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主题: (1分)
活动形式: (1分)
活动程序: (2分)
(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提示:活动程序可以是环节、步骤,也可以是栏目等。)
四、阅读(36分)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10分)
①很好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着迟开的芬芳。
②我站在一个儿童摄影棚前等人。突然,一个小女孩把车骑到我跟前,险些撞到我。我赶忙躲她,不想她竟追过来。我只好无奈地冲她笑了。她也冲我笑,一个仙子般的小姑娘。“阿姨,”她指着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这是我,”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骑童车的女孩儿竟是那巨幅广告上的小模特!我看看照片,再看看身边的女孩儿,不住地夸说“漂亮”。女孩儿得意得不得了,头脑摇晃得像条欢快的小狗。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
③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一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④我喜欢小女孩不依不饶追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邀宠般地告诉我说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
⑤我不能接受女孩儿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儿的单纯。
⑥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不惧人讥,不怕人妒。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反正就是让童车冲到你脚下,纠缠着你,迫着你唱赞美诗。这让你很便捷地就怀了一回旧,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摇曳起来。
⑦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儿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急煎向路人跋扈地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黏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⑧行走人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近的明朝。
⑨揽万物以为镜,窥见自我一息一变的心颜。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以变成了庸俗轻浅。风度,往往与一个人的自知度呈“正相关”。对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没有恒久不变的“一派天真”,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沉静内敛”。
⑩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12、第②段画线句子“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④段中加点词“透明”“蕴藉”可分别用文中“ ”“ ”两个词语来替换。(2分) 14、结合语境,对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分)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然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人,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黏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15、结合文意,下列信息提取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讲故事、谈看法,以小见大,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选文以“说”为载体,“得体”为主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选文用词准确,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人物形象鲜明。
D、选文结构上水到渠成,由事入理,析理透彻,卒章显志。
16、结合生活实施,分别就文中小姑娘、南怀瑾两人的做法,谈谈你的见解或看法。(2分)
(二)百无一用非书生(14分)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又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力、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劢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唤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日。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竟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7、阅读文章第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18、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2分)
19、请为第⑥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20、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3分)
21、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3分)
(三)(12分)
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正,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天下。”小童辞③。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①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辞:谢绝。④奚:何,什么。
2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河伯始旋其面目
(2)请问为天下
2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河伯始旋其面目 (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 (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 (2)是进亦忧,退迹忧。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5、从甲文、乙方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26、请写出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作用。(2分)
五、写作:(50分)
以“在感恩中成长”为题作文,字数600字以上。
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学月检测题
答 案
一、1、C 2、D 3、D 4、B 5、C
二、6、如“新”和“旧”的对比;或“法”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旧”抒发了今是昨非或物是人非的怅惆之情;“去”“来”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7、B 8、D
三、9、(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古难全。”
10、(1)示例: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相信我们大家此刻都和小是同学一样,定是感慨万千,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唱《朋友,别哭》吧。
(2)符合情境,语言富有感染力即可。
11、(1)17岁的叶富湖背着父亲上学。
(2)示例:为了父亲的生活,你背负了压力;为了家庭的未来,你勤奋读书;为了人生的梦想,你自强不息。你的行动温暖了亲人,感动了世人!——叶富湖,没有困难能难倒你!
(3)主题略,提示:一定要与人物事迹相关;
形式:事迹报告;感恩(孝心)主题班会,事迹讨论会。
程序:事迹介绍,交流互动,评价,总结等(合理即可)
阅读(一)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
12、 [答案示例]画线句子是个过渡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答案示例]天真(一派天真)深沉(沉静内敛)
14、画线句子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拥有美好“精神目标”的人与虚妄的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作者不热衷于廉价的恭维与褒扬、不试图黏住更多激赏目光的那种摈弃浮华、拂去尘屑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的看重。
15、C
16、开放性试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作简要评述即可。
阅读(二) 百无一用非书生
17、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点,再用理论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会更大,最后推论出作者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18、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
19、袁隆平院士吃住在田间地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使杂交水稻绿遍神州,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20、“寻章摘句”愿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21、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阅读(三)
22、(1)旋转、掉转 (2)治理
23、(D)
24、(1)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25、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
26、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