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评(一) (第1~2章)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C [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④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影响出生率,推出④为年龄结构,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2.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如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数量(株) 1 0 0 1 0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A [表格中只有两个样方获取了植物的数量,其余样方的数量都是0,说明样方中植物个体的数量太少,应该适当增大样方面积,而与计数方法无关,A正确。]
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A [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保护鱼苗,把老年个体捕捞后,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成增长型,A正确。]
4.(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二上期中)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B [试管Ⅰ、Ⅱ、Ⅲ、Ⅳ四个试管之间的培养液体积或起始酵母菌数均有差异,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正确;由培养液体积可知,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小于试管Ⅰ,B错误;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经历“J”形增长,C正确;试管Ⅱ和Ⅲ内起始酵母菌数目相同,但Ⅲ中培养液体积多于Ⅱ,其K值较大,所以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正确。]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数量为10万,一年内出生了1 862个,则年出生率为1.862%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
C.群落中只有植物有垂直结构,动物没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A [出生率=新产生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1 862/100 000×100%=1.862%,A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会处于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无法保持稳定,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会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垂直结构,C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例如治理沙漠、抚育森林等,D错误。]
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B [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K/2左右,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B正确。]
7.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A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8.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C [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C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物种7在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的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中的小。]
10.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植物无分层现象
B.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土壤小动物类群也有分层现象
D.从弃耕农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优势种肯定是乔木
C [海洋植物由于光照及含氧量而呈现分层现象,A错误。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会由于食物及栖息地分层,C正确。从弃耕农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最终优势种不一定是乔木,D错误。]
11.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K值为K1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C [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12.有关种间关系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互利共生关系实现的
B.水稻感染赤霉菌后疯长,二者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C.鲈鱼在食物短缺时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时,二者之间存在种内斗争
B [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互利共生或者种间竞争等实现,A错误;鲈鱼和幼小的鲈鱼为同一物种,不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两个物种,二者共同培养时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13.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就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D [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在竞争中有些个体会被淘汰,甚至有些物种会灭绝,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生物进化越有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但生态位重叠越多,就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14.下列有关顶极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度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顶极群落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不是顶极群落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但它是顶极群落
D.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是顶极群落
C [极度缺水的环境也可以形成顶极群落,如荒漠。苔原植被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都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是顶极群落。弃耕农田的演替要经过禾草、灌木、乔木、森林的阶段,最终演变成顶极群落。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为顶极群落,如落叶阔叶林。]
1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B [草和豆苗之间竞争光照和营养,属于竞争关系。“道狭草木长”是由于人迹罕至,草木才长得茂盛,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16.(不定项)研究人员调查了1928年~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形增长
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AC [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正确;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S”形增长,B错误;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正确;连续暖冬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连续暖冬时灰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说明出生率下降,D错误。]
17.(不定项)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C [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18.(不定项)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ABC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19.(不定项)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形增长
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C [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但其生存环境并非理想条件,其数量是“S”形增长,C错误。]
20.(不定项)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
B.d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C.b~d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
D.性别比例的变动不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ABC [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说明增长的倍数λ大于1,A正确;d点后该种群的数量下降后趋于稳定,说明生存环境趋于稳定,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C正确;性别比例的变动影响种群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10分)如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________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_________。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现象,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物种A在群落Ⅰ、Ⅱ、Ⅲ、Ⅴ均有分布,而B物种在Ⅱ、Ⅲ、Ⅳ分布,C物种在Ⅰ、Ⅲ、Ⅳ分布,D物种在Ⅰ、Ⅲ、Ⅴ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Ⅰ中3个物种,Ⅱ中2个物种,Ⅲ中4个物种,Ⅳ中2个物种,Ⅴ中2个物种,则群落Ⅲ中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
(2)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与林木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3)传统的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被调查的动物进行抓捕且进行标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等。
[答案] (1)A Ⅲ (2)镶嵌(或镶嵌分布) 分层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3)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22.(12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使用________法,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如图2的虚线框中画出d至f时期内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图。
(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解析]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所以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应使用样方法,在cd段,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C基本不变,此时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2)在a年时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C大于1,则优势种是马尾松。在d至f时期内,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C逐渐变小,说明了马尾松的数量减少,山毛榉的数量增加,在f时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C等于1,说明两树种数量相等,所以在d至f时期内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
(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种群是否更适应改变的环境。(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1)样方 c至d (2)马尾松
(3)优势种群 该种群是否更适应改变的环境
(4)速度和方向
23.(12分)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均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
A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___(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填“高山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混合种植后,得到的某植物种子数目的多少反映了该植物的出生率大小。B地块中乙种子数量最多,在几年内将不断繁殖,乙种群数量也会不断增加。(2)A实验地块甲种群占优势,甲种群来自高山草原,故A实验地块将来会演替为高山草原。由清除其他植物的实验地块变为高山草原,这种演替是一种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3)在理想条件下,即没有敌害、食物和空间充裕时,田鼠种群在t月后的数量为M·λt。
[答案] (1)出生率 增加 (2)高山草原 是其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
(3)Mλt 资源、空间充裕,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或种群增长不受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或理想条件)
24.(9分)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丛 51 16.36
农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林 23 14.39
(1)决定鸟类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甲、乙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_______。
[解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决定鸟类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数量少;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栖息环境)。
(3)分析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知,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故甲为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乙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反馈调节。
[答案]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水平 (2)营养结构最简单 食物或栖息空间 (3)乙 反馈调节
25.(12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2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 m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通过人为因素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已经具有土壤条件及植被,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这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丧失。自然林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要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设计。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 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14/14阶段综合测评(一) (第1~2章)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如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数量(株) 1 0 0 1 0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4.(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二上期中)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数量为10万,一年内出生了1 862个,则年出生率为1.862%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
C.群落中只有植物有垂直结构,动物没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7.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8.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10.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植物无分层现象
B.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土壤小动物类群也有分层现象
D.从弃耕农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优势种肯定是乔木
11.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K值为K1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12.有关种间关系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互利共生关系实现的
B.水稻感染赤霉菌后疯长,二者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C.鲈鱼在食物短缺时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时,二者之间存在种内斗争
13.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就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14.下列有关顶极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度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顶极群落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不是顶极群落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但它是顶极群落
D.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是顶极群落
1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16.(不定项)研究人员调查了1928年~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形增长
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17.(不定项)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18.(不定项)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19.(不定项)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形增长
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不定项)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
B.d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C.b~d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
D.性别比例的变动不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二、非选择题
21.(10分)如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________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_________。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现象,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使用________法,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如图2的虚线框中画出d至f时期内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图。
(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3.(12分)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均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
A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___(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填“高山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9分)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丛 51 16.36
农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林 23 14.39
(1)决定鸟类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_______是捕食者。甲、乙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_______。
25.(12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2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 m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通过人为因素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暴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