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唐三彩、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的人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三彩闻名中外,其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模仿,比如在唐朝同时期出现了“新罗三彩”“波斯三彩”“奈良三彩”等。这种现象说明唐朝( )
A.中外交流频繁 B.文化易于模仿 C.民族关系和睦 D.陶瓷业较发达
4.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些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曲辕犁的出现( )
A.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B.促进了农业灌溉方式的改进
C.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5.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D.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北方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7.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8.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奖西行、鉴真东渡
A.商朝 B.秦朝 C.西晋 D.唐朝
9.学生甲:“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为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学生乙:“前代开凿的大运河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丙:“我认为统治者的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比如:知人善任、政治清明,以致社会安定;重视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带来和睦的民族关系;开放的政策带来包容的社会心态。”据此可知,这些学生讨论的是( )
A.西汉休养生息的表现 B.南朝统一全国的贡献
C.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D.北宋重文轻武的后果
10.甘肃武威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1.七年级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并拟定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嫁吐蕃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日本遣唐使来华
12.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受到中央政府管辖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15.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6.“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7.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18.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以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社会风尚怎样的特点
A.奢侈浪费 B.单一保守 C.繁荣创新 D.多元开放
19.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20.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池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颂、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二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2)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 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3)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迪
22.诗歌赏析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一王建 《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音胡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由此,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2)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的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2所示情况,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以人为镜”中的“人”指的是谁?材料三反映出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4)综上,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值得后人传承与发展?
24.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写出图中A地的政权名称。唐太宗对突厥采取了与A地截然不同的策略,结果如何 唐太宗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2)唐朝先后在图中B、C两地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玄宗时分别册封回纥和南诏首领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的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最有名,唐三彩是唐朝的一种瓷器,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发明的,所以可以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最有可能是社会在唐朝,B项正确;隋朝、汉朝、南北朝没有唐三彩,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外国人可以在长安城内经商,①符合题意;唐朝农具有了很大的创新,唐朝人民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农民可以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②符合题意;唐朝发明灌溉工具筒车,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可以看到的是农民在长安的市里出售农产品,“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不符合史实,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三彩闻名中外,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模仿,比如在唐朝同时期出现了“新罗三彩”“波斯三彩”“奈良三彩”等,这表明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三彩闻名中外,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模仿,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三彩闻名中外,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模仿,C项体现的国内民族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唐三彩的影响,未涉及陶瓷业的发达与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曲辕犁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蓄力,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排除A项;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B项;曲辕犁没有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A项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了题干的观念,A项正确;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此,BCD项均与唐玄宗有关,与题干“与唐太宗直接相关”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可汗”,B项正确;ACD项不是北方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D项正确;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排除A项;根据所学,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材料无法体现其地位逐步在提高,排除B项;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经济成就;玄奖西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小丽梳理的朝代是唐朝,D项正确;商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西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甲谈到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于隋唐,但在唐朝得到完善,描述的是唐朝兴盛的原因,学生乙所述“前代”开凿了大运河,这个“前代”指的是隋朝了,他说的也是唐代兴盛的原因,学生丙谈论的内容指的是唐太宗等皇帝的措施,出现盛世局面,可知他们讨论的是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科举制的创立、开凿的大运河,都出现在西汉之后,不可能是西汉休养生息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科举制的创立、开凿的大运河,都出现在南朝之后,不可能是南朝统一全国的贡献,排除B项;题干反映不出北宋重文轻武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可知,吐谷浑墓葬群体现了多民族交融的特征,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项正确;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A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属于与天竺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属于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排除 B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开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排除B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①选项是筒车,④选项是曲辕犁,C项正确;②是魏国的翻车,③汉代耧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这有利于促进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不是设置政府机关对吐蕃的管辖,AC项说法错误,排除AC项;文成公主入藏不能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太宗答应了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C项正确;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吐蕃(西藏)位于唐西南方,不是北方民族政权,排除B项;“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得出长安人口众多,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这是在灌溉农田,因此,它是农业灌溉工具,C项正确;曲辕犁是农业耕作工具,独木舟是便捷的交通工具,葫芦瓢是实用的生活用具,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8.D
【详解】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以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反映了唐朝文化多元、社会开放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奢侈浪费、单一保守,也无法体现创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的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①符合题意;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历经艰辛取回佛经,传播了佛学文化,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传播了唐朝文化和佛学文化,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都对唐朝的对外交往有重大贡献,②符合题意;两位高僧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③符合题意;两位高僧的身上都体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1.(1)作为: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影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2)状况: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果: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持续了15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致使朝政腐败,内地空虚,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2)根据材料二的“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结合所学概括可知,唐朝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严重削弱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内地空虚,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的启迪: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
22.(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
(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页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解析】略
23.(1)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3)魏征;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4)贞观之治;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
【详解】(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材料二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开放的政策,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唐朝强大都有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知“人”是魏征。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任用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深受唐太宗的赏识。这反映出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治国理念。
(4)依据前面的材料,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敢于进谏的魏征。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
24.(1)吐蕃;击败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天可汗”。
(2)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怀仁可汗和云南王。
(3)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和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因地制宜,恩威并施。
【详解】(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A位于今天的西藏,在唐朝属于吐蕃管辖。策略及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对突厥的政策是军事征服,其结果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名称: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被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2)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武力和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因地制宜,恩威并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