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09: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玄奘西行 B.遣唐使的到来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2.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这说明( )
A.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B.中日之间文化交往、交流广泛
C.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
3.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杜甫 D.毕昇
4.文物是历史的印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印证了( )
A.唐朝时,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交流频繁
B.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地区友好交往
C.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D.唐朝时,中国与新罗交往密切
5.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求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鉴真东渡日本
6.“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七年级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并拟定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嫁吐蕃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日本遣唐使来华
8.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对外交往
9.“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10.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1.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12.李明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鉴真、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准备进行专题复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进行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具有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13.“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4.方框内是某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的部分目录,请你据此判断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
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 …… 第八集西天取经 第九集享誉佛国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下西洋
15.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16.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注意任用贤才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重视发展生产 D.提倡节俭
17.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佛经
1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9.唐朝时,一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军事同盟 B.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C.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20.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 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又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22.读图指要
唐朝与周边国家往来频繁,形成万邦来朝的景象。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更促进了多元文明的交融。鉴真、玄奘、遣唐使是这段历史的伟大见证者。
问题导引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引史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现象?玄奘到佛教发源地 (填序号)游学;鉴真东渡的国家是 (填序号
(2)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3)材料二中的钱币分别是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表明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
(4)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我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玄奘西行是玄奘去西方求取佛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故事,是主动学习外国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开放意识,也体现了刻苦精神,A项正确;遣唐使的到来体现了唐朝的外交,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朝传播先进的唐朝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可知,材料反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C项正确;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日本学习中国,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从长安经西域到达天竺,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的路线,A项正确;鉴真的事迹是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排除B项;杜甫是唐朝诗人,毕昇是北宋匠人,他们没有西行天竺的经历,排除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大食人佣”、“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这些文物印证了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地区友好交往,B项正确;题干中的材料不是反映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排除A项;遣唐使是日本派唐朝学习的使团,排除C项;新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依据题干“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亚洲国家来到唐朝的史实,A项正确;玄奘西行求法、鉴真东渡日本反映的是唐朝人走出去的史实,排除BD项;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A项。
6.A
【详解】据材料“‘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可知,材料强调唐王朝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就体现了其兼容并包的特点,①正确;据所学可知,唐王朝与吐蕃实行和亲的政策,促进了吐蕃地区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体现了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正确;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体现了唐王朝开放的外交政策,③正确;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A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属于与天竺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属于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排除 BD项。故选A项。
8.B
【详解】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9.B
【详解】【考察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解题思路】根据“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评述的是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天竺。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而非到达天竺。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言国威而不是求取佛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吸收“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表明文化间进行交流,D项正确;日本借鉴唐朝先进的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续,排除A项;世界人类文明最早起源两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的和亲是主动的学习,排除A项;和亲促进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排除B项;“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统了中国文化,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所以他们都是具有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C项正确;鉴真是唐朝高僧,与顽强抗战、封建帝王和有功之臣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得出长安人口众多,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经义,一路艰辛,到达天竺后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C项正确;ABD项与“西天取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终于到达。10多年后玄奘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D项正确;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排除A项;大昭寺是西藏的建筑,玄奘在印度游学的寺院是那烂陀寺,排除B项;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重用他们”可知,这体现出唐太宗会用人,A项正确;材料是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才能,不是说民族政策、发展生产、提倡节俭,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遣唐使”,C项正确;日本在唐朝时期文化落后于中国,排除A项;遣唐使不是为了加强中日友谊,也不是为了取佛经,排除B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A项正确;BCD三项的内容说法都不准确,排除。故选A项。
19.B
【详解】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材料中日本帆船再现的是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项正确;张骞生活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排除C项;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也是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7世纪时唐朝高僧玄奘途径中亚西行天竺,到达今天的印度半岛,归国后将所见所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重要史料,所以可以阅读《大唐西域记》,故选B;《金刚经》是佛经,不是史书,与题意不符,排除A;《西游记》是明代小说,与题意不符,排除C;《史记》记载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用来了解7世纪时期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排除D。
21.(1)唐太宗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3)贞观之治 要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要坚持民族平等,关爱少数民族;要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写一点的)
【详解】(1)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唐太宗有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这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这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生产,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年号为“贞观” ,故史称“贞观之治”。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要坚持民族平等,关爱少数民族;要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2.特征:以文化东传为主,交流广泛而频繁。原因: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举、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唐朝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与周边国家往来频繁,形成万邦来朝的景象”结合图示,可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的特征:以文化东传为主,交流广泛而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举、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唐朝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23.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解析】略
24.(1)②;④
(2)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海陆交通发达。
(3)日本京都平城京仿效唐朝长安的建筑。
(4)倡导开放、交流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游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访佛教名师,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唐玄宗在位时,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在日本辛勤不懈了传播唐朝文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海陆交通发达。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筑仿效唐朝长安。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友好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借鉴是倡导开放、交流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