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大改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的行列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先后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这二者的显著区别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B.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C.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4.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会员可以交流生产经验、合作改善农具、学习科学选种的方法、集中人力财力兴修大型水利……这说明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
A.标志公有制的确立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C.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D.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5.下图所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据图示你可以推断,图中③处对应的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在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6.图说历史活动中,屏幕上投出20世纪50年代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7.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从集体所有
C.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8.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它走的道路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由国家没收管理 D.由国家赎买接手
9.电视剧《大宅门》讲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药店白家“百草厅”的百年兴衰沉浮历史。这家民族资本家老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走的发展道路是( )
A.公私合营 B.独立经营 C.投资国外 D.股份制经营
10.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大跃进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1.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
12.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个合作社是
A.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合作社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人民公社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订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实行公私合营 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16.某次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这在客观上说明了(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D.三大改造后期,存在问题
17.“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和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利用土地。”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条件
C.内容 D.影响
18.一位外国领导人在评价新中国的某项政策时说:“中国经过长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他高度评价的是哪一项政策(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没收资本家企业 D.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19.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农村合作化
20.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和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化表
比重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 19.1% 1.5% 0.7% 6.9% 71.89%
1956 32.2% 53.49% 7.3% 0% 7.1%
材料二 1950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就主动向中央政府提出:请政府定人选,用中国、交通两银行改派股份代表的方式参加民生公司董事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民生公司获得了新生,很快转亏为盈。1952 年9月至12月缴纳营业费3668万元、所得税8630万元,到1954年为国家积累资金14696万元。——改编自《钟山风雨》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经济成分出现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国家采用了哪种方式帮助民生公司“获得了新生”?同时期国家还对哪些行业进行了类似影响的改造?
(3)综上所述,这些“变化”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这以后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指出材料一中的“变局”。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24.阅读下列材料“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摘自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有采取了什么措施?
(2)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走了许多弯路后,一次重要的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做了重大转折。这是哪次会议?工作重点作了什么转折?
(3)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比如:国防科技上,我国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谁?从他身上,你能学习到什么精神?
(4)请指出“理论自信”指哪些理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历史新纪元,但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 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的行列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含有④的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到了农民手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由此可知,这二者的显著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性质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土地改革已经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排除BD两项;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题干中的“显著区别”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会员可以交流生产经验、合作改善农具、学习科学选种的方法、集中人力财力兴修大型水利”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说明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A项;题意表明农民在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善于交流经验,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推动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B项;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与题意无关,题干并未提及工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图片表明1956年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图中③处对应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是1958年,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项;在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底,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同仁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走的道路是公私合营,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我国对于同仁堂不是直接没收管理或者赎买,排除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材料中的白家“百草厅”在建国初期的发展道路是公私合营。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不可能投资国外,也不可能建立股份制经营,排除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1953年到1956年,上海进行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项正确;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在1958年掀起高潮,土地改革是在农村,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互助”、“合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土地改革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因此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是三大改造时期,C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主要是变革土地制度,没有进行互助合作,排除A项;抗美援朝和“大跃进”也和农业上的互助合作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并结合所学知识,个人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排除B项;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都是针对农业的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A项;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土地改革完成标志着我国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另外,它与整顿经济秩序都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均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题干无体现,排除BCD。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用的是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所以出现了“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了的问题,表明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存在着过急过粗过快的问题。D项正确;AB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和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利用土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18.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经过长时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可知,这位外国领导人高度评价是指我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行业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B符合题意;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A排除;CD项与材料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故选择B。
19.C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指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故C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农村合作化与题干的“公私合营”不符,排除ABD。故选C。
2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开始腾飞,故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大跃进”运动开始是在1958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是在1966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大幅度减少。
(2)公私合营; 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任答一点即可)
(3)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 1952年和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化表”可知,1956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占比为0,说明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占比由71.89%变成7.1%,说明个体经济大幅度减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走集体化道路。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来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故,国家采用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帮助民生公司“获得了新生”;同时期国家还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1)“变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绊脚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
(2)具体表现: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重大变化:政治上,人民翻身做主人,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上,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详解】(1)变局:依据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可知,“变局”指的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绊脚石:由材料“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可知,绊脚石指的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
(2)表现:依据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这以后发生了根本变化”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实现了解放,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此可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变化:依据材料三表格的事件,根据要求归纳领域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三大改造完成”都属于政治领域,得出政治上的变化: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改革的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完成”属于经济方面,由此得出经济变化: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一五计划使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23.(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决定: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24.(1)逐步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邓稼先;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等。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有采取的措施是逐步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做了重大转折。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邓稼先;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等。
(4)根据材料“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自信”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两弹元勋”邓稼先。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理论自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