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十一 ﹡端午日1.了解端午节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提高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感受课文精彩的场面描写。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1922年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历史文物与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工作。 《边城》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的生活,以及外孙女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沈从文曾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的特征。” 蘸酒 茶峒 伶俐
鹳河 好事 缠裹
戍军 擂鼓 翘首
呐喊 泅水 干燥
zhàndònɡɡuànhàoshùléinàqiúqiáoɡuǒlínɡ lìzào一、读一读莫 不:
伶 俐:
缓 促:
呐 喊:
泅 水:
完 事:
灵 活:没有一个不。灵活。缓急,慢和快。大声喊叫助威。游水,游泳。事情完结。敏感、迟钝、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二、记一记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 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场景和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 一、研读文本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按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2.文中哪一个场面写得详细?哪个场面写得略?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赛龙舟的场面详,赶鸭竞赛的场面略。这样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1.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思考: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精神状态)
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
2.带头人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哪些词能够体现这一点?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二、探究课文3.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的介绍,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还有哪些作用?
4.文中有对观众的描写吗?对观众的描写你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两岸人呐喊助威”“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像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三、品析语言1.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具体地刻画了端午日这天,妇女、小孩子的穿着打扮。“莫不”“任何人”展现了端午日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船竞赛的热闹场面作了铺垫。2.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形象地写出了龙舟竞渡到了白热化阶段,由这个场面引发到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但作者却只是点到为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生联想。给读者更广阔的空间。端午日沈从文 画王字
略写赛龙舟
详写捉鸭子
略写淳朴的民风 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你能说出除了端午节,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吗?你知道分别有哪些习俗?元宵节:又称元夕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放天灯”、“点塔灯”、“舞火龙”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