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册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全册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12-16 16:14:00

文档简介

课题:25.1.1 简单的随机抽样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操作过程,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重点、难点】:
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
一、用例子说明有些调查不适宜做普查,只适宜做抽样调查
例1:妈妈为了知道饼熟了没有,从刚出锅的饼上切下一小块尝尝,如果这一小块熟了,那么可以估计整张饼熟了。
例2:环境检测中心为了了解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会在这个城市中分散地选择几个点,从各地采集数据。
例3:农科站要了解农田中某种病虫害的灾情,会随意地选定几块地,仔细地检查虫卵数,然后估计一公顷农田大约平均有多少虫卵,会不会发生病虫害。
例4:某部队要想知道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会随意地从中选取一些炮弹进行发射实验,以考察这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以上的例子都不适宜做普查,而适宜做抽样调查。
二、如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
1、什么是简单的随机抽样
上面的例子不适宜做普查,而需要做抽样调查,那么应该如何选取样本,使它具有代表性,而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呢?
要想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偏向总体中的某些个性,有一个对每个个体都公平的方法,决定哪些个体进入样本,这种思想的抽样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简单的随机抽样
2、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一些样本。
假设总体是某年级30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我们已经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下:
97 92 89 86 93 73 74 72 60 98 70 90 89 90 91 80 69 92 70 64 92 83 89 93 72 77 79 75 80 93 93 72 87 76 86 82 85 82 87 86 81 88 74 87 92 88 75 92 89 82 88 86 85 76 79 92 89 84 93 75 93 84 87 90 88 90 80 89 72 78 73 79 85 78 77 91 92 82 77 86 90 78 86 90 83 73 75 67 76 55 70 76 77 91 70 84 87 62 91 67 88 78 82 77 87 75 84 70 80 66 80 87 60 78 76 89 81 88 73 75 95 68 80 70 78 71 80 65 82 83 62 72 80 70 83 68 74 67 67 80 90 70 82 85 96 70 73 86 87 81 70 69 76 68 70 68 71 79 71 87 60 64 62 81 69 63 66 63 64 53 61 41 58 60 84 62 63 76 82 76 61 72 66 80 90 93 87 60 82 85 77 84 78 65 62 75 64 70 68 66 99 81 65 98 87 100 64 68 82 73 66 72 96 78 74 52 92 83 85 60 67 94 88 86 89 93 99 100 79 85 68 60 74 70 78 65 68 68 79 77 90 55 80 77 67 65 87 81 67 75 57 75 90 86 66 83 68 84 68 85 74 98 89 67 79 77 69 89 68 55 58 63 77 78 69 67 80 82 83 98 94 96 80 79 68 70 57 74 96 70 78 80 87 85 93 80 88 67 70 93。
用简单抽样的方法选取三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5个个体,老师示范完成了第一个样本的选取,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第二和第三个样本的选取。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111 254 167 94 276
成绩 80 86 66 91 67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三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课堂活动: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总体中选取两个样本,每个样本含有20个个体。
第一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第二个样本:
随机数(学号)
成绩
同学们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抽样之前,同学们不能预测到哪些个体会被抽中,像这样不能够预先预测结果的特性叫做随机性。所以统计学家把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随机抽样。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随机抽样,如何从总体中随机选取一些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可以反映总体中的特性。
四、作业:
课本P117习题25.1的第1、5题。
课题 :25.1.2 这样抽样调查合适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在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并能掌握科学的抽样方法,即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必须足够大避免遗漏某一群体,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比较合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判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用例子说明如何进行抽样比较合理
例1、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小胖为了争速度,立即就近向他周围的三个同学作调查,计算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身高后就举手向老师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了.
  分析 因为小胖他们四个坐在教室最后面,所以他们的身高平均数就会大于整个班级的身高平均数,这样的样本就不具有代表性了.
  现实生活中,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选中的样本可能不愿意参加或者没空配合你作调查,所以,在不太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前提下,人们也经常采取调查周围人的抽样方法.但是,要注意这些调查对象在总体中是否有代表性.
例2 甲同学说:“6, 6, 6…啊!真的是6!你只要一直想某个数,就会掷出那个数.”
  乙同学说:“不对,我发现我越是想要某个数就越得不到这个数,倒是不想它反而会掷出那个数.”
  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几次经验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在这里请同学掷骰子,来验证上述两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例3 小强的自行车失窃了,他想知道所在地区每个家庭平均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为此,他
和同学们一起,调查了全校每个同学所在家庭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
  分析 这样抽样调查是不合适的.虽然他们调查的人数很多,但是因为排除了所在地区那些没有中学
生的家庭,所以他们的调查结果不能推广到所在地区的所有家庭。
想一想:小强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反映哪些家庭失窃自行车的情况?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开展调查之前,要仔细检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是否都有可能成为调查对象。
例4、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电话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竞选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
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和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相对富裕,而引入不太高的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二、练习
判断下面这几个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1、一食品厂为了解其产品质量情况,在其生产流水线上每隔100包选取一包检查其质量;
2、一手表厂欲了解6-11岁少年儿童戴手表的比例,周末来到一家业余艺术学校调查200名在那里学习的学生.
3、 为调查全校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全校所有的班级中抽取8个班级,调查这8个班级所有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
4、为调查一个省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明白在做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应避免遗漏某一群体,同时样本的容易要足够大,这样样本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五、作业
P117 习题25.1 2、3、4
课题 :25.2.1 抽样调查可靠吗
【教学目标】:
通过样本抽样,绘频数颁布直方图,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样本容易足够大,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性,这样的样本才可靠,体会只有可靠的样本,才能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随机抽样选取样本,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与总体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在选取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其一是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其二是所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应该足够大,这样的样本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所选取的样本才比较可靠。
二、新课
1、用例子说明样本中的个体数太少,不能真实反映的特性。
让我们仍以上一节3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例,考察一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否可靠。上一节中,老师选取的一个样本是:
随机数(学号) 111 254 167 94 276
成绩 80 86 66 91 67
它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分别如下:
另外,同学们也分别选取了一些样本,它们同样也包含五个个体,如下表:
随机数(学号) 132 245 5 98 89
成绩 78 73 76 69 75
随机数(学号) 90 167 86 275 54
成绩 72 86 83 82 82
同样,也可以作出这两个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它们的平均成绩和校准差,如下图所示:
样本平均成绩为74.2分,标准差为3.8分     样本平均成绩为80.8分,标准差为6.5分
从以上三张图比较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平均数和标准差与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也相去甚远,显然这样选择的样本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是不可靠的。以下是总体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请同学们把三个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成绩和标准差与它进行比较,更能反映这样选取样本是不可靠的。
2、选择恰当的样本个体数目
下面是某位同学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个含有40个个体的样本,并计算了它们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具体如下:
样本平均成绩为75.7分,标准差为10.2分     样本平均成绩为77.1分,标准差为10.7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样本中个体太少时,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往往差距较大,如果选取适当的样本的个体数,各个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总体的标准差相当接近。)
三、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在300名学生的成绩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个含有20个个体的样本,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并与总体的平均数、标准差比较。
四、小结
一般来说,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容量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
五、作业
P123 习题25.2 2、3、4
课题 :25.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测,能与同学进行交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2002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年的30天,记录并统计这30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求出这30天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据此估计北京2002年全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查询中国环境保护网,网址是http://www.zhb. ( http: / / www.zhb. )。
二、新课
师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如下表中的30天,通过上网得知北京在这30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及质量级别,如下表所示:
这30个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为107,据此估计该城市2002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7,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讨论: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算一算自己选取的样本的污染指数为多少?根据样本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估计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下面是老师抽取的样本的空气质量级别、所占天数及比例的统计图和该城市2002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张统计图,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经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从样本获得的数据与总体的不完全一致,但这样的误差还是可以接受的,是一个较好的估计。
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抽取的样本绘制统计图,并和2002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进行比较,想一想用你所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合理?
显然,由于各位同学所抽取的样本的不同,样本的污染指数不同。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随着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的增加,由样本得出的平均数往往会更接近总体的平均数,数学家已经证明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而可靠的. 对于估计总体特性这类问题,数学上的一般做法是给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一个估计值的范围,将来同学们会学习到有关的数学知识。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问题1:在计算20个男同学平均身高时,小华先将所有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然后,他这样计算这2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小华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假设你们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各班的男同学人数和平均身高如表25.2.4所示.
表25.2.4
小强这样计算全年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强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在一个班的40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
三、小结
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随机抽样是经过数学证明了的可靠的方法,它对于估计总体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业
P1236 习题25.2 1
课题 :25.3.1 概率的含义(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体会概率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概率的意义;
2、难点:通过分析得出概率值。
【教学准备】:
两枚硬币、一枚六面休骰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叙述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新授
1、概率的概念
我们已经知道,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仅有两个可能的结果:“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这两个结果发生机会相等,所以各占50%的机会.50%这个数表示事件“出现正面”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人们通常用
例:你投掷手中的一枚普通的六面体骰子,“出现数字1”的概率是多少?
解:P(出现数字1)=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O,
记作,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
2、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让我们一起实验,完成下表。(小黑板或投影或以材料形式发到学生手上)。
表25.3.1 做过的几个实验及其实验结果

让我们不要通过实验,看看是否能完成下表。(小黑板或投影或以材料形式发到学生手上)。
完成此表后,你有何体会?
(原来动手实验观察到的频率值也可以支脑筋分析出来。)
完成此两表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要计算概率最关键的有两点:
(1) 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
(2) 要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1)、(2)两种结果个数之比就是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如
P(掷得“6”)=,读作:掷得“6”的概率等于;
P(拼成房子)=,读作:拼成房子的概率等于
3、提出问题
问题1:掷得“6”的概率等于表示什么意思?
有同学说它表示每6次就有1次掷出“6”,你同意吗?请做投掷骰子实验(或模拟实验),一旦掷到“6”,就算完成了一次实验,然后数一数你投掷了几次才得到“6”的.看看能否发现什么.
 小明的实验结果如表25.3.2所示,在他十次实验中,有时很迟才掷得“6”,有时很早就掷得“6”,平均一下的话,平均每5.4次掷得一个“6”.你是平均几次掷得“6”的?
从实验中,你有什么收获?
(“6”的概率等于表示:如果掷很多次的话,那么平均每6次有1次掷出“6”)。
4、思 考
(1)已知掷得“6”的概率等于,那么不是“6”(也就是1~5)的概率等于多少呢?这个概率值又表示什么意思?
(2)我们知道,掷得“6”的概率等于也表示:如果重复投掷骰子很多次的话,那么实验中掷得“6”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到附近. 这与“平均每6次有1次掷出‘6’”互相矛盾吗?
(等于表示:如果掷很多次的话,那么平均每6次有5次掷出不是“6”,没有矛盾。)
三、巩固练习
P127 练习
四、小结
学生谈谈学到什么,还存在什么疑惑。明白概率的意义,如何通过分析清楚一个事件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与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从而计算出一个事件的概率。
五、作业
P128 习题25.3 1、2、3
课题 :25.3.2 概率的含义(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树状图的方法分析一类事件、计算概率的方法;
2、经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树状分析、计算概念的可行性。体会研究、探讨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用树状图的方法分析并计算概率;
2、难点:引导学生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概率?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
2、你是如何计算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要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这两种结果个数之比就是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率。)
3、一副象棋,正面朝下,任意取其中一只,取到“马”的概率是多少?
[P(取到“马”)=]
二、提出问题
问题:“石头、剪刀、布”是个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双方每次做“石头”、
“剪刀”、“布”三种手势中的一种,规定“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同种手势不分胜负须继续比赛.假定甲乙两人每次都是等可能地做这三种手势,那么一次比赛时两人做同种手势(即不分胜负)的概率是多少?请先用树状图的方法解决,再用重复实验的方法,计算平均多少次中有一次会出现不分胜负的情况,比较以上两个结果,看能否互相验证。
三、问题解决
1、作出树状图
 甲 乙 结果
  石头 (石头,石头)
  石头 剪刀 (石头,剪刀)
  布 (石头,布)
  石头 (剪刀,石头)
  剪刀 剪刀 (剪刀,剪刀)
   布 (剪刀,布)
   石头 (布,石头)
  布 剪刀 (布,剪刀)
   布 (布,布)
  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有9个,其中的3个——(石头,石头)、(剪刀,剪刀)、(布,布)是我们关注
的结果,所以P(同种手势)==
2、实验
(1)填空:重复实验的办法模拟游戏,那么需要的实验材料是____,也可以用___________或者用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实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谈谈各自的想法,如:用摸球的形式(球上标有石头、剪刀、布)。
(2)实验:两位同学之间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表中。(表格可由同学们自行设计)
游 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有胜负√无胜负× 在
由实验中统计出数据,完成填空:平均______次中有_______次双方不分胜负,经过十八次实验,估计这个概率是________. 这个估计值与用树状图分析得到的概率值_________。
3、对比。
实验得出的概率估计值与用树状图分析得到的概率值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发现实验得出的估计值与分析得出的概率值非常接近,得到用树状图分析并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可行性。)
四、例题
从壹角、伍角、壹圆3枚硬币中任取2枚,其面值和大于壹圆,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请画出树状图。
解:
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有6个,其中4个是我们关注的结果,所以P(面值和大于壹圆)=。
五、巩固练习
1、在口袋装有两个不同编号的白球,两个不同编号的黑球(这四球的形状、大小、质量都相同),从中任取两球,恰好颜色相同。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请你画出树状图。
2、接连三次抛掷一枚硬币,正反面轮番出现,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请用树状图求出其概率。
六、小结
本节你们有何收获、体会与疑惑。进一步明确本节学习了并验证了用树状图分析并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五、作业
P128 习题25.3 3
课题 :25.4.1 概率的预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通过逻辑分析用计算的办法预测概率;
2、经历各种疑问的解决,体验如何预测一类事件发生概率;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逻辑分析用计算的办法预测概率;
2、难点:要能够看清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并能指出其中你所关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前面几节课,你们是如何计算概率?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何发现?
同学各抒己见后,总结: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大数次的实验,用观察到的频率来估计机会值的.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用很直观的方法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中与随机性有关的问题,如游戏公平性问题、中奖机会问题等.它的缺点是估计值必须在实验之后才能得到,无法预测。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在最简单的问题情境下如何预测概率。
二、新授
例1、班级里有20个女同学,22个男同学,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各自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入一个盒中搅匀.如果老师闭上眼睛随便从盒中取出一张纸条,那么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大还是抽到女同学名字的概率大?
分析 全班42个学生名字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
解  P(抽到男同学名字)==,
P(抽到女同学名字)==,
所以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大.
思 考
1、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抽很多次的话,平均每21次抽到11次次男同学名字)
2、P(抽到女同学名字)+P(抽到男同学名字)=100%吗?如果改变男女生的人数,这
个关系还成立吗?
(等于100%,改变男女生人数,这个关系成立)
3、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想一想可以采用哪些办法来说服这些同学.
(1) 有同学说: 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应该是,因为“抽到男同学名字”与“抽到女同
学名字”这两个结果发生的机会相同.
(不同意,因为抽到“男同学名字”与“抽到女同学名字”这两个结果发生的机会
不相同)
(2) 有同学说: 虽然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略大,但是,只抽一张纸条的话,概率实
际上是一样大的
(不同意,只抽一张纸条,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机会大)。
学生上台分析讲解例2。
例2 一只口袋中放着8只红球和16只黑球,这两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袋中的球已经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一只球,取出黑球与红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几个同学相互补充,教师加以指导。
(解  P(取出黑球)==,
P(取出红球)=1-P(取出黑球)=,
所以,取出黑球的概率是,取出红球的概率是.
例3 甲袋中放着22只红球和8只黑球,乙袋中则放着200只红球、80只黑球和10只白球,这三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两袋中的球都已经各自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一只球,如果你想取出1只黑球,你选哪个口袋成功的机会大呢?
思 考:小明认为选甲袋好,因为里面的球比较少,容易取到黑球; 小红认为选乙袋好,因为里面的球比较多,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 小丽则认为都一样,因为只摸一次,谁也无法预测会取出什么颜色的球.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解:在甲袋中,P(取出黑球)==,
在乙袋中,P(取出黑球)==>,
所以,选乙袋成功的机会大
三、讨论
问题: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三次.有人说连续掷出三个正面和先掷出两个正面再掷出一个反面的机会
是一样的.你同意吗?
1、请问“先两个下面再一个反面”就是“两个正面一反面”吗?
(不是)
2、你猜一猜机会一样吗?
3、你是如何陈述理由。把你的陈述在小组内交流。
   (解: 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三次,共有以下八种机会均等的结果:
    正正正, 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
   正反反,反正反, 反反正, 反反反,
    P(正正正)=P(正正反)=,
所以,这一说法正确)。
四、巩固练习
1、李琳的妈妈在李琳上学时总是叮咛她:“注意,别被来往的车辆碰着”,但李琳心里很不舒服,“哼,我市有300万人口,每天的交通事故只有几十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太小,概率为0。”你认为她的想法对不对?
2、甲、乙两人进行掷骰子游戏,甲的骰子六个面有两个面是红色,其余面是黄、蓝、白、黑;乙的骰子六个面中,分别是红、黄、蓝、白、黑、紫,规则是各自掷自己的骰子,红色向上的得2分,其他各色向上都是1分,共进行10次,得分高的胜,你认为这个规则公平吗?
(李琳的想法不对;不公平,红色向上概率对于甲骰子是,而其他色向上的概率是。)
五、小结
本节学习了通过逻辑分析计算概率。同学们对本节的知识还存哪些疑问吗?通过本节学习你们还有何感想呢?
五、作业
P131 习题25.4 1、2、3
课题 :25.5.1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回顾本章所学的知识,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从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以问题的形式回顾知识)
1、为什么说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很公平?你是否会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
由于是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哪一个个体进入样本,这使得每个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被选入样本,因此随机抽样是公平的。
2、样本的选取应注意什么问题?
其一是要留意样本在总体中是否具有代表性,其二是样本容量必须足够大,其三是注意样本避免遗漏某一群体。
3、是否会根据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4、概率的定义是什么?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是否可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你能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吗?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叫做该事件的概率,用“P”来表示,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
5、如何进行概率预测?
列出所有机会均等均等的结果以及其中所关注的结果,求出后者与前者的个数之比。
加权平均数。
对于一组数据,如果出现,出现次,…,出现次,那么
(其中)
二、例题
例1、判断下面这几个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1)小黄同学想了解其所在地区初中学生在家复习功课的时间,调查了他所在学校初三年级的60位同学;
(2)某位同欲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了10位老年人健康情况;
(3)某电视台需要在本市了解某节目的收视率,对一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例2、以下是某位同学的实习作业(了解当地中学初三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他从其中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共有134名男生)随机选取60位同学的身高作为样本,具体的数据如下:
158、163、160、175、167、165、172、155、158、164、170、166、148
164、171、166、165、162、159、179、170、163、164、157、155、163、166
169、163、169、171、161、166、165、164、167、169、172、173、154、149
169、161、161、163、166、164、177、163、150、162、163、154、166、170
166、159、161、166、158
请你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估计当地中学初三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
解:样本
标准差
以下是频数分布直方图:
根据样本平均数可以估计,该地区初中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例3、布袋里有红色球30个,白色球24个,如果一个同学随便从布袋中取出一个球,那么取出的红球的概率大还是白球的概率大?
分析:54个球被取到的机会是均等的。
解:P(取到红球)
P(取到白球)
所以,取到红球的概率比取出白球的概率大。
三、练习
1、在分别写有1到20的20张小卡片中,随机地抽出1张卡片,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该卡片上的数字是整数;
(2)该卡片上数字是分数;
(3)该卡片上的数字是7的倍数;
(4)该卡片上的数字是偶数。
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元: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
3、转动下面的两个转盘各一次,将所得的数字相加,它们的和是奇数的概率是多少?
四、小结
通过复习,同学们应更加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选取样本时,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必须足够大以及注意样本避免遗漏某一群体。理解概率的意义,要能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作业
P133 复习题 2、3、5、6、课题 :21.1 .1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的探索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会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1、难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及应用
2、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概括。
【教学过程】:
1、 引入
现要装配30台机器,在装配好6台后,采用了新的技术,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结果共用了3天完成任务。如果设原来每天能装配x台机器,那么不难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左边的式子已不再是整式,这就涉及到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问题.
2、 探索同底数幂除法法则
1、 们知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那么同底数幂怎么相除呢?
2、试一试
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a≠0)
3、概 括
由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
23= ; 104= ; .
在学生讨论、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发现
23=25-2
104=107-3;
a4=a7-3.
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些运算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吗?
分组讨论:各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师生达成共知识,除法与乘法是逆运算,所以除法的问题实际上“已知乘积和一个乘数,去求另一个乘数”的问题,于是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乘法问题加以解决。即
( )×= ( )×= ( )×=
一般地,设m、n为正整数,m>n,a≠0,有
.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4、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个法则的道理。(让学生仿照问题3的解决过程,讲清道理,并请几位同学业回答问题,教师加以评析)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am÷an=am-n实际上是要求一个式子( ),使 an·( )= am
而由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知 an·am-n=an+(m-n) =am,
所以要求的式( ),即商为am-n,从而有.
3、 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例1 计算:
(1) a8÷a3; (2)(-a)10÷(-a) 3; (3)(2a)7÷(2a)4; (4)x6÷x
例2 计算:(1) (2)(-x)6 ÷x2 (3)(a+b)4÷(a+b)2
例3 计算: (-a2)4÷(a3)2×a4
例4 计算:(1)273×92÷312 (2)
说明 底数不同的情况下不能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练习1:计算: x8÷x4 = , b5÷b5 = 6y3÷y3 = (-x)4÷(-x) =
(ab)6÷(ab)2= , yn+2÷yn = , (m3)4 ÷(m2)3 = ,
252÷52 = , y9 ÷(y7 ÷y3) =
练习2:选择题
1. 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2.在下列计算中,① ② ③
④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D、4
例4:讨论探索:(1)已知xm=64.xn=8,求xm-n (2)已知 , ,求
【本课小结】:
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运用法则的关键是看底数是否相同,而指数相减的是指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底数a≠0,这是此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
  (3)注意指数“1”的情况,如 ,不能把 的指数当做0;
(4)多个同底数幂相除时,应按顺序计算.
【布置作业】:1、课本第4页 习题1。 2、同步练习册第1-2页。
课题:21.1.2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并且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总结以及运用方法进行计算是重点。
难点:运用方法进行计算以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探求是难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 叙述并写出幂的运算性质及怎样用公式表示?
2、 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3、 叙述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4、练习
x6÷x2= , (—b)3÷b = 4y2÷y2 = (-a)5÷(-a) 3=
yn+3÷yn = , (-xy)5÷(-xy)2 = ,(a+b)4÷(a+b)2= ,
y9 ÷(y4 ÷y) = ;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 题
地球的质量约为5.98×1024千克,木星的质量约为1.9×1027千克.问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 析
本题只需做一个除法运算:(1.9×1027)÷(5.98×1024),我们可以先将1.9除以5.98,再将1027除以1024,最后将商相乘.
解  (1.9×1027)÷(5.98×1024)
=(1.9÷5.98)×1027-24
≈0.318×103=318.
答:木星的重量约是地球的318倍.
教师提问:对于一般的两个单项式相除,这种方法可运用吗?
概 括
两个单项式相除,只要将系数及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就可以了.
三、例1计算:
(1)6a3÷2a2; (2)24a2b3÷3ab; (3)-21a2b3c÷3ab.
分析:对于(1)、(2),可以按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方法进行;对于(3),字母c只在被除数中出现,结果仍保留在商中。
解(1) 6a3÷2a2=(6÷2)(a3÷a2)=3a.
(2) 24a2b3÷3ab=(24÷3)a2-1b3-1=8ab2.
(3)-21a2b3c÷3ab=(-21÷3)a2-1b3-1c= -7ab2c.
说明:解题的依据是单项式除法法则,计算时,要弄清两个单项式的系数各是什么,哪些是同底数幂,哪些是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系数的符号.
由学生归纳小结如: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分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练习1:计算:
(1) (2)
练习2:计算:课本第4页练习1、2
例2:计算: (1)
解:(1)原式     
练习:计算(1)
(2)
四、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
讨 论
有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经验,你会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吗?
(1)计算(ma+mb+mc)÷m;
(2)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
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 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有的商相加.
例3 (1)计算 (12x3-5ax2-2a2x)÷3x
(2)讨论探索: 已知一多项式与单项式-7x5y4 的积为21x5y7-28x6y5,求这个多项式。
说明: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这个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即被除式有n项,商仍有n项,不要漏项;
(2) 要熟练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础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有抓住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3) 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每一项的符号和单项式的符号。
(4) 可以利用乘除是互逆运算校验计算是否正确,每一步运算都尽量要求学生说出依据。
【教学小结】: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方法?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规律?
【布置作业】:课本第5页2、3、4。
课题:21.2.1分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分式、整式、有理式诸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 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3.使学生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分式的形式 (A、B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2,掌握分式约分方法并熟练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理解分式中的分母含有字母以及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___元;
二、讲解分式的有关概念
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
其中 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
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
一般的,对分式都有:分式有意义 B≠0。
分式没有意义 B=0。
分式的值为0A=0且B≠0。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
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 (3); (4).
例2、 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例3、当x是什么数时,分式的值是零?
练习1.下列各式分别回答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 , 2a-3b, , ,
练习2 分式 ,当y 时,分式有意义;当y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y 时,分式的值为0。
练习3 讨论探索
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 (1)有意义 (2)值为零?
四、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例4、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2)(y≠—1).
特别提醒:对,由已知分式可以知道x,因此可以用x去除以分式的分子、分母,因而并不特别需要强调这个条件,再如是在已知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y+1得到的,是在条件y+10下才能进行的,所以,这个条件必须附加强调。
例5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2).
例6 约分
(1);   (2)
解(2)==.
说明:在进行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练习:约分:
;  ;  ;  ; ; 。
【本课小结】:
1、 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 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
3、 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1)因式分解;(2)分式基本性质;(3)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习题1、2
课题:21.2.2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变号法则。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通分的方法。
难点: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
1、 复习
1.分式中,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x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 时分式的值为0。
2.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分式的的变号法则
例1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 (2); (3).
例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1); (2).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例3若x、y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如何变化?若x、y的值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呢?
三、分式的通分
1.把分数通分。
解 ,,。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3.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4.讨论: (1)求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3,字母y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4,再取字母z。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3y4z。
(2) 求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2= —2x(x-2),x2—4=(x+2)(x—2),
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们的积,即2x(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
5.练习:填空:
(1); (2); (3)。
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 (2);
(3)
6、例3 通分
(1),;    (2),; (3),.
分析 :分式的通分,即要求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要归纳出分式分式是多项式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一般应先将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按上述的方法确定分母。
解:略
(3)因为  x2-y2=________________, x2+xy=________________,
所以与的最简公分母为__________,即x(x2-y2),因此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练 习
1. 通分:
(1),;      (2), (3).
【本课小结】: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4、5
课题:21.3.1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
2、 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
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
  (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探索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1. 回忆:
计算:*/-9
2.例1计算:
(1);   (2).
由学生先试着做,教师巡视。
3.概括:分式的乘除法用式子表示即是:
  
4. 例2计算:.
分析:①本题是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是否可以分解因式,怎样分解?
④怎样应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到积的分式?
  解 原式==.
5.练习:
①课本第9页练习1。
②计算:
三、、探索分式的乘方的法则
1、 思 考
我们都学过了有理数的乘方,那么分式的乘方该是怎样运算的呢?
先做下面的乘法:
(1)==()3;
(2)==()k.
2、仔细观察这两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k) =___________(k是正整数)
3、
4、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正确与否:
(2)计算下列各题:
【学生小结】:
1、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
2、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习题第1、5题。
课题:21.3.2 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 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 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教学过程】: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
2.类似地,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如下: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3.例1计算:
(1);(2). (3)-
解(1) =
= =
(2)-
= = = =4.
4、练习:课本第11页练习1。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计算:
2、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异分母分式相加减,需要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由下面的方法确定:
1 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 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3 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需先因式分解。
3.例2 计算:
(1)+;      (2).
解 (1)+ = =
(2)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课本第11页练习2(1、2、3小题)
5、例3:计算
解:原式=
6、练习:计算
(1) (2)
(3) (4)
【本课小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1.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2.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3.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5.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布置作业】:
课本第12页2、3、4。
课题:21.4.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领会“ 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
1、问题: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2、分析:
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   (1)
3、概 括
方程(1)有何特点?
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发表意见,达成共识:
方程(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个分式方程的例子吗?
让学生举出分式方程的例子,根据分式方程的概念进行判定,加深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
4、辨析: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1) ; (2) ; (3) ;  (4) ; (5)
   根据定义可得:(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二、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1、思 考 : 怎样解分式方程呢?
为了解决本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回顾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时是怎么去分母的,从中能否得到一点启发?
2)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
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
方程两边同乘以(x+3)(x-3),约去分母,得
80(x-3)=60(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1.
  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
2、概 括
  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3、例1 解方程:.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2-1),约去分母,得
x+1=2.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
事实上,当x=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4、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
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5.那么,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在哪里呢?
对于原分式方程的解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零,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即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
6、验根的方法
解分式方程进行检验的关键是看所求得的整式方程的根是否使原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有时为了简便起见,也可将它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如果为零,即为增根.
如例1中的x=1,代入x2-1=0,可知x=1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
7、有了上面的经验,我们再来完整地解二个分式方程.
例2 解方程:(1) (2)
解: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 ,  ,
得 . ,
∴ ∴ .
检验:把x=5代入 x-5,得x-5≠0 检验:把x=2代入 x2—4,得x2—4=0。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所以,x=2是增根,从而原方程无解。.
     
8、练习:课本第页练习1、2
【本课小结】:
1、 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
2、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a.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b. 解这个整式方程.
c.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3、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
【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练习3、习题1
课题:21.4.2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 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
难点: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
【教学过程】:
1、 复习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2)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3-x=4+x-2(x+1)    (3)
  3-x=2-x 
   0·x=0 .
 因为任何有理数与0相乘,积都不可能是1,
所以此方程无解,即原方程也无解.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 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在学生回顾、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
3)、列式子,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4)、列方程;
5)、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作答。
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2、例1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
解 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
=.
解得            x=11.
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11=22,符合题意.
答: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
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时间要统一。
2、概括: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
(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3、练习:求解本章导图中的问题.
4、例2 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开往B,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小汽车与大汽车的速度之比为5:2,求两车的速度。
分析:已知两边的速度之比为5:2,所以设大车的速度为2x千米/时,小说车的速度为5x千米/时,而A、B两地相距135千米,则大车行驶时间小时,小车行驶时间小时,由题意可知大车早出发5小时,又比小车早到30分钟,实际大车行驶时间比小车行驶时间多4.5小时,由此可得等量关系
解析:设大车的速度为2x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5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5-解之得x=9
经检验x=9是原方程的解
当x=9时,2x=18,5x=45
答:大车的速度为18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
5、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 地出发,骑自行车到 地,已知 两地的距离为 ,甲每小时比乙多走 ,并且比乙先到40分钟.设乙每小时走 ,则可列方程为( )
A. B.   C.   D.
(2)我军某部由驻地到距离30千米的地方去执行任务,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急行军速度必需是原计划的1.5倍,才能按要求提前2小时到达,求急行军的速度。
【本课小结】:
1、 列分式方程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差别是什么?
2、 你能总结一下列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吗?
【布置作业】:
课本第17页第2、3题。
课题:21.4.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复习
【教学目标】:
3、 使学生能较熟练的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4、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练习
1、(02苏州)某农场挖一条960m长的渠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20m,结果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若设原计划每天挖xm,则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
A. B. C. D.
2、(03苏州)为了绿化江山,某村计划在荒山上种植1200棵树,原计划每天种x棵,由于邻村的支援,每天比原计划多种了40棵,结果提前了5天完成了任务,则可以列出方程为( )
A) -=5 B)-=5 C)-=5 D)-=5
二、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1 购一年期债券,到期后本利只获2700元,如果债券年利率12.5%,&127;那么利息是多少元
解:(1)设利息为x元,则本金为(2700-x)元,依题意列分式方程为:
?
解此方程得 x=300?
经检验x=300为原方程的根?
答:利息为300元。
练习:一组学生乘汽车去春游,预计共需车费120元,后来人数增加了,费用仍不变,这样每人少摊3元,原来这组学生的人数是多少个?
2、解一组方程,先用小计算器解20分钟,再改用大计算器解25分钟可解完,如果大计算器的运算速度是小计算器的4倍,求单用大计算器解这组方程需多少时间 ?
解:设单用大计算器解全部题x分钟可解完,则用小计算器用4x分才能解完,则大计算器的速度为,小计算器的速度为。
依题意列分式方程得:20﹒+25﹒=1? x=30?
经检验,x=30为原方程的解?
答:单用大计算器30分钟可解完这组方程。
讨论探索: 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5万元, 乙工程队工程款1.1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
(1)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
(2)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比规定日期多用5天;
(3)若甲、乙两队合做4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
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
3、例3 一个批发兼零售的文具店规定:凡一次购买铅笔300枝以上,(不包括300枝),可以按批发价付款,购买300枝以下,(包括300枝)只能按零售价付款。小明来该店购买铅笔,如果给八年级学生每人购买1枝,那么只能按零售价付款,需用120元,如果多购买60枝,那么可以按批发价付款,同样需要120元,
(1) 这个八年级的学生总数在什么范围内?
(2) 若按批发价购买6枝与按零售价购买5枝的款相同,那么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多少人?
解:(1)设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x人.
由题意得,x≤300
x+60>300
∴240 <x≤300
(2) 分析:
有两个数量关系:①批发价购买6枝与按零售价购买5枝的款相同;
②用120元按批发价付款比按零售价付款可以多购买60枝。
一般地,①用来设立未知数,②用来立方程。
解:设批发价每支y元,则零售价每支元。
由题意得,。
解之得,y=
经检验,y=为原方程的解。
所以,
答:(1)240人 <八年级的学生总数≤300人。
(2) 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300人。
【本课小结】: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注意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分清哪些是未知数,哪些是已知数,再找出这些数量间的关系,尽量找出多的数量关系,一般地,其中一个用来设立未知数,另一个用来立方程。
【布置作业】:
课本第23页11、12、15。
课题: 21.5.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3、 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重点难点】:
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讲解零指数幂的有关知识
1、问题1 在§21.1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时,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
2、探 索
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2÷52,103÷103,a5÷a5(a≠0).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2÷52=52-2=50,
103÷103=103-3=100,
a5÷a5=a5-5=a0(a≠0).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3、概 括
我们规定:
 50=1,100=1,a0=1(a≠0).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二、讲解负指数幂的有关知识
1、探 索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2÷55,   103÷107,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2÷55=52-5=5-3, 103÷107=103-7=10-4.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52÷55===, 103÷107===.
2、概 括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5-3=,  10-4=.
一般地,我们规定: (a≠0,n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1计算:
(1)810÷810;  (2)10-2;  (3)
解 (1)810÷810=810-10=80=1.
(2)10-2==.
(3)=1×=.
练 习:计算:
(1)(-0.1)0;(2);(3)2-2;(4).
2、例2计算:
⑴ ; ⑵ 。
解: ⑴。


练习:计算
(1)
(2)
(3)(03苏州)计算:16÷(—2)3—()-1+(-1)0
2、例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4;    (2)2.1×10-5.
解 (1)10-4==0.0001.
(2)2.1×10-5=2.1×=2.1×0.00001=0.000021.
3、练习: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3×(-2) (2)(8×105)÷(-2×104)3
【本课小结】:
1、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 (a≠0,m>n)当m=n时,am÷an = 当m < n 时,am÷an =
2、 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
3、 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
【布置作业】:
课本第20页习题1、第22页复习题A2。
课题:2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4、 能较熟练地运用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 会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教学过程】:
1、 复习练习:
1、 ;= ;= ,= ,= 。
2、(04苏州)不用计算器计算:÷(—2)2 —2 -1+
二、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
1、探 索
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14.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
(1); (2)(a·b)-3=a-3b-3; (3)(a-3)2=a(-3)×2
2、概括: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后,幂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3、例1 计算(2mn2)-3(mn-2)-5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解:原式= 2-3m-3n-6×m-5n10 = m-8n4 =
4 练习:计算下列各式,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1)(a-3)2(ab2)-3; (2)(2mn2)-2(m-2n-1)-3.
三、科学记数法
1、回忆: 在§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
2、 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
3、探索:
10-1=0.1
10-2=
10-3=
10-4=
10-5=
归纳:10-n=
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
4、例2、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 析 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
所以35纳米=35×10-9米.
而35×10-9=(3.5×10)×10-9
    =35×101+(-9)=3.5×10-8,
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米.
5、练 习
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0.000 03;(2)-0.000 0064;(3)0.000 0314;(4)2013 000.
②用科学记数法填空:
(1)1秒是1微秒的1000000倍,则1微秒=_________秒;
(2)1毫克=_________千克;
(3)1微米=_________米;     (4)1纳米=_________微米;
(5)1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米; (6)1毫升=_________立方米.
【本课小结】:
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 其中n是正整数
【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习题2、3;第22页复习题A3。
异分母分式
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式
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
通分
法则24.1.1图形的全等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图形的实例,体验全等图形的形成,体会到如何直观地判别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多边形的特征;
2、了解全等多边形、对应边、对应顶点、对应角的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试验的能力与习惯,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重点难点】:
1、难点:全等多边形的概念和特征;
2、重点:全等多边形的对应元素的确定。
【教学准备】:
动员学生课堂上带剪刀、厚纸板。教师带照片几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上的两张照片(1寸和2寸的照片),用你们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观察到什么?
(两张照片是相似图形,其相似比是)
2、请几位同学说说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
3、问题2: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上的两张照片(都是两寸的照片),也用数学的知识说说观察到什么?
(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也一样,即相似屁的相似图形)
本节开始,我们就来探索、研究这种图----§24.1图形的全等
二、新授
1、全等图形
试一试:(课本P78)你能找到几对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图形吗?
(两对:(2)和(4)、(3)和(6))
问:如何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完全相同的?
(学生各抒已见,给予表扬鼓励)
问:发挥你们的想像,两个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是否完全重合。动手试试。
(可用你们带来的工具)
(完全重合)
问:通过动手试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完全相同,可以把两个图形叠合在一起,看是否完全重合。)
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练习:(1)课本试一试的图中的 就是全等形。
(2)课本 P80 练习
2、全等多边形及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
问题3:观察老师的演示(用大小一样的照片,演示翻折、旋转、平移的运动),请问:老师把这些图
形进行哪些运动?形状、大小发生了改变吗?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发表看法。
老师总结:我们把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称是图形的三种基本的运动,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大小却没有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反过来,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这样的运动一定能够重合。
完成课本P79 思考。
由学生的回答中引出:
全等多边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多边形。
对应顶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
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边。
对应角:相互重合的角。
如图24.1.3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请同学们试指出两个图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练习:指出下列各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由学生的练习中,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记作全等形,能很快地指出对应边、对应角。可以小组讨论交流找出你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对应位置的字母,表示两个图形的对应顶点,比如△ABC≌△,A与,B与,C与是
对应顶点,对应顶点决定的边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练习:已知;四边形ABCDE≌四边形EFGH,写出它们所有的对应边及对应角。
3、全等多边形的特征、识别。
问题4:依据上面的分析,全等多边形有哪些特征呢?
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如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
对应角相等:, ,,
对应边相等:,,,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识别全等多边形的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例:如图(1)△ABC≌△DEF,你得到 ;
(2) ,可以得到△ABC≌△DEF。
练习:已知如图24.1.4△ABC≌△DEF,△ABC的周长是,,,求△DEF中,边DF的长度。
三、小结
对过本节学习,谈谈你的体会,收获,疑惑。
四、作业
P80习题24.1 1、2
24.2.1全等三角形的识别(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
2、使学生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分类讨论,并为以后研究提出问题。
【重点难点】:
1、难点: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
2、重点: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一位同学叙述上一节所学的知识。
2、如图,△ABC≌△AEC,,,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
3、你是如何来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较为简便的方法用来识别三角形的全等呢?有没有类似于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呢?
回想一下,相似三角形有哪些识别方法?
本节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24.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
二、新授
要画一个三角形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三角形ABC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
1、做一做
(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大家画出三角形,小组交流画的三角形全等吗?一个角,大家画出三角形,小组交流画的三角形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条件,用刻度尺或量角器画三角形,并和周围的同学比较一下,所画的图形是否全等。
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3 cm;
②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70°;
③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 cm和5 cm
你们在画图和同学比较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归纳:你们一定会发现,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或两个对应相等的部分(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甚至形状都不相同)。
2、议一议
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有四种可能: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
对于按以上每一种可能画得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后我们一起分别逐个探讨研究,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完成以下几个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如图,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OB绕O旋转180 ,可以与△___________重合,这说明△AOB≌△___________.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AO与__________,OB与__________,BA与__________;对应角是∠AOB与________,∠OBA与_________,∠BAO与___________。
2、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D是底边上的高,△ABD和△ACD全等吗?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
识说明理由
四、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体会、疑惑后,教师总结:本节通过画图实践可得,对于两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三个对应角中,只有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至于满足其中的三个条件相等的情况如何呢?请听下回分解。
五、作业
1、如图,△AOD≌△BOC,写出其中相等的角。
2、如图,△ABC≌△,,,
3、如图,△ABC≌△DEF,且A和D,B和E是对应顶点,则相等的边有 ,相等的角有 。
4、已知△ADC≌△CBA,且,写出相等的边、角。
5、如图,△ACD≌△ECB,A、C、B在一条直线上,且A和E是一对对应顶点,如果,那么将△ACD围绕C点顺时针旋转多少度与△ECB重合。
24.2.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识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识别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摹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
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识别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 如图24.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
解:已知 AD=BC,AB=DC,
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
全等识别法,可知△ABC≌△CDA
5、练习:
P84 练习1、2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来识别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五、作业
P90习题24.2 1
24.2.3全等三角形的识别(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SAS的内容,会运用SAS来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通过识别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相互制约关系,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3、经历如何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识别方法,体会如何探讨、实践、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1、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识别:SAS;
2、重点:对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全等图形?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将全等的△ABC与△DEF重合,再沿BC方向将△DEF推移如图位置,问线段AD与BE数量关系怎样?BC与EF位置关系怎样?为什么?
[ ,BC∥EF
∵ △ABC≌△DEF



又∵ △ABC≌△DEF

∴ BC∥EF ]
(虽然本教材没有采用∵∴的形式,但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其他版本教材,如北师大的版本,建议可以采用,可以使解题简捷。)
3、已知:如图,,,,,求的大小。
[,,
∴ △ACB≌△AED



∴]
二、新授
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两个三角形满足三个条件的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情况如何呢?
(三条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这就是本节课我
们要探讨的课题。
2、问题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另一情况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
形成两边一对角。)
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做一做
(1)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比如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和,它们的夹角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总结:发现对于已知的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该角为夹角,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就是判别三角形全等的另外一种简便的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简记为
(S.A.S.)
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来解释这种“SAS”识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吗?
(一个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夹这个角的两
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即为全等三角形)
(2)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比如两条边分别为和,长度为的边所对的角为,情况会怎样呢
请画出这个三角形,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范例:如图,△ABC中,AB=AC,AD平分∠BAC,试说明△ABD≌△ACD.
解  已知 AB=AC,∠BAD=∠CAD,
又AD为公共边,由(S.A.S.)全等识别法,可知
△ABD≌△ACD
三、巩固练习
P86 练习1、2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体会、疑惑后,进一步总结本节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识别的另一种SAS,而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注意观察图形的特征,找出是否具备满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作业
P90 习题24.2 2
24.2.4全等三角形的识别(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ASA的内容,能运用ASA全等识别法来识别三角形全等进而说明线段或角相等;
2、通过画图、实验、发现、应用的过程教学,树立学生知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念。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经历自己探索出AAS的三角形全等识别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1、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ASA和AAS及应用;
2、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间接说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
【重点难点】:
剪刀、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如何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
2、叙述SSS、SAS的内容。
3、已知:如图,,,请问再加上什么条件下,△ABC≌△,并说明理由。
(,根据SSS;,根据SAS)。
二、新授
1、引入:请问到本节为止,我们探讨两个三角形满足三个条件的哪几种情况,情况如何呢?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或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还有哪些情况还没有探讨呢?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本节我们闵来探讨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课题。
2、问题1:如果把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两角的夹边;另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
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请同学们动手做一个实验: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
(1)共同商定画出任意一条线段AB,与两个角、()
(2)两位同学各自在硬纸板上画线段的长等于商定的线段AB的长,在的同旁,画等于商定的,画等于商定的,设与相交于,便得△。
(3)用剪刀各自剪出△,将同桌同学剪出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其他各桌的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总结:对于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为夹边,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由此得到另一个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简记为(A.S.A.)。
4、问题2:试说明ASA全等识别法与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有什么类似的。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即为全等三角形。)
5、思考:如图,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动手画一画:比如,,,你能画这个三角形吗?
提示:这里的条件与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你能将它转化为实验中的条件吗?
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现在两组同学按如果角所对的边为画,另两组同学换两个角和一条线段,试试看,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总结:对于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为夹边,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由此得到另一个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简记为(A.S.A.)。
6、问题3:你能说说ASA与AAS这两种全等识别法间的关系吗?
(AAS识别法可由ASA识别法推导出来,如上图中,因为,,由于,,所以,于是△ABC与△DEF具备ASA全等。)
7、范例
如图,,,试说明△ABC≌△DCB
解:已知,
又BC是公共边,由(ASA)全等识别法,
可知△ABC≌△DCB
三、巩固练习
P88练习 1、2
四、小结
用采访的形式访问一些同学,本节学到什么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体会,对本节的知识存在着哪些疑问。
五、作业
P90习题24.2 3、4、5
24.2.5全等三角形的识别(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总结一般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条件,使他们自觉运用各种全等识别法进行说理;
2、通过一般三角形全等识别条件的归纳,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和制约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识别三角的哪些元素能用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因而可用来识别三角形全等。
2、难点:灵活应用各种识别法识别全等三角形。
【教学准备】:
卡纸剪出的图1、2中的六个三角形。
I     II I III
III      II
(图1)    (图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有SAS、ASA、AAS、SSS四种)
2、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识别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吗?比如说“SSA”、“AAA”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
二、新授
1、演示
(1)演示图1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两边及一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点证实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SSA”不是识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演示图2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AAA”也不是识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填下表(挂出小黑板,让学生思考、讨论,共同填答)。
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 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依据的识别法 反例
SSS √ SSS
SAS √ SAS
SSA X 可举反例
ASA √ ASA
AAS √ AAS
AAA X 可举反例
3、范例
例:如图,,,点F是CD的中点,吗?试说明理由。
教学要点:
(1)分析题目结论假定,可转化为,需证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观察图形,、中,并不在三角形中,为此添辅助线AC、AD;
(3)在△ACF与△ADF中,已知AF是公共边,CF=FD,尚缺一条件,它只能是AC与AD相等;
(4)为证AC与AD相等。又要找它们分别在的△ACB与△ADE;
(5)△ACB与△ADE,由已知条件可由SAS证它们全等;
(6)书写范例。
解:连结AC、AD,由已知AB=AE,,BC=DE
由SAS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可知:
△ABC≌△AE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相等可知
由,,(公共边),
根据SSS可知△ACF≌△A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
又由于F在直线CD上,可得,即。
你们可有其他方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试说明△AED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AB∥CD,AD∥BC,与,与相等吗?说明理由。
四、小结
由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五、作业
(一)、填空题:
1、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2、有一边和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有两边和 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图,AB∥CD,AD∥BC,AC、BD相交于点O。
(1)由AD∥BC,可得 = ,由AB∥CD,可得 = ,又由 ,于是△ABD≌△CDB;
(2)由 ,可得AD=CB,由 ,可得△AOD≌△COB;
(3)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
(二)、选择题:
1、若△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则BC的长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2、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有两组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解答题:
1、如图,,,AC、BD交于点
,图中共有几对长度相等的线段,
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的?
2、如图,,,
(1)等于多少度?
(2)图中有哪几组平行线?
(3)与的和是定值吗?
24.2.6全等三角形的识别(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习事物的特殊、一般关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识别法;
2、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为内角在构造三角形时特殊性,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全等识别法识别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否全等。
【教学准备】:
剪刀、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如图,△ABC和△都是直角三角形,请你用所学的知识,须加上什么条件直角△ABC和△全等。并说明理由。
[,,(SAS);
,(ASA);
,,,(SSS)
,(AAS)]
等,让学生抢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计划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问题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于问题2,学生则难肯定]。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试以两条线段,,分别为直角边和斜边在卡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1)作;
(2)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
(3)以A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B;
(4)连结AB。
问:
(1)△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是的)
(2)剪下这个三角形,和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你发现了什么?
(能重合;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你的发现吗?
(由勾股定理可知,另一条直角边也是对应相等的)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H.L.)
四、想一想
你可以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五、例题
如图24.2.13,AB是圆O的直径,AC=AD,试说明△ABC和△ABD全等.
  解  因为AB为⊙O的直径,所以
∠ACB=∠ADB=90°.
又  AC=AD,AB=AB,
由(H.L.)全等识别法,可知
△ABC≌△ABD
六、巩固练习
P89 练习1、2
七、小结
学生谈谈收获、疑惑。总结本节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除了一般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外,还有“HL”。
八、作业
P90 习题24.2 6
24.3.1定义、命题与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奠定推理论证的基础;
2、初步体会合理化思想,使学生明确什么定理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
2、难点:判定什么定义、命题、定理、公理,及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情境1: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
小亮:“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小刚:“是的,现在英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带来了方便,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这个黑客是个小偷吗?”
“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
你听完这则片段故事,有何想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老师给予同学的各种回答评价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概念,假如不对这些概念下定义,别人就无法理解这引起概念,以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也必须首先对所涉及的概念下定义。本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4.3命题与证明的第一节定义、命题与定理。
练习:课本P93 练习1
二、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1、试一试:得出定义
你是如何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呢?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含义以及区别于其他图
形的特征。
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例如:(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 有六条边的多边形,叫做六边形.
(3)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
观察这些定义,你发现定义中用词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总结: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比如“一些”、“大概”、
“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正确的定义能把被定义的事物或名词与其他的事物或名词区别开来。
2、思考:得出命题
思考: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同位角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
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proposition).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
假命题。
练习:
(1)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
①动物都需要水;
②猴子是动物的一种;
③玫瑰花是动物;
④美丽的天空;
⑤对应角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⑥负数都小于零;
⑦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⑧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⑨过直线外一点作l的平行线;
⑩如果,,那么。
(2)练习:课本P93 练习3
3、观察发现,命题结构。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样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总结: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
例、把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解: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这里的题设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结论是“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练习:课本P93 练习2
4、追溯根源:明确定理
问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践、验证特例等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能不能根据已经知道的真的命题证实呢?那已知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呢?
哦……那可怎么办?
其实,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个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造:挑战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即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小组竞赛:
请你说出学过知识中,哪些是公理,哪组说的又多又准就是获胜者。
如: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此外,我们把等式、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即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用它的等量替代)都作为逻辑推理的依据.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
  例如,运用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定理:“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男女对抗赛:由男女同学各说定理,并分别由对方判断正误,说对一个定理得1分,高分都获胜。
三、巩固知识、归纳总结
同学们,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呢?若同学有疑惑,还可一起讨论,帮助解惑。
四、作业
P93 习题24.3 1、2
PAGE
2423.1.1圆的基本元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圆的基本元素
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的同学步行上学,有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3.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3.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其中像弧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
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
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
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
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解、优弧、劣弧。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五、作业
1、如图,AB是⊙O的直径,C点在⊙O上,那么,哪一段弧是优弧,哪一段弧是劣弧?
2、经过A、B两点的圆的几个?它们的圆心都在哪里?
3、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为弦,OD∥BC,交AC于D,,求OD的长。
5、已知:如图,OA、OB为⊙O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试说明AD=BC。
23.1.2圆的对称性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新课
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实验1、将图形23.1.3中的扇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3.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
实质上,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
实验2、如图23.1.7,如果在图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垂直于直径CD的弦AB,垂足为P,再将纸片沿着直径CD对折,比较AP与PB、与,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显然,如果CD是直径,AB是⊙O中垂直于直径的弦,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1)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2)如图23.1.5,在⊙O中,,,求的度数。
3、课堂练习
(1)如图,在⊙O中,=,∠B=70°.求∠C度数.

(第1题)

(第2题)

(2)如图,AB是直径,==,∠BOC=40°,求∠AOE的度数
(3)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圆心O到AB的距离为,求⊙O的半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而由圆的对称性又得出许多圆的许多性质,即(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3)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4)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四、作业
P52 习题1、2、3、4、5
23.1.3圆周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并能应用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圆心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猜想、论证,从而得到新知。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圆周角,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2、难点:发现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进一步得到其他知识,运用所得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周角
如下图,同学们能找到圆心角吗?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顶点在圆心,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心角),今天我们要学习圆中的另一种特殊的角,它的名称叫做圆周角。
究竟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呢?像图(3)中的解就叫做圆周角,而图(2)、(4)、(5)中的角都不是圆周角。同学们可以通过讨论归纳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练习:试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圆周角。
二、圆周角的度数
探究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多少度?而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否是直
径?
如图23.1.9,线段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任意一点(除点A、B), 那 么,∠ACB就是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想想看,∠ACB会是怎么样的角?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而后让同学们再画几个直径AB所对的 圆周角,并测量出它们的度数,通过测量,同学们感性认识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或直角),进而给出严谨的说明。
证明:因为OA=OB=OC,所以△AOC、△BO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OAC=∠OCA,∠OBC=∠OCB. 又  ∠OAC+∠OBC+∠ACB=180°,所以  ∠ACB=∠OCA+∠OCB==90°.因此,不管点C在⊙O上何处(除点A、B),∠ACB总等于90°,即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
三、探究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1、分别量一量图23.1.10中弧AB所对的两个圆周角的度数比较一下. 再变动点C在圆周上的位置,看看圆周角的度数有没有变化. 你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2) 分别量出图23.1.10中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 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由上述操作可以猜想:在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的任意一个圆周角的大小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如图23.1.11所示,可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O和圆周角的顶点C,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 折痕是圆周角的一条边,(2) 折痕在圆周角的内部,(3) 折痕在圆周角的外部。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情况:如图23.1.11(1),由于OA=OC,因此  ∠A=∠C,
而∠AOB是△OAC的外角,所以 ∠C=∠AOB.
对(2)、(3),有同样的结论.(让同学们把推导的过程写出来),由以上的猜想和推导可以得到: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思考:
1、在同一个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为什么?相等的圆周角所
对的弧相等吗,为什么?
2、你能找出右图中相等的圆周角吗?
3、这是一个圆形的零件,你能告诉我,它的圆心的位置吗?你有什么简捷的办
法?
4、如图,如图23.1.12,AB是⊙O的直径,∠A=80°.求∠ABC的度数.5、在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分别为(2x+100)°和(5x-30)°,求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探究了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由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90°(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等结论,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记住这些知识,并能做到灵活应用他们解决相关问题。
四、作业
P52 习题6、7
23.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能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求出特殊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渗透方程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求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半径。
2、难点:运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教学过程:
一、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看过奥运会的射击比赛吗?射击的靶子是由许多圆组成的,射击的成绩是由击中靶子不同位置所决定的;右图是一位运动员射击10发子弹在靶上留下的痕迹。你知道这个运动员的成绩吗?请同学们算一算。(击中最里面的圆的成绩为10环,依次为9、8、…、1环)
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上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呢?我们知道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若点在圆上,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若点在圆外,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若点在圆内,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如图23.2.1,设⊙O的半径为r,A点在圆内,B点在圆上,C点在圆外,那
OA<r, OB=r, OC>r.反过来也成立,即
若点A在⊙O内
若点A在⊙O上
若点A在⊙O外
思考与练习
1、⊙O的半径,圆心O到直线的AB距离。在直线AB上有P、Q、R三点,且有,,。P、Q、R三点对于⊙O的位置各是怎么样的?
2、中,,,,,对C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点A、B、D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二、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问题与思考: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A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A、B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
从以上的图形可以看到,经过平面上一点的圆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分布在整个平面;经过平面上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是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A、B、C三点能否画圆呢?同学们想一想,画圆的要素是什么?(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定其加以和半径。
如图23.2.4,如果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A、B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而经过B、C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这两条垂直平分线一定相交,设交点为O,则OA=OB=OC,于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便可画出经过A、B、C三点的圆.
思考:如果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能画出经过三点的圆吗?为什么?
即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也就是说,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思考:随意画出四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否一定可以画一个圆经过这四点?请举例说明。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中,,若, ,求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2、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求它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3、如图,等腰中,,,求外接圆的半径。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求解了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在求解等腰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时,运用了方程的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种方法,领会其思想。
五、作业
P62 习题1、2、3、4
23.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数量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即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用移动的观点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同学们也许看过海上日出,如右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它和海平面就有右图中的三种位置关系。
2、请同学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二、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以下三种,如下图所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离,如图23.2.6(1)所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切,如图23.2.6(2)所示.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交,如图23.2.6(3)所示.此
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何用数量来体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如上图,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从图中可以看出:
若 直线l与⊙O相离;
若 直线l与⊙O相切;
若 直线l与⊙O相交;
所以,若要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由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
三、练习与例题
练习1、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4厘米;(2)5厘米;(3)6厘米.直线l和圆分别有几个公共点?分别说出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2、已知圆的半径等于10厘米,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练习3、如果⊙O的直径为10厘米,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10厘米,那么⊙O 与直线A 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例题:例1、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直径AB交小圆于点C、D,大圆的弦EF与小圆相切于点C,ED交小圆于点G,
设大圆的半径为,,求小圆的半径和
EG的的长度。
解:连结CG
因为EF切小圆于C点,AB为大圆的直径
所以,
所以。
所以
因为CD是小圆的直径
所以,在和中
因为,
所以
所以,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我们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应该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体现,即上面讲解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从而断定是哪种关系。
若 直线l与⊙O相离;
若 直线l与⊙O相切;
若 直线l与⊙O相交;
四、作业
P63 习题5、6、7
23.2.3 切线(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切线的识别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切线识别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的识别方法是重点;而方法的理解及实际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根据几何画板所示图形,请学生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判断的过程,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出图中的直线和圆相切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如何界定直线与圆是否只有一个公共点?(画板演示)
教师指出,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识别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识别很不方便,为此我们还要学习识别切线的其它方法.(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讨、发现结论
1、由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把上节课所学的切线的定义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1——定义法: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上节课所学的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是否相切,即:当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以此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2——数量关系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继续观察复习时的图形,如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直线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与⊙O的位置,可以发现:(1)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点;(2)直线垂直于半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断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3——位置关系法: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思考:现在,任意给定一个圆,你能不能作出圆的切线?应该如何作?
请学生回顾作图过程,切线是如何作出来的 它满足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总结出: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继续思考:这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 (学生画出反例图)
(图1) (图2)
图(1)中直线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 图(2)中直线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实际上是从前一节所讲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时直线和圆相切”这个结论直接得出来的,只是为了便于应用把它改写成“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这种形式.
  三、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如图,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OA,OBA=45,直线AB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例2、如图,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BAD=B=30,边BD交圆于点D.BD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分析:欲证BD是⊙O的切线,由于BD过圆上点D,若连结OD,则BD过半径OD的外端,因此只需证明BD⊥OD,因OA=OD,BAD=B,易证BD⊥OD.
教师板演,给出解答过程及格式.
课堂练习:课本58页练习1-4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主要学习了切线的识别方法,着重分析了方法3成立的条件,在应用方法3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识别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有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判定,即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 切线,
说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常常需要作辅助线,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某一点,则作出过 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半径即可(如例2).
  五、布置作业
 
23.2.4切线(2)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发现、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初步长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从三角形纸片中剪出最大圆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内切圆的画法,能用内心的性质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画法和内心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内心及其半径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具有什么性质?(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你能说明以下这个问题?
如右图所示,PA是的平分线,AB是⊙O的切线,切点E,那么AC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解:连结OE,过O作,垂足为F点
因为 AB是⊙O的切线
所以
又因为PA是的平分线,
所以
所以 AC是⊙O的切线
二、探究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以及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问题1、从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几条切线?请同学们画一画。
2、请问:这一点与切点的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切线长的定义是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同学们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
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鼓励同学们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它既可以用书上阐述的对称的观点解决,也可以用以前学习的其他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对以上探究得到的知识的应用
思考:右图,PA、PB是,切点分别是A、B,直线EF也是⊙O的切线,切点为P,交PA、PB为E、F点,已知,,(1)求的周长;(2)求的度数。
解:(1)连结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的周长
(2)因为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
所以
四、三角形的内切圆
想一想,发给同学们如图23.2.11所示三角形纸片,请在它的上面截一个面
积最大的圆形纸片?
提示:画圆必须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即确定圆的圆心和半径,而要截出的圆
的面积最大,这个圆必须与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
如图23.2.12,在△ABC中,如果有一圆与AB、AC、BC都相切,那么该圆的
圆心到这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如何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呢?
等待同学们想过之后再阐述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
我们知道,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反过来,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因此,圆心就是△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而半径是这
个交点到边的距离。
根据上述所阐述的,同学们只要分别作、的平分线,他们的交
点I就是圆心,过I点作,线段ID的长度就是所要画的圆的半径,因此以I点为圆心,ID长为半径作圆,则⊙I必与△ABC的三条边都相切。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三角形的内切圆有几个?一个圆的外切圆三角形是否只有一个?
例题:△ABC 的内切圆⊙O 与AC、AB、BC分别相切于点D、E、F,且AB=5厘米,BC=9厘米,AC=6厘米,求AE、BF和CD的长。
解:因为⊙O 与△ABC 的三边都相切
所以,,
设。,

解得:,,
即,,
五、课堂练习
P60 练习1、3
六、小结
1、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与圆心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三角形的内切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七、作业
P63 习题9、10、11、12
23.2.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义,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些图形
在现实生活中,圆与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我们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些问题待学习完这节课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用公共点的个数阐述两圆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一枚硬币当作另一个圆,在纸上移动这枚硬币,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和公共点的个数。
如图23.2.14(1)、(2)、(3)所示,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圆相离,其中(1)又叫做外离,(2)、(3)又叫做内含。(3)中两圆的圆心相同,这两个圆还可以叫做同心圆。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如图23.2.14(4)、(5)所示.其中(4)又叫做外切,(5)又叫做内切。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如图23.2.14(6)所示。
三、用数量关系识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为9,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分别为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具有什么关系。
(1)两圆外离;
(2)两圆外切;
(3)两圆外离;
(4)两圆外离;
(5)两圆外离;
为了使学生对两圆的位置关系用数量关系体现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牢的记忆,教师可有以下数轴的形式让学生加以理解。
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要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和内切两点,当圆心距刚好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外切,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内切。若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相交,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外离,小于两圆半径差时,两圆内含。
四、例题与练习
例1、已知⊙A、⊙B相切,圆心距为10 cm,其中⊙A的半径为4 cm,求⊙B的半径。
分析:两圆相切,有可能两圆外切,也有可能两圆内切,所以⊙B的半径就有两种情况。
解  设⊙B的半径为R.
(1) 如果两圆外切,那么
d=10=4+R,
R=6.
(2) 如果两圆内切,那么
d=|R-4|=10,
R=-6(舍去),R=14.
所以⊙B的半径为6 cm或14 cm
例2、两圆的半径的比为,内切时的圆心距等于,那么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范围是多少?
解:设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
因为内切时圆心距等于8
所以
所以
当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取值范围是
练习:课本P62 练习1、2、3
五、小结
就好象识别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这节课我们同样也用数量关系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关系式比较多,也难于忘记,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老师上课时讲的用数轴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理解起来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容易。
六、作业
P63 习题8、9
23.3.1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认识扇形,会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通过弧长和扇形面积的发现与推导,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准确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2、难点:运用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比较复杂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发现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公式
1、弧长公式的推导。
如图23.3.1是圆弧形状的铁轨示意图,其中铁轨的半径为100米,圆心角为
90°.你能求出这段铁轨的长度吗 (取3.14)我们容易看出这段铁轨是圆周长的,
所以
铁轨的长度 l≈=157.0(米).
问题:上面求的是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若圆心角为,如何计算它所对的弧长呢?
请同学们计算半径为,圆心角分别为、、、、所对的弧长。
等待同学们计算完毕,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弧长公式(这里关键是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进而求出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弧长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已知圆弧的半径为50厘米,圆心角为60°,求此圆弧的长度。
2、扇形的面积。
如图23.3.3,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问:右图中扇形有几个?
同求弧长的思维一样,要求扇形的面积,应思考圆心角为的扇形面积圆
面积的几分之几?进而求出圆心角的扇形面积。
如果设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为S,圆的半径为r,那么扇形的面积为
.
因此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230°,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____________;
2、扇形的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3、扇形的面积是S,它的半径是r,这个扇形的弧长是_____________
二、例题讲解
例1 如图23.3.5,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半径为10厘米,求这个扇
形的面积和周长.(π≈3.14)
解: 因为n=60°,r=10厘米,所以扇形面积为
=52.33(平方厘米);
扇形的周长为
=30.47(厘米)。
例2、右图是某工件形状,圆弧BC的度数为,,点B到点C的距离等于AB,
,求工件的面积。
解:因为的度数为,
所以点A在所在的圆上,设这个圆的圆心为O点
连结OA、OB、OC、BC
所以
所以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AB=BC
所以也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四边形AOCB是菱形
那么OA∥BC,则
所以S工件=S扇形BOC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寻了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一方面,要理解公式的由来,另一方面,能够应用它们计算有关问题,在计算力求准确无误。
四、作业
P70 习题1、221.1 .1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会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1、难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及应用
2、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概括。
教学过程:
引入
现要装配30台机器,在装配好6台后,采用了新的技术,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结果共用了3天完成任务。如果设原来每天能装配x台机器,那么不难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左边的式子已不再是整式,这就涉及到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问题.
探索同底数幂除法法则:我们知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那么同底数幂怎么相除呢?
2、试一试
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a≠0)
3、概 括
由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
23= ; 104= ; .
在学生讨论、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发现
23=25-2;104=107-3; a4=a7-3.
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些运算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吗?
分组讨论:各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师生达成共知识,除法与乘法是逆运算,所以除法的问题实际上“已知乘积和一个乘数,去求另一个乘数”的问题,于是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乘法问题加以解决。即
( )×= ( )×= ( )×=
一般地,设m、n为正整数,m>n,a≠0,有.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4、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个法则的道理。(让学生仿照问题3的解决过程,讲清道理,并请几位同学业回答问题,教师加以评析)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am÷an=am-n实际上是要求一个式子( ),使 an·( )= am
而由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知 an·am-n=an+(m-n) =am,
所以要求的式( ),即商为am-n,从而有.
1、 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例1 计算:
(1) a8÷a3; (2)(-a)10÷(-a) 3; (3)(2a)7÷(2a)4; (4)x6÷x
例2 计算:(1) (2)(-x)6 ÷x2 (3)(a+b)4÷(a+b)2
例3 计算: (-a2)4÷(a3)2×a4
例4 计算:(1)273×92÷312 (2)
说明: 底数不同的情况下不能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练习1:计算: x8÷x4 = , b5÷b5 = 6y3÷y3 = (-x)4÷(-x) =
(ab)6÷(ab)2= , yn+2÷yn = , (m3)4 ÷(m2)3 = ,
252÷52 = , y9 ÷(y7 ÷y3) =
练习2:选择题
1、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2.在下列计算中,① ② ③
④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D、4
例4:讨论探索:(1)已知xm=64.xn=8,求xm-n (2)已知 , ,求
本课小结:
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运用法则的关键是看底数是否相同,而指数相减的是指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底数a≠0,这是此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
  (3)注意指数“1”的情况,如 ,不能把 的指数当做0;
(4)多个同底数幂相除时,应按顺序计算.
布置作业:1、课本第4页 习题1。 2、同步练习册第1-2页。
21.1.2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并且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总结以及运用方法进行计算是重点。
难点:运用方法进行计算以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探求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叙述并写出幂的运算性质及怎样用公式表示?②、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③、叙述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④、练习
x6÷x2= , (—b)3÷b = 4y2÷y2 = (-a)5÷(-a) 3=
yn+3÷yn = , (-xy)5÷(-xy)2 = ,(a+b)4÷(a+b)2= ,
y9 ÷(y4 ÷y) = ;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 题:地球的质量约为5.98×1024千克,木星的质量约为1.9×1027千克.问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解  (1.9×1027)÷(5.98×1024)
=(1.9÷5.98)×1027-24
≈0.318×103=318.
答:木星的重量约是地球的318倍.
教师提问:对于一般的两个单项式相除,这种方法可运用吗?
概 括:
两个单项式相除,只要将系数及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就可以了.
三、例1计算:
(1)6a3÷2a2; (2)24a2b3÷3ab; (3)-21a2b3c÷3ab.
分析:对于(1)、(2),可以按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方法进行;对于(3),字母c只在被除数中出现,结果仍保留在商中。
说明:解题的依据是单项式除法法则,计算时,要弄清两个单项式的系数各是什么,哪些是同底数幂,哪些是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系数的符号.
由学生归纳小结如: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分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练习1:计算:
(1) (2)
练习2:计算:课本第4页练习1、2
例2:计算: (1)
练习:计算(1)
(2)
四、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
讨 论:有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经验,你会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吗?
(1)计算(ma+mb+mc)÷m;
(2)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
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 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有的商相加.
例3 (1)计算 (12x3-5ax2-2a2x)÷3x
(2)讨论探索: 已知一多项式与单项式-7x5y4 的积为21x5y7-28x6y5,求这个多项式。
教学小结: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方法?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规律?
布置作业:课本第5页2、3、4。
21.2.1分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分式、整式、有理式诸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3、使学生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分式的形式 (A、B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2,掌握分式约分方法并熟练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理解分式中的分母含有字母以及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___元;
二、讲解分式的有关概念
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
其中 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
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
一般的,对分式都有:分式有意义 B≠0。
分式没有意义 B=0。
分式的值为0A=0且B≠0。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
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 (3); (4).
例2、 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例3、当x是什么数时,分式的值是零?
练习1.下列各式分别回答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 , 2a-3b, , ,
练习2 分式 ,当y 时,分式有意义;当y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y 时,分式的值为0。
练习3 讨论探索
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 (1)有意义 (2)值为零?
四、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例4、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2)(y≠—1).
特别提醒:对,由已知分式可以知道x,因此可以用x去除以分式的分子、分母,因而并不特别需要强调这个条件,再如是在已知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y+1得到的,是在条件y+10下才能进行的,所以,这个条件必须附加强调。
例5、 约分
(1);   (2)
解(2)==.
说明:在进行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本课小结:
①、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②、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
③、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
④、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1)因式分解;(2)分式基本性质;(3)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习题1、2
21.2.2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变号法则。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通分的方法。
难点: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
1.分式中,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x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 时分式的值为0。
2.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若x、y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如何变化?若x、y的值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呢?
三、分式的通分
1.把分数通分。
,,。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3.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4.讨论: (1)求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3,字母y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4,再取字母z。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3y4z。
(2) 求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2= —2x(x-2),x2—4=(x+2)(x—2),
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们的积,即2x(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
5.练习:填空:
(1); (2); (3)。
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 (2);
(3)
6、例3 通分
(1),; (2),; (3),.
练 习通分:
(1),;      (2), (3).
本课小结: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4、5
21.3.1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
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
  (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探索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1、回忆:
计算:
2.例1计算:
(1);   (2).
3.概括:分式的乘除法用式子表示即是:
  
4. 例2计算:.
5.练习:①课本第9页练习1。
②计算:
三、探索分式的乘方的法则
思 考
我们都学过了有理数的乘方,那么分式的乘方该是怎样运算的呢?
先做下面的乘法:
(1)==()3;
(2)==()k.
2、仔细观察这两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k) =___________(k是正整数)
3、
4、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正确与否:
(2)计算下列各题:
小结:
1、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
2、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习题第1、5题。
21.3.2 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教学过程: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
2.类似地,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如下: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3.例1计算:
(1);. (2)-
4、练习:课本第11页练习1。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计算:
2、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异分母分式相加减,需要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由下面的方法确定:
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需先因式分解。
3.例2 计算:
(1)+;      (2).
解 (1)+ = =
(2)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课本第11页练习2(1、2、3小题)
5、例3:计算
解:原式=
6、练习:计算
(1) (2)
(3)
本课小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1.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2.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3.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5.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布置作业:课本第12页2、3、4
21.4.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领会“ 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
1、问题: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2、分析:
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   (1)
3、概 括
方程(1)有何特点?
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发表意见,达成共识:
方程(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个分式方程的例子吗?
让学生举出分式方程的例子,根据分式方程的概念进行判定,加深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
4、辨析: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1) ; (2) ; (3) ;  (4) ; (5)
根据定义可得:(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二、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1、思 考 : 怎样解分式方程呢?
为了解决本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回顾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时是怎么去分母的,从中能否得到一点启发?
2)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
方程两边同乘以(x+3)(x-3),约去分母,得
80(x-3)=60(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1.
  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
2、概 括
  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3、例1 解方程:.
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2-1),约去分母,得x+1=2.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事实上,当x=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4、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5.那么,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在哪里呢?
6、验根的方法
解分式方程进行检验的关键是看所求得的整式方程的根是否使原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有时为了简便起见,也可将它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如果为零,即为增根.
如例1中的x=1,代入x2-1=0,可知x=1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
7、有了上面的经验,我们再来完整地解二个分式方程.
例2 解方程:(1) (2)
8、练习:课本第页练习1、2
本课小结:①、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3、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
布置作业:课本第16页练习3、习题1
21.4.2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②、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
难点: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2)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2、例1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
解 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
=.
解得x=11.
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11=22,符合题意.
答: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
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时间要统一。
2、概括: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
(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3、练习:求解本章导图中的问题.
4、例2 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开往B,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小汽车与大汽车的速度之比为5:2,求两车的速度。
解析:设大车的速度为2x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5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5-解之得x=9
经检验x=9是原方程的解
当x=9时,2x=18,5x=45
答:大车的速度为18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
5、练习:(1)甲乙两人同时从 地出发,骑自行车到 地,已知 两地的距离为 ,甲每小时比乙多走 ,并且比乙先到40分钟.设乙每小时走 ,则可列方程为( )
A. B.   C.   D.
(2)我军某部由驻地到距离30千米的地方去执行任务,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急行军速度必需是原计划的1.5倍,才能按要求提前2小时到达,求急行军的速度。
本课小结:
列分式方程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差别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列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吗?
布置作业:课本第17页第2、3题。
21.5.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重点难点: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讲解零指数幂的有关知识
1、问题1 在§21.1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时,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
2、探 索
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2÷52,103÷103,a5÷a5(a≠0).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2÷52=52-2=50,
103÷103=103-3=100,
a5÷a5=a5-5=a0(a≠0).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3、概 括
我们规定:
 50=1,100=1,a0=1(a≠0).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二、讲解负指数幂的有关知识
1、探 索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52÷55,   103÷107,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52÷55=52-5=5-3, 103÷107=103-7=10-4.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52÷55===, 103÷107===.
2、概 括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5-3=,  10-4=.
一般地,我们规定: (a≠0,n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1计算:
(1)810÷810;  (2)10-2;  (3)
练 习:计算:
(1)(-0.1)0;(2);(3)2-2;(4).
2、例2计算:

练习:计算
(1)
(2)
(3)(03苏州)计算:16÷(—2)3—()-1+(-1)0
2、例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4;    (2)2.1×10-5.
3、练习: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3×(-2) (2)(8×105)÷(-2×104)3
本课小结:
1、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 (a≠0,m>n)当m=n时,am÷an = 当m < n 时,am÷an =
2、 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
3、 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
布置作业:
课本第20页习题1、第22页复习题A2。
2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 能较熟练地运用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 会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教学过程:
1、 复习练习:
1、 ;= ;= ,= ,= 。
2、(04苏州)不用计算器计算:÷(—2)2 —2 -1+
二、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
1、探 索
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14.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
(1); (2)(a·b)-3=a-3b-3; (3)(a-3)2=a(-3)×2
2、概括: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后,幂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3、例1 计算(2mn2)-3(mn-2)-5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解:原式= 2-3m-3n-6×m-5n10 = m-8n4 =
4 练习:计算下列各式,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1)(a-3)2(ab2)-3; (2)(2mn2)-2(m-2n-1)-3.
三、科学记数法
1、回忆: 在§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
2、 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
3、探索:
10-1=0.1
10-2=
10-3=
10-4=
10-5=
归纳:10-n=
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
4、例2、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 析 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
所以35纳米=35×10-9米.
而35×10-9=(3.5×10)×10-9
    =35×101+(-9)=3.5×10-8,
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米.
5、练 习
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0.000 03;(2)-0.000 0064;(3)0.000 0314;(4)2013 000.
②用科学记数法填空:
(1)1秒是1微秒的1000000倍,则1微秒=_________秒;
(2)1毫克=_________千克;
(3)1微米=_________米;     (4)1纳米=_________微米;
(5)1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米; (6)1毫升=_________立方米.
本课小结:
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 其中n是正整数
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习题2、3;第22页复习题A3。
异分母分式
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式
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
通分
法则23.1.1圆的基本元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圆的基本元素
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的同学步行上学,有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右上图23.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3.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其中像弧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
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
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
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
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解、优弧、劣弧。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五、作业
1、如图,AB是⊙O的直径,C点在⊙O上,那么,哪一段弧是优弧,哪一段弧是劣弧?
2、经过A、B两点的圆的几个?它们的圆心都在哪里?
3、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为弦,OD∥BC,交AC于D,,求OD的长。
5、已知:如图,OA、OB为⊙O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试说明AD=BC。
23.1.2圆的对称性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要同学们画两个等圆,并把其中一个圆剪下,让两个圆的圆心重合,使得其中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可以发现,两个圆都是互相重合的。如果沿着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圆在这条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
由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新课
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实验1、将图形23.1.3中的扇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得到图23.1.4中的图形,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前后两个图形,发现,,。
实质上,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
实验2、如图23.1.7,如果在图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垂直于直径CD的弦AB,垂足为P,再将纸片沿着直径CD对折,比较AP与PB、与,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显然,如果CD是直径,AB是⊙O中垂直于直径的弦,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1)思考:如图,在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里,准备种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相等,请你帮助设计种植方案。(2)如图23.1.5,在⊙O中,,,求的度数。
3、课堂练习
(1)如图,在⊙O中,=,∠B=70°.求∠C度数.

(第1题)

(第2题)

(2)如图,AB是直径,==,∠BOC=40°,求∠AOE的度数
(3)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圆心O到AB的距离为,求⊙O的半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圆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而由圆的对称性又得出许多圆的许多性质,即(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3)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4)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四、作业
P52 习题1、2、3、4、5
23.1.3圆周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并能应用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圆心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猜想、论证,从而得到新知。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圆周角,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2、难点:发现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进一步得到其他知识,运用所得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周角
如下图,同学们能找到圆心角吗?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顶点在圆心,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心角),今天我们要学习圆中的另一种特殊的角,它的名称叫做圆周角。
究竟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呢?像图(3)中的解就叫做圆周角,而图(2)、(4)、(5)中的角都不是圆周角。同学们可以通过讨论归纳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练习:试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圆周角。
二、圆周角的度数
探究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多少度?而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否是直
径?
如图23.1.9,线段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任意一点(除点A、B), 那 么,∠ACB就是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想想看,∠ACB会是怎么样的角?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而后让同学们再画几个直径AB所对的 圆周角,并测量出它们的度数,通过测量,同学们感性认识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或直角),进而给出严谨的说明。
证明:因为OA=OB=OC,所以△AOC、△BO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OAC=∠OCA,∠OBC=∠OCB. 又  ∠OAC+∠OBC+∠ACB=180°,所以  ∠ACB=∠OCA+∠OCB==90°.因此,不管点C在⊙O上何处(除点A、B),∠ACB总等于90°,即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
三、探究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1、分别量一量图23.1.10中弧AB所对的两个圆周角的度数比较一下. 再变动点C在圆周上的位置,看看圆周角的度数有没有变化. 你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2) 分别量出图23.1.10中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 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由上述操作可以猜想:在一个圆中,一条弧所对的任意一个圆周角的大小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如图23.1.11所示,可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O和圆周角的顶点C,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 折痕是圆周角的一条边,(2) 折痕在圆周角的内部,(3) 折痕在圆周角的外部。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情况:如图23.1.11(1),由于OA=OC,因此  ∠A=∠C,
而∠AOB是△OAC的外角,所以 ∠C=∠AOB.
对(2)、(3),有同样的结论.(让同学们把推导的过程写出来),由以上的猜想和推导可以得到: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思考:
1、在同一个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为什么?相等的圆周角所
对的弧相等吗,为什么?
2、你能找出右图中相等的圆周角吗?
3、这是一个圆形的零件,你能告诉我,它的圆心的位置吗?你有什么简捷的办
法?
4、如图,如图23.1.12,AB是⊙O的直径,∠A=80°.求∠ABC的度数.5、在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分别为(2x+100)°和(5x-30)°,求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探究了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由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直角)。90°(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圆的直径等结论,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记住这些知识,并能做到灵活应用他们解决相关问题。
四、作业
P52 习题6、7
23.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能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求出特殊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渗透方程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求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半径。
2、难点:运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教学过程:
一、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看过奥运会的射击比赛吗?射击的靶子是由许多圆组成的,射击的成绩是由击中靶子不同位置所决定的;右图是一位运动员射击10发子弹在靶上留下的痕迹。你知道这个运动员的成绩吗?请同学们算一算。(击中最里面的圆的成绩为10环,依次为9、8、…、1环)
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上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呢?我们知道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若点在圆上,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若点在圆外,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若点在圆内,那么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如图23.2.1,设⊙O的半径为r,A点在圆内,B点在圆上,C点在圆外,那
OA<r, OB=r, OC>r.反过来也成立,即
若点A在⊙O内
若点A在⊙O上
若点A在⊙O外
思考与练习
1、⊙O的半径,圆心O到直线的AB距离。在直线AB上有P、Q、R三点,且有,,。P、Q、R三点对于⊙O的位置各是怎么样的?
2、中,,,,,对C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点A、B、D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二、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问题与思考:平面上有一点A,经过A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两点A、B,经过A、B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平面上有三点A、B、C,经过A、B、C三点的圆有几个?圆心在哪里?。
   
从以上的图形可以看到,经过平面上一点的圆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分布在整个平面;经过平面上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这些圆的圆心是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A、B、C三点能否画圆呢?同学们想一想,画圆的要素是什么?(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定其加以和半径。
如图23.2.4,如果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A、B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而经过B、C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这两条垂直平分线一定相交,设交点为O,则OA=OB=OC,于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便可画出经过A、B、C三点的圆.
思考:如果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能画出经过三点的圆吗?为什么?
即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也就是说,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思考:随意画出四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否一定可以画一个圆经过这四点?请举例说明。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中,,若, ,求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2、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求它的外接圆半径。
解:略
例3、如图,等腰中,,,求外接圆的半径。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求解了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在求解等腰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时,运用了方程的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种方法,领会其思想。
五、作业
P62 习题1、2、3、4
23.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数量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即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用移动的观点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同学们也许看过海上日出,如右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它和海平面就有右图中的三种位置关系。
2、请同学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
二、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以下三种,如下图所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离,如图23.2.6(1)所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切,如图23.2.6(2)所示.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交,如图23.2.6(3)所示.此
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何用数量来体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如上图,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从图中可以看出:
若 直线l与⊙O相离;
若 直线l与⊙O相切;
若 直线l与⊙O相交;
所以,若要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由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
三、练习与例题
练习1、已知圆的半径等于5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4厘米;(2)5厘米;(3)6厘米.直线l和圆分别有几个公共点?分别说出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2、已知圆的半径等于10厘米,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练习3、如果⊙O的直径为10厘米,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为10厘米,那么⊙O 与直线A 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例题:例1、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直径AB交小圆于点C、D,大圆的弦EF与小圆相切于点C,ED交小圆于点G,
设大圆的半径为,,求小圆的半径和
EG的的长度。
解:连结CG
因为EF切小圆于C点,AB为大圆的直径
所以,
所以。
所以
因为CD是小圆的直径
所以,在和中
因为,
所以
所以,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我们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应该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体现,即上面讲解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从而断定是哪种关系。
若 直线l与⊙O相离;
若 直线l与⊙O相切;
若 直线l与⊙O相交;
四、作业
P63 习题5、6、7
23.2.3 切线(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切线的识别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切线识别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的识别方法是重点;而方法的理解及实际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根据几何画板所示图形,请学生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判断的过程,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出图中的直线和圆相切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如何界定直线与圆是否只有一个公共点?(画板演示)
教师指出,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识别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识别很不方便,为此我们还要学习识别切线的其它方法.(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讨、发现结论
1、由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把上节课所学的切线的定义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1——定义法: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上节课所学的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是否相切,即:当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以此作为识别切线的方法2——数量关系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继续观察复习时的图形,如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直线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与⊙O的位置,可以发现:(1)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点;(2)直线垂直于半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断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3——位置关系法: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思考:现在,任意给定一个圆,你能不能作出圆的切线?应该如何作?
请学生回顾作图过程,切线是如何作出来的 它满足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总结出: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继续思考:这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 (学生画出反例图)
(图1) (图2)         (图3)
图(1)中直线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 图(2)中直线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实际上是从前一节所讲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时直线和圆相切”这个结论直接得出来的,只是为了便于应用把它改写成“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这种形式.
  三、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如图,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OA,OBA=45,直线AB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例2、如图,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BAD=B=30,边BD交圆于点D.BD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分析:欲证BD是⊙O的切线,由于BD过圆上点D,若连结OD,则BD过半径OD的外端,因此只需证明BD⊥OD,因OA=OD,BAD=B,易证BD⊥OD.
教师板演,给出解答过程及格式.
课堂练习:课本58页练习1-4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主要学习了切线的识别方法,着重分析了方法3成立的条件,在应用方法3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识别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有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判定,即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 切线,
说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常常需要作辅助线,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某一点,则作出过 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半径即可(如例2).
  五、布置作业
 
23.2.4切线(2)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发现、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初步长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从三角形纸片中剪出最大圆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内切圆的画法,能用内心的性质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画法和内心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内心及其半径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具有什么性质?(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你能说明以下这个问题?
如右图所示,PA是的平分线,AB是⊙O的切线,切点E,那么AC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解:连结OE,过O作,垂足为F点
因为 AB是⊙O的切线
所以
又因为PA是的平分线,
所以
所以 AC是⊙O的切线
二、探究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以及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问题1、从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几条切线?请同学们画一画。
2、请问:这一点与切点的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切线长的定义是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同学们得出以下的结论: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与圆心的连线
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鼓励同学们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它既可以用书上阐述的对称的观点解决,也可以用以前学习的其他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对以上探究得到的知识的应用
思考:右图,PA、PB是,切点分别是A、B,直线EF也是⊙O的切线,切点为P,交PA、PB为E、F点,已知,,(1)求的周长;(2)求的度数。
解:(1)连结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的周长
(2)因为PA、PB、EF是⊙O的切线
所以,,

所以
所以
四、三角形的内切圆
想一想,发给同学们如图23.2.11所示三角形纸片,请在它的上面截一个面
积最大的圆形纸片?
提示:画圆必须确定其位置和大小,即确定圆的圆心和半径,而要截出的圆
的面积最大,这个圆必须与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
如图23.2.12,在△ABC中,如果有一圆与AB、AC、BC都相切,那么该圆的
圆心到这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如何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呢?
等待同学们想过之后再阐述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
我们知道,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反过来,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因此,圆心就是△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而半径是这
个交点到边的距离。
根据上述所阐述的,同学们只要分别作、的平分线,他们的交
点I就是圆心,过I点作,线段ID的长度就是所要画的圆的半径,因此以I点为圆心,ID长为半径作圆,则⊙I必与△ABC的三条边都相切。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三角形的内切圆有几个?一个圆的外切圆三角形是否只有一个?
例题:△ABC 的内切圆⊙O 与AC、AB、BC分别相切于点D、E、F,且AB=5厘米,BC=9厘米,AC=6厘米,求AE、BF和CD的长。
解:因为⊙O 与△ABC 的三边都相切
所以,,
设。,

解得:,,
即,,
五、课堂练习
P60 练习1、3
六、小结
1、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与圆心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三角形的内切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七、作业
P63 习题9、10、11、12
23.2.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义,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些图形
在现实生活中,圆与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我们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些问题待学习完这节课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用公共点的个数阐述两圆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一枚硬币当作另一个圆,在纸上移动这枚硬币,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和公共点的个数。
如图23.2.14(1)、(2)、(3)所示,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圆相离,其中(1)又叫做外离,(2)、(3)又叫做内含。(3)中两圆的圆心相同,这两个圆还可以叫做同心圆。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如图23.2.14(4)、(5)所示.其中(4)又叫做外切,(5)又叫做内切。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如图23.2.14(6)所示。
三、用数量关系识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为9,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分别为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具有什么关系。
(1)两圆外离;
(2)两圆外切;
(3)两圆外离;
(4)两圆外离;
(5)两圆外离;
为了使学生对两圆的位置关系用数量关系体现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牢的记忆,教师可有以下数轴的形式让学生加以理解。
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要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和内切两点,当圆心距刚好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外切,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内切。若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相交,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外离,小于两圆半径差时,两圆内含。
四、例题与练习
例1、已知⊙A、⊙B相切,圆心距为10 cm,其中⊙A的半径为4 cm,求⊙B的半径。
分析:两圆相切,有可能两圆外切,也有可能两圆内切,所以⊙B的半径就有两种情况。
解  设⊙B的半径为R.
(1) 如果两圆外切,那么
d=10=4+R,
R=6.
(2) 如果两圆内切,那么
d=|R-4|=10,
R=-6(舍去),R=14.
所以⊙B的半径为6 cm或14 cm
例2、两圆的半径的比为,内切时的圆心距等于,那么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范围是多少?
解:设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
因为内切时圆心距等于8
所以
所以
当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取值范围是
练习:课本P62 练习1、2、3
五、小结
就好象识别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这节课我们同样也用数量关系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关系式比较多,也难于忘记,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老师上课时讲的用数轴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理解起来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容易。
六、作业
P63 习题8、9
23.3.1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认识扇形,会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通过弧长和扇形面积的发现与推导,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准确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2、难点:运用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比较复杂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发现弧长和扇形的面积的公式
1、弧长公式的推导。
如图23.3.1是圆弧形状的铁轨示意图,其中铁轨的半径为100米,圆心角为
90°.你能求出这段铁轨的长度吗 (取3.14)我们容易看出这段铁轨是圆周长的,
所以
铁轨的长度 l≈=157.0(米).
问题:上面求的是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若圆心角为,如何计算它所对的弧长呢?
请同学们计算半径为,圆心角分别为、、、、所对的弧长。
等待同学们计算完毕,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弧长公式(这里关键是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进而求出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弧长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已知圆弧的半径为50厘米,圆心角为60°,求此圆弧的长度。
2、扇形的面积。
如图23.3.3,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问:右图中扇形有几个?
同求弧长的思维一样,要求扇形的面积,应思考圆心角为的扇形面积圆
面积的几分之几?进而求出圆心角的扇形面积。
如果设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为S,圆的半径为r,那么扇形的面积为
.
因此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练习: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230°,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____________;
2、扇形的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3、扇形的面积是S,它的半径是r,这个扇形的弧长是_____________
二、例题讲解
例1 如图23.3.5,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半径为10厘米,求这个扇
形的面积和周长.(π≈3.14)
解: 因为n=60°,r=10厘米,所以扇形面积为
=52.33(平方厘米);
扇形的周长为
=30.47(厘米)。
例2、右图是某工件形状,圆弧BC的度数为,,点B到点C的距离等于AB,
,求工件的面积。
解:因为的度数为,
所以点A在所在的圆上,设这个圆的圆心为O点
连结OA、OB、OC、BC
所以
所以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AB=BC
所以也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四边形AOCB是菱形
那么OA∥BC,则
所以S工件=S扇形BOC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寻了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一方面,要理解公式的由来,另一方面,能够应用它们计算有关问题,在计算力求准确无误。
四、作业
P70 习题1、2
23.3.2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扇形,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重点难点: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教学过程:
一、由具体的模型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认识圆锥各个部分的名称
把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圆锥模型沿着母线剪开,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学生容易看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如图 23.3.6,我们把圆锥底面圆周上的任意一点与圆锥顶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 
母线,连结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如图中,而就是圆锥的高。
问题:圆锥的母线有几条?
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问题;1、沿着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与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2、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与圆锥中的哪一条线段相等?
待学生思考后加以阐述。
圆锥的底面周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半径。
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弧长为圆锥底面授周长、半径为圆锥的一条母线的长的扇形面积,而圆锥的全面积就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
三、例题讲解
例1、一个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为a,底面的半径为r,求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解 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该扇形的半径为a,扇形的弧长为2πr,所以
        S侧=×2πr×a=πra;
          S底=πr2;
          S=πra+πr2.
   答: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侧面积为πra,全面积为πra+πr2
例2、已知:在中,,,,求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的全面积。
分析: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由公共底面的两个圆锥所组成的几何体,因此求全面积就是求两个圆锥的侧面积。
解:过C点作,垂足为D点
因为三角形ABC是,,,,
所以
底面周长为
所以S全
答:这个几何体的全面积为。
四、课堂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底面半径为4米,池深1.2米.在池的内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已知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都为3米,高都为4米.它们两者的侧面积相差多少?侧面积的比值为多少?1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学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在认识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时,应知道圆锥的底面周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圆锥的母线就是其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半径,这样在计算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才能做到熟练、准确。
六、作业
P70 习题3、4
PAGE
14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0)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3、会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会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2. 理解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 做一做:
1.问题一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 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
x(x+10)=900
整理可得 x2+10x-900=0.  (1)
2.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
5(1+x)2=7.2,
整理可得 5x2+10x-2.2=0.   (2)
3.思考、讨论
这样,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 )共同特点:(1) 都是整式方程 (2)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
ax2+bx+c=0(a、b、c是已知数,a≠0)。 其中叫做二次项,叫做二次项系数;叫做一次项,叫做一次项系数,叫做常数项。.
三、 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1) (2) (3) (4)
2.例2 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 2)(x-2)(x+3)=8 3)
说明: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意识到: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3.例3 方程(2a—4)x2 —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本题先由同学讨论,再由教师归纳。
解:当≠2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2,≠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4.例4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3x-5m+4=0有一根为2,求m。
分析:一根为2即x=2,只需把x=2代入原方程。
5.练习一 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x(x-1)=3(x-5)-4
练习二 关于的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是一元一次方程?
本课小结: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一元二次方程 ) 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布置作业:课本第27页习题1、2、3
22.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0,ab≥0)的方程;
2、灵活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使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在解方程中的应用,渗透换远方法。
重点难点:
合理选择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的解题过程。
教学过程:
问:怎样解方程的?
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解法,教师板书。
解:1、直接开平方,得x+1=±16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15,x2=-17
2、原方程可变形为
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x+1+16)(x+1-16)=0
即可(x+17)(x-15)=0
所以x+17=0,x-15=0
原方程的蟹 x1=15,x2=-17
二、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1 解下列方程
(1)(x+1)2-4=0; (2)12(2-x)2-9=0.
分 析 两个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0,ab≥0)
的形式,从而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解 (1)原方程可以变形为
(x+1)2=4,
直接开平方,得
x+1=±2.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  x1=1,x2=-3.
原方程可以变形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 x1=________,x2=_________.
2、说明:(1)这时,只要把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转化为(≥0)型的方法去解决,这里体现了整体思想。
3、练习一 解下列方程:
(1)(x+2)2-16=0; (2)(x-1)2-18=0;
(3)(1-3x)2=1; (4)(2x+3)2-25=0.
三、读一读
四、讨论、探索:解下列方程
(1)(x+2)2=3(x+2) (2)2y(y-3)=9-3y (3)( x-2)2 — x+2 =0
(4)(2x+1)2=(x-1)2 (5)。
本课小结:
1、对于形如(a≠0,a≥0)的方程,只要把看作一个整体,就可转化为(n≥0)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2、当方程出现相同因式(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切不可约去相同因式,而应用因式分解法解。
布置作业:课本第37页习题1(5、6)、P38页习题2(1、2)
22.2.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熟练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在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体会 “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解下列方程,并说明解法的依据:
(1) (2) (3)
通过复习提问,指出这三个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以下两个类型: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均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如果b < 0,方程就没有实数解。

请说出完全平方公式。

二、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形如的方程,可变形为,再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那么,我们能否将形如的一类方程,化为上述形式求解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三、探索:
1、例1、解下列方程:
+2x=5; (2)-4x+3=0.
思 考
能否经过适当变形,将它们转化为
= a 的形式,应用直接开方法求解?
解(1)原方程化为+2x+1=6,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方程化为-4x+4=-3+4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4)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归 纳
上面,我们把方程-4x+3=0变形为=1,它的左边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这样,就能应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注意到第一步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了一个数后,左边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从而转化为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那么,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的这个数有什么规律呢?
四、试一试:对下列各式进行配方:
 ;


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配方的关键是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的常数项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五、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
1、例2、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7=0;      (2)+3x+1=0.
2、练习:
①.填空:
(1) (2)-8x+( )=(x- )2
(3)+x+( )=(x+ )2; (4)4-6x+( )=4(x- )2
② 用配方法解方程:
(1)+8x-2=0 (2)-5 x-6=0.
(3) 六、试一试
用配方法解方程x2+px+q=0(p2-4q≥0).
先由学生讨论探索,教师再板书讲解。
解:移项,得 x2+px=-q,
配方,得 x2+2·x·+()2=()2-q,
即 (x+) 2=.
因为 p2-4q≥0时,直接开平方,得
x+=±.
所以 x=-±,
即 x=.
思 考:这里为什么要规定p2-4q≥0?
七、讨 论
1、如何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2x-1=0;
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如何应用配方法?
2、关键是把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先由学生讨论探索,再教师板书讲解。
解:(1)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 x2-3x-=0
移项,得 x2-3x=
配方,得 x2-3x+()2=+()2
即 (x—) 2=
直接开平方,得 x—=±
所以 x=±
所以x1=,x2=
3,练习:用配方法解方程:
(1) (2)3x2+2x-3=0.
(3) (原方程无实数解)
本课小结: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解题过程,归纳小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用二次项系数除方程的两边使新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2、在方程的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成为完全平方;
如果方程的右边整理后是非负数,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之,如果右边是个负数,则指出原方程无实根。
布置作业:P38页习题2.(3)、(4)、(5)、(6),3,4.(1)、(2)
22.2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在探索和应用求根公式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广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难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2、重点:对文字系数二次三项式进行配方;求根公式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易记忆;系数和常数为负数时,代入求根公式常出符号错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2)
2、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3、用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二、探索同底数幂除法法则
问题1:能否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因为,方程两边都除以,得
移项,得
配方,得

问题2:当,且时,大于等于零吗?
让学生思考、分析,发表意见,得出结论:当时,因为,所以,从而。
问题3:在研究问题1和问题2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得出结论,当时,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为,即。
由以上研究的结果,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
这个公式说明方程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所确定的,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中系数、、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思考:当时,方程有实数根吗?
三、例题
例1、解下列方程:
1、; 2、;
3、; 4、
教学要点:(1)对于方程(2)和(4),首先要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强调确定、、值时,不要把它们的符号弄错;
(3)先计算的值,再代入公式。
例2、(补充)解方程
解:这里,,,
因为负数不能开平方,所以原方程无实数根。
让学生反思以上解题过程,归纳得出: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课堂练习
1、P35练习。
2、阅读P39“阅读材料”。
小结:
根据你学习的体会,小结一下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有哪几种方法?通常你是如何选择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作业:
P38习题4.(3)、(4)、(5)、(6)、(7)、(8),5。
22.2 .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适当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布列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叙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用多种方法解方程
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方程,归结为:
解法1:将方程化为,直接开平方,得
解得,。
解法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转化为,用配方法可求方程的解。
解法3: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用公式法求解,其中。
提问: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
3、现在,你能解决§22.1的问题1了吗?
二、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先看看P26页问题1,要想解决§22.1的问题1,首先要解方程,同学伞能解这个方程吗?
让学生动手解题并口答结果:,
提问:
1、所求、都是所列方程的解吗?
2、所求、都符合题意吗?
让学生思考、分析,真正理解负数根不符合题意,应舍去符合题意的解是:
3.1和2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求得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问题的解答,因此,要注意是检验解是否符合题意。
作为应用题,还应作答。
三、例题
例1.如图,一块长和宽分别为60厘米和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要在它的四角截去四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水槽,使它的底面积为800平方米.求截去正方形的边长。
解:设截去正方形的边长x厘米,底面(图中虚线线部分)长等于 厘米,宽等于 厘米,底面= 。
请同学们自己列出方程并解这个方程,讨论它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由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解 设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根据题意,得
(60-2x) (40-2x) =800
解方程得
,,
经检验,不符合题意,应舍去,符合题意的解是
答: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
四、课堂练习
P36 练习1、2
小结:
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要认真审题,要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求得方程的解之后,要注意检验是否任命题意,然后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作业:
P38 习题5、6、7
22.2 .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变化率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变化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百分数的概念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而量的变化率更是经济活动中经常接触,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问题:某商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二、探索解决问题
分析:“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指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价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两次按同样的百分数减少,而减少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若原价为,则第一次降价后的零售价为,又以这个价格为基础,再算第二次降价后的零售价。
思考:原价和现在的价格没有具体数字,如何列方程?请同学们联系已有的知识讨论、交流。
解 设原价为1个单位,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1-x) 2=
解这个方程,得
x=
由于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本题要求的x为
≈29.3%.
答: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29.3%.
三、拓展引申
某药品两次升价,零售价升为原来的 1.2倍,已知两次升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升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解,设原价为元,每次升价的百分率为,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于升价的百分率不可能是负数,所以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为
答:每次升价的百分率为9.5%。
四、巩固练习
P37 练习1、2
小结:
关于量的变化率问题,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是变化前的数据为基础,每次按相同的百分数变化,若原始数据为,设平均变化率为,经第一次变化后数据为;经第二次变化后数据为。在依题意列出方程并解得值后,还要依据的条件,做符合题意的解答。
作业:
P38 习题8、9
22.3 .1实践与探索(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实际工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激发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分析方程的解,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识
1、解方程,并叙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说说你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时,有何经验,有何体会?
二、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把一张边长为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
(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
(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尝试解决问题
1、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
(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有关系)
2、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存在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减去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
3、你能否用数量关系表示出这种关系呢?并求出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解:设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依题意得:

因为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为,
所以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
4、请问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求出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式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一样;体积为)
5、完成表格,与你的同伴一起交流,并讨论剪去的正方形边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在你观察到的变化中、你感到折合而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会不会有最大的情况?以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自变量,折合而成的长方体体积为函数,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
四、试一试
如图,的边,高,长方形DEFG的一边EF落在BC上,顶点D、G分别落在AB和AC上,如果这长方形面积,试求这长方形的边长。
五、拓展练习
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小结:
1、谈谈本节的收获。
2、谈谈本节的体会。
3、谈谈本节的疑惑。
作业:
P42 习题1
22.3 .2实践与探索(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考考你
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学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3,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之积等于这两位数的,求这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63)
2、如图,一个院子长,宽,要在它的里沿三边辟出宽度相等的花圃,使花圃的面积等于院子面积的,试求这花圃的宽度。(花圃的宽度为)
二、创设问题情境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翻一番,你是如何理解的?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2、“平均年增长率”你是如何理解的。
(“平均年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收入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而增长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4、展示成果,相互补充。
解:设平均年增长率应为,依题意,得


因为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所以增长率应为。
四、拓展应用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独立思考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分析示范与学生交流。
五、做一做
1、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药品,原来每盒售价96元,由于两次降价;现在每盒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结:
谈谈你对本节所探讨的知识有何体会,你能否结合你的体会编制一道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请一些小组展示成果。
作业:
P42 习题2、3、4、5
22.3 .1实践与探索(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此关系的运用。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发现问题,发现关系的过程。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态度以及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启发学生,观察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之和,及两个根之积与原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猜想一般性质、指导学生用求根公式加以确证。
2、难点:对根与系数这一性质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解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你发现表格中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
(1)x2-2x=0;
(2)x2+3x-4=0;
(3)x2-5x+6=0
二、尝试探索,发现规律
1、完成如上表格。
2、猜想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小组交流。
同学各抒已见后,老师总结:两个根的和等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个根的积等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
3、一般地,对于关于方程为已知常数,,试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两个解x1、x2,算一算x1+x2、x1 x2的值,你能得出什么结果?与上面发现的现象是否一致。
解:
所以与上面猜想的结论一致。
三、知识应用
1、范例:
(1)不解方程,求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
①②
解:①

(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的值。
(3)不解方程,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①平方和;②倒数和。
(4)求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是。
解:所求方程是
即 或
2、巩固练习
(1)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①;②;③;④;
(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1,求它的另一个根及的值。
(3)设是方程的两个根,不解方程,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②
(4)求一个一元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分别为:
①;②
(5)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积等于,求这两个数
小结:
本节通过探索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系数存在的关系。并能灵活地用其解决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作业:
P42 习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