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22:4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是好男儿们的热血豪情,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偿所愿。
南宋有一位词人,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他就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文章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 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三、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竭力,极力。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五、诗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六、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后一句结成因果关系,这一个叠句,把前后连接起来,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因不识愁而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尽”字极有概括力,包含了词人复杂的感受。词人过去无愁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可言说。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尝尽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写作背景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八、问题探究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参考: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3)“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
这两句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5)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参考: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6)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
①“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
②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九、诗歌主旨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
十、课堂小结
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 (朝代)的 写的一首词。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勉强 ②还家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少年:
(2)不识:
(3)层楼:
(4)强(qiǎng):
(5)识尽:
(6)欲说还(huán)休:
(7)休: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 ,爱上层楼。
2、爱上层楼, 。
3、 ,欲说还休。
4、欲说还 休, !
理解型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诗歌阅读。【2018·河北初三单元测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丑奴儿》中作者以“______”为线索,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之情。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二)阅读理解【2018·全国初三单元测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词的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却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2018·江苏初二月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①这是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5.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构成对比。
6.本首词中诗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各种“愁”?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2017·上海初二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词中“强”的意思是( )
A.强大 B.强调 C.勉强地 D.倔强地
8.“少年”时的“愁”指的是 ___________ ,“而今”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2019·江苏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本诗是作者遭弹劾后罢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9.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10.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小题。【2018·山东初三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2)这首词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5分)【2014·山东中考模拟】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2分)
1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3分)
(八)古诗阅读(6分)【2015·浙江初三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6.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17.词的上阕是对下阕的对比衬托,诗人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尽”字极具内容,试作分析。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九)阅读下面诗词。(4分)【2014·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2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十)阅读下面这阕词,完成下面小题。【2017·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 。(人名)
2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十一)阅读诗词,解答问题。(4分)【2013·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8.“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2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2018·天津中考模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2.本词的作者 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 派词人的代表。
33.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十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2019·上海中考模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1)“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轻时”,与今语“少年儿童”中的“少年”不同。(______)
(2)“欲说还休”中的“还”是多音字:huán和hái。古代一般读huán,现今一般读hái。(______)
3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层楼”、“强说愁”,写出了“少年”的纯真无知。
B.“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历经沧桑的艰难辛酸。
C.“欲说还休”,传递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十四)诗歌鉴赏【2019·湖北初三期末】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8.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B.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C.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D.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宾,以今衬夕,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39.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古诗赏析,完成后面小题。【2018·天津市双港中学中考模拟】
丑奴儿令
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萧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宇经。
【注】金字经:指佛经。
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一个“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词深沉的感情基调。
B.“才也纵横”,极言才能之大;“泪也纵横”,极言悲哀之重:两相映衬,词作的悲伤意味立刻显现。
C.“萧心”代指生活中的幽情雅意,“剑名”代指词人报国的雄心壮志,“双负”一句意在强调词人文武双全。
D.下片首句承上续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却连一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借以说明理想落空。
E. 词的前五句,通过词人的所做所为,交代了他的坎坷经历;凭借其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48.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二)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2018·青海中考真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2018·上海初二期末】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这两首词的作者都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诉衷情》中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B.《丑奴儿》中“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C.这两首词作者都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自己强烈的情感。
D.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这两首词作者都用到了典故。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2018·上海初二期末】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4.【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
25.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2019·达州市第一中学校初三月考】
(甲)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解】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是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作者流离失所,历尽乱离之苦,词情极为悲戚。“尘香”,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拟”,准备、打算。“舴艋”,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44.对甲乙两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不识愁为何物。着一“强”字暗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做作之愁,是闲愁。
B.乙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听人说双溪春色很美好,诗人就去了双溪泛舟赏景,借此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C.甲词反复说“欲说还休”,乙词写“欲语泪先流”,神情凄然,可见愁情之繁复深沉,无以言表。两作者的愁都包含了对故国的忧思。不过,甲词还蕴含饱受排挤,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愁;乙词还蕴含着国破家亡思乡思亲的深哀巨痛。
D.甲乙两词特色各异。甲词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幽微难言的复杂心情。乙词作者通过神态和心理描写,融情于景,借暮春衰残景象,烘托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45.结合词作内容,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6.将乙词上片所展示的画面情景描绘出来。
【迁移拓展】
知识积累
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答案
【基础过关】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 (朝代)的 写的一首词。
【答案】 南宋 辛弃疾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勉强 ②还家
【答案】①qiǎng ②huán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少年:
(2)不识:
(3)层楼:
(4)强(qiǎng):
(5)识尽:
(6)欲说还(huán)休:
(7)休:
【答案】
(1)指年轻的时候。
(2)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3)高楼。
(4)竭力,极力。
(5)尝够,深深懂得。
(6)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停止。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 ,爱上层楼。
2、爱上层楼, 。
3、 ,欲说还休。
4、欲说还 休, !
【答案】
1、少年不识愁滋味
2、为赋新词强说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
4、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赋”“强”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答案】
1、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2、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赋”“强”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诗歌阅读。【2018·河北初三单元测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丑奴儿》中作者以“______”为线索,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之情。
【答案】 愁 对比 反复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写作手法和主旨的把握。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其中“愁”字是这首词的线索。这首词将少年时不知愁苦,“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词中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欲说还休”,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是“反复”的修辞手法,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充分表达了“愁”的深沉博大。
(二)阅读理解【2018·全国初三单元测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词的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却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示例: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自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解析】 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由“不识愁”与“识尽愁”明显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时代,天真烂熳,没有遇到过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深刻地体味到了愁苦的滋味。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示例:表达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结合写作背景,再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2018·江苏初二月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①这是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5.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构成对比。
【答案】 少年 而今 不识愁 认尽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内容上“少年”和“而今”、“不识愁”和“识尽愁”构成对比。
6.本首词中诗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各种“愁”?
【答案】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路之哀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这首词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这首词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路之哀愁。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2017·上海初二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词中“强”的意思是( )
A.强大 B.强调 C.勉强地 D.倔强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所以这里的“愁”意思应该是“勉强地”,故选C。
8.“少年”时的“愁”指的是 ___________ ,“而今”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轻时不谙世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年长时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少年时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而今的“愁”指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点睛】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2019·江苏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本诗是作者遭弹劾后罢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9.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0.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答案】 “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暗含了诗人遭受弹劾罢职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小题。【2018·山东初三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反衬(对比)。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主旨的把握。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作者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磨难和挫折,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
(2)这首词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答案】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据此作答即可。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5分)【2014·山东中考模拟】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2分)
【答案】 对比 愁
【解析】 从少年,到而今,可以看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都是围绕着“愁”字 来写的。
1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3分)
【答案】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解析】 结合写作背景,报国无门谈论“愁”字即可。
(八)古诗阅读(6分)【2015·浙江初三期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6.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答案】 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
【解析】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表达了作者想说却又没说的忧国伤时之愁。
17.词的上阕是对下阕的对比衬托,诗人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尽”字极具内容,试作分析。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2分)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2分)
【解析】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九)阅读下面诗词。(4分)【2014·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答案】 尝够、深深懂得
【解析】 根据本句句意理解即可,“滋味”是品尝的,所以“识尽”有“尝尽”的意思。
2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年”,下片写“而今”,用过去衬托现在。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
【答案】 D
【解析】 抓住供选几项内容要点,与诗意一一比照。 “而今识尽愁滋味”还是在写愁,还是在愁,忧国忧之愁,并未消解,故D错误。
(十)阅读下面这阕词,完成下面小题。【2017·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 。(人名)
【答案】 辛弃疾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2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 C
【解析】 C.错误,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故选C。
(十一)阅读诗词,解答问题。(4分)【2013·上海初三期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8.“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答案】 高楼(2分)
【解析】 层,有高的意思,所以词中“层楼”指“高楼”。
2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D(2分)
【解析】 上片的情调并非“悲壮豪放”,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却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样子。
(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2018·天津中考模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2.本词的作者 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 派词人的代表。
【答案】 辛弃疾 豪放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本题考查的是对辛弃疾的了解,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33.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A项理解不正确,本词以“愁”为线索,非主要内容,其他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正确。
(十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2019·上海中考模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1)“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轻时”,与今语“少年儿童”中的“少年”不同。(______)
【答案】 √
【解析】 正确。“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轻时”。
(2)“欲说还休”中的“还”是多音字:huán和hái。古代一般读huán,现今一般读hái。(______)
【答案】 √
【解析】 正确。“欲说还休”中的“还”读huán。
3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层楼”、“强说愁”,写出了“少年”的纯真无知。
B.“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历经沧桑的艰难辛酸。
C.“欲说还休”,传递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答案】 D
【解析】 D理解不恰当。用这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十四)诗歌鉴赏【2019·湖北初三期末】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8.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B.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C.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D.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宾,以今衬夕,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答案】 D
【解析】 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项有误,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39.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 例一: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例二: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少年”衬“而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词,理解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表现手法来分析。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古诗赏析,完成后面小题。【2018·天津市双港中学中考模拟】
丑奴儿令
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萧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宇经。
【注】金字经:指佛经。
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一个“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词深沉的感情基调。
B.“才也纵横”,极言才能之大;“泪也纵横”,极言悲哀之重:两相映衬,词作的悲伤意味立刻显现。
C.“萧心”代指生活中的幽情雅意,“剑名”代指词人报国的雄心壮志,“双负”一句意在强调词人文武双全。
D.下片首句承上续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却连一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借以说明理想落空。
E. 词的前五句,通过词人的所做所为,交代了他的坎坷经历;凭借其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答案】 C E
【解析】 C项“‘双负’一句意在强调词人文武双全”错。二者“双负”,表达的是作者的怀才不遇,只赢得泪纵横。E项“又展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错。词的上半阕,作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他从十七岁以来十五年间的坎坷经历粗略地描述了一番。下阕才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48.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答案】 “自忏飘零”写出了十五年来词人劳苦奔波,怎奈一事无成,而今想来后悔不已,情绪落寞低沉;“不信”二字,又表达了词人心有不甘、意欲奋发的强烈愿望,情绪顿时昂扬;然而现实无情,挣扎无功,无奈只能通过拜佛诵经求得心安 、解脱,情绪归于平静。
【解析】 考查词句所抒发的情感。词的下半阕,进一步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来时,连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不言没人关心自己,反言自己无倾注关心的对象;不说真实的关心,只求做个关心梦,话语中所包含的这些凄怨哀伤,是十分沉痛的。作者又巧妙地用了两个“飘零”,把自己为了功名,南北数次奔波的经历和自我安慰的复杂心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看了词的最后一句话才知道,作者一生漂泊无定,如今虽有些悔怨,但他已不看重这些,因为人生本就是雪泥鸿爪,因为他已信奉了佛教。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作答。
(二)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2018·青海中考真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答案】 “可怜白发生!”。
【解析】 考查对词的手法的把握。读懂词句是作答的关键。这首词首句和后两句写实,中间三句写梦,属于虚写。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词篇思想感情的把握。可分析具体词句。如用中间三句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首句和后两句的实写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就是答案。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2018·上海初二期末】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这两首词的作者都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诉衷情》中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B.《丑奴儿》中“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C.这两首词作者都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自己强烈的情感。
D.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这两首词作者都用到了典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一词中没有使用典故。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2018·上海初二期末】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4.【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
【答案】 可怜白发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两首词,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两首词的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可怜白发生”。
25.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两首词内容和主旨及写法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在逐句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甲词没有运用了典故,乙词运用了典故;甲词将“少年”时与“而今”进行对比,乙词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甲词是过去写到现在,乙词是从现在写起;甲词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乙词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据此分析,本题应该选B。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2019·达州市第一中学校初三月考】
(甲)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解】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是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作者流离失所,历尽乱离之苦,词情极为悲戚。“尘香”,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拟”,准备、打算。“舴艋”,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44.对甲乙两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不识愁为何物。着一“强”字暗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做作之愁,是闲愁。
B.乙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听人说双溪春色很美好,诗人就去了双溪泛舟赏景,借此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C.甲词反复说“欲说还休”,乙词写“欲语泪先流”,神情凄然,可见愁情之繁复深沉,无以言表。两作者的愁都包含了对故国的忧思。不过,甲词还蕴含饱受排挤,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愁;乙词还蕴含着国破家亡思乡思亲的深哀巨痛。
D.甲乙两词特色各异。甲词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幽微难言的复杂心情。乙词作者通过神态和心理描写,融情于景,借暮春衰残景象,烘托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关键诗句逐项分析。B项中的“诗人就去了双溪泛舟赏景”是错误的,“也拟”,说明词人只是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
45.结合词作内容,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案】 “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句赏析要抓住“载不动”分析作者所写“愁”之重,修辞手法是比喻兼夸张,写法是化虚为实,将抽象化为具体的形象。答题模式:运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写出了……的特点(内容、情景),表现了……情感。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地表达”“突出”等。
46.将乙词上片所展示的画面情景描绘出来。
【答案】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风”“尘香”“花”“日”“物是人非”以及描绘人情态、动作的词语“梳头”“欲语泪先流”,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及情态、动作的特点,最后发挥想象,从形、色、态方面描写其景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