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组词、按词性分类、按结构分类等不同游戏规则,正确认读“蝙、蝠”等12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示”“敏锐”等词语含义;通过组常用词、查字典发现词性特点、正确认读多音字“系”在本课的读音。
2.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达、蚊”等14个字和“雷达”等13个词语,能按字形结构特点,关注一类字的间架结构,写好结构一致的一类字。
3.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4.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参照课后提供的讨论示例,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探讨蝙蝠探路的方法,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5.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针对课题,尝试提问。
预设:谁在夜间飞行?夜间飞行有什么秘密?
3初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预设:蝙蝠在夜间飞行,飞机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了启示,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4.再次提问,初步了解“蝙蝠”和“雷达”。
(1)学生交流。
过渡:现在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雷达是什么?夜间飞行的秘密之间有什么关系?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被揭开的?课文会写些什么?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2)交流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3)阅读资料初识“蝙蝠”和“雷达”。(出示资料)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
蝙蝠是一类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白天休息,夜间利用声波来觅食。蝙蝠的“雷达系统”,帮它在黑暗中引导方向,避开障碍并寻找食物。
5.小结学法。
小结:我们通过对课题和课文中讲到的两种事物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对它们有了大致的了解,还针对“写了什么”“怎么写”提出了问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解疑
1.基于问题,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你能解决刚才的哪个问题?
2尝试解决,交流反馈。
问题一: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现代飞机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相似)
问题二:课文会写些什么?(科学家对蝙蝠做了三次实验,科学家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着探路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整合关键信息,了解大意。
把关键信息串连或整合起来,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三)细读课文,再提问题
1.过渡。刚才我们看着课题提出了问题,并尝试读课文解决问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又有了什么新问题呢?
2.默读课文,再次提问。
默读课文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便笺上,贴在课文相应内容的旁边。(预设问题)
飞机上的雷达和蝙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是以提问的形式写的?
它们的声波是怎么反射的?
科学家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呢?
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为什么后两次只有两句话?
蝙蝠能分清楚障碍物和猎物吗?
3.小组活动,交流问题。
(1)交流问题。组内轮流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读给同学听。
(2)汇总问题。把各自的问题贴在“小组合作单”中,相同问题合并。
(3)整理问题。学习课后习题中“学习小伙伴”的方法,把问题按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联系生活经验这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随机回顾“写了什么”是从课文内容提问,“为什么这么写”是从写作方法提问,尝试整理问题。
4.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1)指名一个小组上台汇报。
建议小组记报内容如下:
我们小组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把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有…针对写作方法提出的问题有…联系生活提出的问题有…
(2)其他同学对这一小组的整理提出建议。
(3)各小组再次整理。
(4)再指名一小组上台展示交流。
提问角度 预设提出的问题
课文内容 ①飞机上的雷达和编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②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呢?
写作方法 ①为什么课文的开头是以提问的形式写的?
②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为什么后两次写得那么简单?
联系生活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5.明确提问角度。
小结:我们在合作中将问题分为了三类。其实,阅读时我们也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联系生活这几个不同角度去思考并提出问题。
6.确定问题,尝试解决。
(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交流展示解决过程。
本课时重点指导解决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如: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呢?(预设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现学习成果;摘录关键词,用流程图来展现学习成果;以简笔画的方式来展现学习成果)
对照同一个问题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结合课文关键词句的辨析,指导回读相关语段,重点关注对“配合”“向前传播”“障碍物”“反射”等词的理解。
(四)师生交流,小结收获
1.回顾本节课学习收获。
这节课我们读了什么,学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流程: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思考提问;小组合作,整理问题;小组交流,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
2.学法提炼。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从课题入手,边读边问,边读边思,边读边整理,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就是这样,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第二课时
一、集体研讨,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1.为什么课文的开头是以提问的形式写的?
预设: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2.飞机上的雷达和编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1)阅读第8自然段,结合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说飞机安全夜航的原理。
预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2)引导:对比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观察蝙蝠飞行原理的动画导图,对照雷达动画导图,思考后交流。引导学生补充流程图:
(3)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4)明确:两者的原理是相似的,蝙蝠的嘴巴相当于雷达的天线,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荧光屏,雷达是受蝙蝠启发发明的。
教师:看来好的问题,是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
3.集体研讨预设问题四: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为什么后两次写得那么简单?
(1)学生重点学习第4-6自然段:先自读,把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预设: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2)教师小结:蝙蝠夜间飞行本身就很奇妙,科学家做实验的过程也很有趣。课文把第一次实验过程写得很详细,因为后两次实验过程与第一次实验类似,只是条件不同,所以后两次实验写得比较简单。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我们揭开文章背后的秘密。
4.集体研讨预设问题五:超声波还能用来做什么呢?大家一起来交流吧。
预设1:我知道超声波可以用来检查身体。妈妈怀弟弟的时候,要定期去医院做B超,可以通过B超看到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
预设2:我知道有一种超声波探伤仪。
预设3:我知道超声波还可以用来打碎胆结石。
……
超声波清洗机:基于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对金银首饰、眼睛、义齿、茶具、奶瓶、奶嘴及水果等清洗的同时还进行了消毒杀菌。
超声波洗牙: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荡作用,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和茶斑等,与传统洗牙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创伤轻、出血少、省时省力的优点。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超声波的知识。
7.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学习资料,自行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及时巩固,迁移运用
1.过渡: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同学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地掌握呢?我们来看课后第三题。(出示课件39)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第三题,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
(1) 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大家有没有真正掌握呢?来看课后第三题。
(2)自主进行问题分类。
(3)小组交流,对问题进行整合和梳理。
(4)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汇报提示语:
读到_____________,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这是从______角度提出的问题。
关于_______这个问题,我从______得到了解决,我的想法是__________。
(5)教师提供模板
(6)出示其他问题,根据提示语进行汇报。
三、归纳学习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发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与表达,还从课文中受到启示,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科普文的乐趣。
四、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超声波的知识。
(2)搜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整理成册,分享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