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
学科:生物 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教师的教具演示,推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科学思维)
2、通过建构模型,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能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描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初步分析配子类型多样性的原因,并归纳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特点。(科学思维)
2、通过实例分析,能够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社会责任)
【重点难点】 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学法提示】
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2、学生能通过分析资料,构建模型,清晰表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学习材料】现有减数分裂模型,分层次阶梯式设置学习活动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体验、感悟。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预设时间
任务一: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 活动一:以果蝇精原细胞中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对本组档案袋中4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推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阅读课本 P20,找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中的关键词。 ①正常体细胞中、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吗?会出现联会现象吗?会出现四分体吗? ②图中互为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图中有____个四分体。 ③一个四分体包括: 对同源染色体,__条染色体, 条姐妹染色单体, 个 DNA。 ④图中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可能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活动二:以果蝇1个精原细胞中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填写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数量 变化精原 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
10min
任务二 【模型建构】以1个精原细胞中的 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组件,先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说明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再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说明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各位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积极动手参与,确定代表进行展示、讲解。 问题1:若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1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 种精子。 问题2:若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多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 种精子。 (
减数第二次分
裂
) (
减数第一次分
裂
)问题3:若考虑染色体互换,则1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 种精子。 (
变形
)问题4:1个精原细胞 ( )个次级精母细胞 ( )个精细胞 ( )个精子 问题5:请根据本节课所学,总结什么是减数分裂呢? 9min
总结提升 构建减数分裂的概念模型 (
MI
变化:
MII
变化:
结果:
结果:
最终结果:
) 3min
【达标检测】
练习类型 作业内容 学生评价
巩固练习 绘制2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模式图,并描述各时期的特征。 自评
拓展练习 本节课时作业 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