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0 05: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颜六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间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
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
一、如何认识土壤?
二、土壤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土壤的重要性及保育土壤
一、认识土壤
1)土壤的定义:
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后,可以释放植物所需的钾、磷、钙、镁等养分。
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以及经过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水分:输送养分和合成有机物需要
空气:植物呼吸和生长需要
理想成分的体积分数土壤
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此消彼长
土壤的物质组成(连线)
用手掌紧握土壤,土壤的体积会缩小
空气

用手掌紧握土壤,有时候会感到手掌潮湿
土壤中由动植物遗体演变而来的
土壤中最初由岩石转化而来的
有机质
矿物质
①土壤颜色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3)观察土壤
为什么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
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
从灰到黑,腐殖质含量在升高。
①和土壤腐殖质有关
②和矿物质有关
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
黑土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红壤
分布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网纹层发育明显,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
黄土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紫色土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由于紫色土母岩疏松,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分为:
2mm
0.02mm
0.002mm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②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比
质地 粒级 孔隙 通气、透水性 保水、蓄水、保肥性 有机质分解速度
可耕性
砂土
壤土
黏土



良好

良好
砂粒为主
大孔隙多

适中

易耕作
农业生产的
理想土壤
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大、小孔隙均有
小孔隙为主
黏粒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③土壤剖面
名称 颜色 质地
枯枝落叶层 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
腐殖质层 较深, 灰黑色、黑色
淋溶层 较浅 颗粒较粗
淀积层 棕色、红棕色 颗粒较细,质地黏重
成土母质层 岩石风化而成,
疏松破碎,颗粒大
基岩
自然土壤剖面
2
4
4 淋溶层样本
2 淀积层样本
1 枯枝落叶层
3 腐殖质层
1
3
名称 颜色 质地
枯枝落叶层 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
腐殖质层 较深, 灰黑色、黑色
淋溶层 较浅 颗粒较粗
淀积层 棕色、红棕色 颗粒较细,质地黏重
成土母质层 岩石风化而成,
疏松破碎,颗粒大
基岩
自然土壤剖面
1
5
2
4
3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一、如何认识土壤?
二、土壤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土壤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土壤?
大气圈:大气运动
水圈:水循环
生物圈:生物活动
岩石圈:风化过程
土壤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
为生物提供水和养分
有机质等
水体交换
地质作用
保护作用
影响水热状况
下垫面性质
岩石风化为成土母质
低等生物作用下土壤中产生少量有机质
高等生物作用下土壤中
有机质增多,出现分层
受到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成熟土壤分层形成
生物种类增多
降水淋溶
二、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生物
时间
地貌
成土母质
气候
二、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岩石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砾和黏土。
它的形式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①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水:冻融风化/冰劈作用
温度:岩石表层和内部温差大,反复热胀冷缩
当由水变为冰时,体积增大
②化学风化
大气成分中有氧,二氧化碳和水,可以跟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分解作用,这叫化学风化。
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蜂窝岩,美国肯尼迪山脉国家公园,由风化作用形成
水的溶解使岩石破碎分解
③ 生物风化/根劈作用
穴居动物
植物的根部生长在岩石中也会导致岩石破碎
黄山迎客松
③ 生物风化/根劈作用
生命的力量!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产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降水
风化基岩
裂隙
固体基岩
地下径流
有机残留物土壤微生物
地表径流
1)成土母质(初始状态、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四川盆地的
紫色土
四川盆地的
紫色岩石
成土母质
继承
风化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①提供有机质
②形成腐殖质
③富集营养元素
腐殖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岩石风化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2)生物(最基本、最活跃、主导)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温度
低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高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水分
干燥:化学与生物风化 ,岩石风化壳 。
湿润:化学与生物风化 ,岩石风化壳 。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3)气候(动力因素)
【思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草原气候区,哪个地区土壤肥力更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热带雨林地区:①全年高温多雨,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积累的养分少。 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温带草原区:①由于水热条件差,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②气候较干旱,淋溶流失作用弱。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高。
4)地貌(地形)
陡坡:土壤薄
平地:土壤厚
阳坡:光热条件好,水分差
阴坡:水分条件好,光热差
迎风坡:水分好
背风坡:水分差
坡度
坡向
高度
海拔低,易形成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5)时间
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农田,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气候原因,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加重的情况。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当地农民长期耕作下,土壤被改良成水肥条件良好的水稻土。
6)人类活动
不合理
合理
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其实是最基本的因素。
时间和地形(空间)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上述三者的时空分布,进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思考:影响土壤的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指出形成下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现象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1 成土母质 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2 气候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壤相对瘠薄。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一年一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3 地貌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课堂活动
成土母质
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地貌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思考: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土壤比较贫瘠?
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的有机质来源丰富;
气候湿冷,微生物的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
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一、如何认识土壤?
二、土壤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土壤的重要性及保育土壤
土壤
功能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土壤贫瘠
营养比例失调
土壤盐碱化
1)土壤的问题
沙漠化
石漠化
土壤污染
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土壤养护措施吗?
春季深耕
绿肥作物
广施农家肥
休耕轮耕
休耕地
2)土壤的养护
盐碱地
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3)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灌溉
土壤中的盐分
降水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自然原因:
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灌溉
土壤中的盐分
降水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知识链接
"盐碱地"的形成
季节 水盐 运动 气候变化及形成原因
春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夏季(雨季) 淋盐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冬季(旱季) 盐分 稳定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