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学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课文通过写王戎七岁那年,曾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时,看见路边的一棵李树上结满了李子,他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准确结论:树上的一定是苦李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善于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得出准确答案的道理。
教学设计: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并复述故事内容。
理解文中三个“之”的不同意思
4、梳理文中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了解并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梳理故事情节,从而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背景图,初步感知课文。
出示背景图,引导学生说说图片内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此次课题。
旧知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内容。(《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小技巧。(正确断句,借助图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理解课文,了解故事
感知课题,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内容理解课题。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
2、提出疑问,激发探究兴趣(王戎为什么不去摘路边的李子?)
3、学生跟着录音初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解析文义
1、划分朗读节奏,师生再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逐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王戎七岁,尝与诛小儿游。
①根据注释理解“尝”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诛”、“游”。
②鼓励学生尝试翻译句子,并及时纠错。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引导学生认读句子。
②引导学生理解“折枝”,通过注释中“竞走”“唯”的解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意,理解文中的之指的是李子。
(他们看见路边的一棵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树上的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③引导学生对比王戎和其他小孩看到路边李树上李子的不同表现,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结合环境),善于思考的品质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理解人问之的“之”表示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②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此”“必”,从而理解句意。(强调翻译古文时,不能只看单个字或单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把意思连成完整的话来理解)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果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结了这么多果子,这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③联系二三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句意,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从而体会小王戎善于观察、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必”字也可以看出王戎回答问题时的胸有成竹)
取之,信然。
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里的“之”表示李子,并通过注释 理解句意
他们摘来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②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王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
(三)梳理全文,感知故事情节。
1、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2、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并梳理文中故事情节。
第一句话:交代了人物和故事背景。
第二句话:写了面对道边的李子,王戎和诸小儿不同的举动
第三句话:写了王荣的推理
第四句话:交代了故事的结果。
巩固练习
学生再读文言文(强调正确断句)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故事内容,感知王戎的人物特点。
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 仔细观察
王戎不动 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