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上)教材12—13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和特征。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用圆的特征解释。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名称和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和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学生学法:自学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具:圆片,三角板,,圆规,尺子,白纸,剪刀,细线等。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
一口吃掉 一个员外 打一字: 圆
2、生活中找圆,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生自由举手说)
师:可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认识圆的特征
(一)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常,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 为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 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2页例1中圆规的自我介绍,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留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二)说一说
1、请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谁能把你的方法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
2、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演。适时规范学生的语言。
小结圆的画法: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
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定圆心)
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就画出一个圆。 (旋转一周)
3、其它学生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在纸上自由画一个圆。
(三)学一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例2下面这部分内容自学一遍。把你新学到的知识勾画出来,并重点理解一下。最后在你刚才画的一个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收集信息为下面反馈做好准备。
3、学生交流,边说边在自己画的圆中指出相应位置。教师适时追问,刚才针尖的位置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针尖与笔尖的距离是什么?它决定圆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一个绳子系上一支粉笔头甩出不同大小的圆,加深学生理解。
(当学生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不够规范时要用书上的规范用语,并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概念。教师在追问及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
(四)议一议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独立探究。(出示探究目标):
⑴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⑵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⑶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⑷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目标出示后,教师一定要提示学生认真读,明确要求,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调控时间。)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三、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 、判一判: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比一比
半径 5厘米 7厘米
直径 30米 7厘米 5分米
断一断: 判断下列线段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四、介绍圆的历史
1、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
2、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五、拓展应用
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出示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六、欣赏--美妙的圆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展示)
七、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至于古老的东方,。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的“圆满”“美满;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所有这些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那么的深刻而广远。
八、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定位置
半径(r)——定大小——无数条——相等
直径(d)——无数条——相等
d=2r r=d÷2 (同圆或等圆中)
九、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我在设计时想到的是:不仅仅让学生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去认识圆,让他们不仅要动脑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量,使他们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学之前学生对它已有初步的直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经验,该学生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形成表象,掌握圆的特征,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再发现”的乐趣。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以后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把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感知圆,形成圆的初步认识,画圆就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多种方法认识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敬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靠学生商议 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名称时,由老师带着着认识,当然也是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潜在的意识,这时,老师只用略微点拨一下,老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脱口而出。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学问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觉察、去猜想、去验证、去商议 、去合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觉察了还需改进的地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的支配上也不是很好。还有,漠视了数学本身的文化背景,漠视了浸润在数学进展演化过程中的人文背景。如何兼顾学问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