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略读课文应该怎么去学习呢?
学生:关注课前学习提示,这是本课的阅读任务。关注蓝色生字条生字,这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若学生有遗漏,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秋天有缤纷的色彩,其实,秋天还有美妙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秋天的声音吧。
探究新知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抖抖 蟋蟀 振动 掠过 歌吟 辽阔
(学生自读。)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
教师:在诗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学生: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 声、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若学生有遗漏,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2.想象画面。
教师:再次朗读诗歌,当你读到这些秋的声音时,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
【引导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想象的画面说清楚。
学生:大树“唰唰”,我仿佛看到一阵秋风吹过,树叶飘落的情景。大雁“叮咛”,我仿佛听到大雁在离别时对白云反复地嘱咐。
教师:作者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探究二:理解词语,细读诗歌。
1.理解词语。
教师:找出诗歌中难懂的词语,比如“叮咛”“歌吟”,运用学过的方法加以理解。
(全班交流。)
学生:我通过查词典知道,“叮咛”指“反复地嘱咐”。“歌吟”指歌咏。
教师:联系诗歌中的词语,想象一下,大雁可能会叮咛什么?秋风可能会歌吟什么?
学生:
大雁可能会叮咛:我要离开这里,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了,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明年再见!
秋风可能会歌吟:我来啦,所到之处,庄稼丰收,稻穗金黄,果实累累!
2.体会表达。
教师:诗歌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理解】从修辞角度理解。
预设:
学生1:第1小节中,把“唰唰”的落叶声说成是“道别的话音”,表现了黄叶依依不舍的心情。
学生2:第3小节中,“叮咛”是大雁的叫声,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大家秋天已经来到。“丰收的歌吟”写出了一阵阵秋风过后,田野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教师:这就是秋天里特有的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理解了词语,品味了诗句,想象了画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吧。同学们,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首诗。
(学生交流,教师一节一节地指导。)
预设:
第1、2小节。
在“大树”“蟋蟀”后面稍停顿,把“抖抖”“振动”两个动作突显出来;“唰唰”“ ”等拟声词读得轻快一些,表现秋天的活力。“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可以读得稍慢一些,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
第3小节。
“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重读,读出叮咛的温暖和丰收的喜悦。
第5小节。
读的时候声音稍轻,读出秋的声音藏起来的感觉。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理解词语、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降低了朗读的难度。
(三)探究三:展开想象,拓展练习。
教师:秋的声音还藏在哪里?仿照第1小节写一写秋天的声音。
【引导理解】展开想象,秋天的声音还会藏在哪里?比如叶子、小花、汗水、谷粒……仿照第1小节的形式写一写。
(小组长把小组成员写的小诗汇编成一首新诗,小组内展示朗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新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
这首诗歌描写了秋天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 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