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复习
【小说要素】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是虚构的,往往是选取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合成一个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是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而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及侧面烘托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②故事情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③典型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答题方法】
1、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2、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4、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阅读角度】
1、分析作品结构:开端,发展,结局,高潮;
2、概括作品主题:蕴含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重在理解形象;
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具体描绘及其叙述的语言风格;
4、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5、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6、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评价方面,小说思想是否积极,健康,深刻,与时代精神是否合拍,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评力量,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8、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真题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3.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参考答案
B
C
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拓展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丁美洲的孤独【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一位曾陪同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航海家,在经过我们南美洲时写了一本严谨的编年史。他说他见过一些肚脐儿长在背上的猪,见过一些没有爪子的鸟儿,还有一些鸟儿像鲣鸟那样没有舌头,嘴巴像汤匙。他说他还见过一种怪兽,骡头骡耳,驼身鹿蹄,吼声像马嘶。
那本书很薄,但很迷人。然而它还远非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的最令人惊奇的见证。我们那个如此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国“黄金国”,在漫长的年代里曾在许多地图上出现。为了寻找“青春永驻泉”,神话般的人物阿尔瓦·努涅斯·卡维萨·德·巴卡竟然在墨西哥北部考察了八年。后来,在殖民地时期,人们在卡塔赫纳出售若干在洪水淹没过的土地上饲养的母鸡,其鸡肫里居然包裹着金砂粒。我们的先辈们这种关于黄金的连篇呓语直到不久前还缠绕着我们。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没有使我们摆脱疲痛无知状态。曾三次对墨西哥实行独裁统治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了埋葬他那条在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掉的右腿,下令举行了极为豪华的葬礼。加西亚·莫雷诺将军作为专制君主统治厄瓜多尔长达16年。萨尔瓦多通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竟然剿灭了30000农民。我们不曾有过片刻安宁。在这段时间里,发生过五次战争、17次政变,有2000万拉美儿童不满2岁便不幸死去,这个数目比西欧自1970年以来出生的人数还要多。由于暴力镇压而死去的人几乎有12万之多。
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而我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哥伦比亚人,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
既然这些困难把属于它的精华的我们变得头脑迟钝了,那也就不难理解世界这一边的理性主义的、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的天才们为什么找不到解释我们的有效方法了。用他人的图表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使得我们愈来愈不为人知,愈来愈不自由,愈来愈孤独。令人尊敬的欧洲如果站在自己过去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它会更能为世人理解。不妨回忆一下:伦敦为了建造它的第一道城墙,花费了300个年头,又用了300年才得到了一名主教;罗马在混沌不清的黑暗中争斗了20个世纪才由一位埃特卢里亚国王在历史上建立了该城。我认为,头脑清楚、也曾在此为缔造一个更人道、更公正的伟大祖国而奋斗的欧洲人倘若仅仅是同情我们的梦想不会使我们对孤独的感觉有所减少。
拉丁美洲不愿意、也没有理由成为棋盘上的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相”,也毫不幻想将自己的独立与独特发展的计划变成西方的渴望。然而,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距。为什么在文学上可以没有保留地赞同我们的独特性,我们在社会变革方面所做的艰难尝试却受到种种怀疑而遭到否定呢?为什么认为先进的欧洲人试图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的社会正义不可以成为拉丁美洲在另一种条件下以另一种方式奋斗的目标呢?不!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但是许多欧洲领导人和思想家却像忘记了年轻时代建立的疯狂业绩的祖辈那样幼稚地相信这一点,好像除了依靠世界上的两位霸主生活外便走投无路。朋友们,这便是我们的孤独的大小。
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这个优势还在增长,还在加速:每年出生的人口比死亡的人口多7400万。这个新生的人口的数量,相当于使纽约的人数每年增长七倍。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财富不多的国家,其中当然包括拉丁美洲。与此相反,那些经济繁荣的国家却成功地积累了足够的破坏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能够将生存至今的全人类,而且能够把经过这个不幸的星球的一切生灵消灭100次。
在跟今天一样的一天,我的导师威廉姆·福克纳曾站在这个地方说:“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面对这个从人类发展的全部时间看可能像个乌托邦的令人惊讶的现实,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的寓言创造者感到我们有权利认为,创建一个与之对立的乌托邦为时还不很晚。那将是一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在那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在那里,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在那里,命中注定处于100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有删改)
【注】这是作者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独裁与暴政笼罩拉丁美洲,战争与政变频繁,人口大量死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马尔克斯将自己比作“数码”,形象表明瑞典文学院给自己颁奖,不是因为文学表现艺术,而是因为自己真实记录了拉美现实。
C. 演讲最后,马尔克斯赞美进步与人类生命的增长,尽管某股破坏力量可以轻易毁灭全人类,但创建一个美好未来还为时不晚。
D.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语调概括了拉丁美洲在孤独中的倔强与坚持,体现演讲词的针对性,称呼语“朋友们”的使用产生互动感。
2. 这篇演讲词从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的见闻记录讲起,请简析以此开篇的作用。
3. 本文标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请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阮老宁
刘立勤
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
老宁从学员班毕业时,不仅声音倒仓【注】唱不了戏,体形也变了,膀粗腰圆屁股大,上舞台是没戏了。老团长就让他学中阮。
老团长说了中阮的历史,又背白居易的诗:“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然后捞过一把中阮,当场弹拨了一曲《春江花月夜》。那柔和圆润富有诗意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立马揪住了老宁的心。老宁答应了。
那一刻,同学老牛杠了一句:
“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不管,乐乐呵呵地弹起中阮。他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其实心细如发。老团长教他学中阮时,他不仅学习技法,还研究乐器的历史与特性。尤其是在弹奏曲目时,他喜欢畅想音乐创造的意境,从而使自己的演奏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
记得那一年中秋,老宁约了几个好友去仙娥湖赏月。我们看着月亮,吃着月饼,品着美酒,老宁演奏了一曲《彩云追月》。其时风轻云淡,月光如水,湖面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小舟,乐声超尘拔俗,仿佛把我们的魂儿都收走了。
中阮再好,在乐队里也只是可有可无的伴奏乐器,不像二胡杨琴锣呀鼓呀不可或缺。老宁常常被老团长喊去敲小锣,或是充当舞台督导。老团长也给他排过中阮独奏《渔舟唱晚》,终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老宁心里有点儿落寞。他就想学作曲,老牛又来了一句:
“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牛唱不了戏玩不了乐器,在办公室跑业务,到处签合同,红得像燃烧的煤球。他想让老宁和他一起跑业务,老宁懒得搭理他,一门心思学作曲。
老宁懂音乐。更懂花鼓戏。他作曲的花鼓戏《雨神》在省里会演一下子就唱响了,竟然获得一等奖。老宁高兴呀,天天抱着中阮,把《雨神》的曲子弹得风生水起。他给自己打气:“老宁,继续努力,再整出几部更好的作品。”然而剧团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别说排戏演戏,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后来,老宁的同学帮忙,把他调到了博物馆。博物馆闲,老宁闲得腰痛,就找领导说他想去做田野调查,收集文物。我们那里是个穷地方,哪有什么文物?倒是流传着不少花鼓民歌。花鼓民歌真是好听呀,流莺啼鸣一般婉转。人总得干一点儿啥吧,老宁计划收集民歌。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牛。老牛当罢了团长又当上文化局副局长了,他希望得到老牛的支持。老牛却来了一句:
“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犟,你不支持,他也要干。
真开始收集了,有人就知道了民歌的价值。歌手唱民歌是高兴,张开嘴巴说唱就唱。可当老宁拿着笔记本和录音机上门收集民歌时,好多歌手却只是默默地笑,就是不开口唱。老宁再次上门时,就买份礼物,或是给份工钱,他们就咿呀咿呀唱起来了。歌儿真的好听,老宁高兴了,可他的工资就不够花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老宁不管不顾。唱花鼓唱民歌的多是一些老人,再不收集就失传了。老宁又把歌手请到县里,他掏钱报销路费食宿,还要给工钱。幸亏老婆开了一家小饭馆,来者有地方吃肉有地方喝酒。钱不够用,他就偶尔拉开饭馆的抽屉抽几张油乎乎的票子。偶尔得到一首好歌,他便手舞足蹈,然后抱着中阮坐在大院门口弹奏起优美的曲调。
过了十几年吧,老宁收集的民歌资料装了大半间屋子。看到那些资料,他想,如果不整理整理印出来,真应了老牛的话,没啥用了。要是自己整理出版,可能得卖房子,或者盘出老婆的小饭馆。那时,老牛已经是文化局局长了。他又找到老牛,老牛还是那句话:
“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觉得有大用处呀。他四处“化缘”寻求支持,这才发现那东西真的没用——道士化缘能给人消灾祈福,和尚化缘能给人许个来生,民歌能给人带来什么?我们那里也是真穷,偶尔遇上一两个懂行的答应支持,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老宁和自己赌上了,弄不来钱就自己贷款,自己整理,掏钱请人打印,一头浓密的黑发渐渐成了荒漠沙滩。得知昔日的同学在省里当上了领导,老宁就背着那些资料找到了老同学。老同学对老宁的工作大加赞赏,便从省里寻求支持,给县领导写信提议拨款,在报纸上发文章鼓动呼吁。老宁高兴得又弹奏起了中阮。
书终于出来了,皇皇十大卷。老宁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真是高兴呀,费心吃力地抱了一套书给老牛送去。此时老牛已经是分管文化的副县长了,老宁想让他感受一下花鼓民歌的魅力。可牛副县长坐在椅子,上动都没动,只是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
“呵呵,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听了,笑了一声,抱起那套书转身就走了。
[注]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的工作。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老宁开始收集花鼓民歌之后,歌手们才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可见,老宁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B.老宁四处“化缘”时发现民歌真的没用,“民歌能给人带来什么”不仅写出普通人的想法,也透露出老宁对自己的怀疑。
C.小说写中阮、花鼓戏等魅力独特,传承久远,但是在新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受到了冲击,暗含着作者对人们的警示。
D.老宁最后抱起书转身就走,表明他终于明白他和老牛追求不同,离开前的“笑”则隐含着他对老牛坚守目标的佩服。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唱花鼓民歌的歌手向收集民歌的老宁“索要”报酬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起到突出主要人物老宁的作用。
B.老牛有比较强烈的功利心,不重视“无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却一直做文化领域的相关领导,具有讽刺意味。
C.作者在讲述老宁达成心愿的故事时,不断设置困难,这种尽量拉开故事到达终点距离的技巧,正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手段。
D.小说中多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真实自然,自始至终叙述“我们”的所见所闻。
8.“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9.作者为什么以“中阮老宁”为小说标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解析】B.“形象表明瑞典文学院给自己颁奖……而是因为自己真实记录了拉美现实”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而我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哥伦比亚人,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可知,作者这样比喻,是想要说明“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重点不在于自己。
2. ①借用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奇异景象的见闻记录,能吸引读者眼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②批评像安东尼奥·皮加费塔这样的西方作家不关注真正的南美是什么样的,而只是把它作为猎奇的工具,同时也借此引出真正的南美的模样。
3. ①西方文学只把拉美作为猎奇的素材,而不能关注到拉美地区的实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②拉丁美洲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只能探索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不能完全追随欧美。
4.C
5.D
6.表现老牛的功利思想,与老宁对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追求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表现出老宁在追求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反复出现,又突出他的坚持;四次出现,贯穿小说始终,同时呼应开头“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7.“老宁”点明小说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中阮”是老宁快乐的源泉和心灵归宿;“中阮”代表着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具有象征意义;用“中阮”称呼老宁,暗示老宁坚持不懈的追求,既可表现人物特点,又能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