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
2.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作用。
①形式上,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感情上,抒发……感情。
经典例题:
例1.(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叶醇味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纸灯迷,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迷”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因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年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运气。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连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词。②“山间明月,江上渔灯”词性相同,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语都是名词。③“山间明月,江上渔灯”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符合“仄起平收”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提示“对偶具有对称性”,要从对称性的角度对文中句子进行分析,对偶的对称性体现在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同一位置上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平仄相对。“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两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山间”对“江上”,均为名词,均为地点;“明月”对“渔灯”,均为名词;在平仄上,遵循了仄起平收,“月”为仄声,“灯”为平声。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例3.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花红。” 请简要分析这副对联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该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志远”“花红”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一致,且仄起平收,音韵协调,构成一幅对联。②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内容上,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远,并为之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2.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古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3.排比的构成分析。一般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结构;二是用来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即多哪些角度来说描述或抒情的对象);三是语气一致。
4.作用。(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提醒: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经典例题:
例1.(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部史诗级战争大片,事件的铺陈与宏观的视角缺一不可。电影《长津湖》虽聚焦于“长津湖战役”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病句修改后: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度而多元的。当新兵伍万里在疾驰的车厢里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红围巾时,当连长伍千里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时,当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人性的力量跳跃出来,柔化了战争的冷酷。这让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有了人类的高度,也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理由去憧憬一个铸剑为犁、再无战争的新世界…………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以整齐的长句结构,加强了气势,烘托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影片所传递的人性的力量。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意义的思考、用不屈赢得敌人的尊重,这都体现了影片的多元思考。
【思路】排比+排比解读(三个分句内容)+表达效果(增加气势+广文义)
例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②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③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旗。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为了……为了……为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劳苦同胞的翻身”“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意义一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从句式上看,采用排比的句式,形式整齐划一,且富有节奏感,三个“为了”构成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意强烈,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例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5分)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分别列举了构树的形体、气味和身姿,借此强化了它少有人知道、冷清寂寥、平凡不起眼的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构树的特殊的感情。
例4.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故步自封,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与时俱进,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参考答案: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5分。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对即可)
例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参考答案:(1)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2)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