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父亲、树林和鸟(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父亲、树林和鸟(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21: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 父亲、树林和鸟(第2课时)
1.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复习旧知
1.复习主要内容。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主要内容:父亲带着“我”从树林边走过,告诉“我”许多有关鸟的事情。
2.听写词语。
教师读词语,学生默写并改错。
出示:
雾蒙蒙 鼻子 总是 抖动 露水 呼吸 时刻 猎人 翅膀 沉重
(对照正确词语进行改错。)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师: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课后第二题。)
1.判断:“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1)学习辨析的方法。
点拨:结合第1自然段。
总结方法:边读课文边找相关语句,依据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判断。
(2)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点拨:用上“我______(同意或者不同意)这样的结论,因为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清判断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整合信息。小组派代表说说小组结论,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判断: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结论:正确。
【重点理解】
(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点拨:父亲能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察觉到鸟的动静,这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
(2)“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点拨: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这是父亲认真分辨的结果,他是一个真正知鸟、爱鸟的人。
(3)“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点拨:从父亲的讲解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十分知鸟、懂鸟。
(4)“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点拨:鸟何时开始唱歌,父亲猜得很准,可以感受到父亲十分知鸟、懂鸟。
(5)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点拨: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容易受伤,而且能说出原因,说明父亲十分知鸟、懂鸟。3.判断:父亲很善于观察。
结论:正确。
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3~9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抓住“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关键词句,再对比一下“我”的表现(“我”看不到树叶在动,闻不到鸟味),感知父亲观察非常仔细。
4.判断:父亲热爱自然。
结论:正确。
点拨:引导学生先关注第18、19自然段,了解父亲为树林和鸟的快乐而快乐,再联系全文看,父亲十分了解鸟的习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5.判断:父亲曾经是猎人。
点拨:关于父亲曾经是否是猎人,凭借课文中的信息,并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生只要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或理由即可。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判断结论的正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探究二: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
教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小组讨论。)
学生:父亲非常了解鸟的生活。如果父亲是猎人,那鸟就遭殃了。父亲很喜欢鸟,也很懂鸟,更重要的是父亲爱护鸟。而“我”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而是爱鸟、护鸟的人,更表现出“我”对鸟的喜爱。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课后作业
将你觉得描写生动的词句,抄写在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