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08: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品。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惊骇( ) 瞥( )见 箱箧( ) 赃( )物
制裁( ) 给( )予 恍( )若 琉( )璃( ) 珐( )琅( ) 晨曦( ) 劫( )掠
hài
piē
qiè
zāng
cái

huǎng
liú


láng

jié
丰功伟绩:
富丽堂皇:
赃物:
箧:
制裁:
惊骇:
荡然无存: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小箱子。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慌害怕。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1):写信的起因。巴特勒上尉想用雨果的声望为自己
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第二部分(2-3):站在人类的立场,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
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7):揭露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第四部分(8-10):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法兰西把从圆明园劫掠的
东西还给中国。
内容探究
1.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2.作者是怎么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其次,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出来。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
的观点。
写法品析
作者是如何表达谴责观点的呢?
作者是通过反语来表达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文句品析
1.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种见解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着的尊重。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怎么理解这句话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手法品析
铺陈手法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鲜明对比
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
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洗劫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使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一清二楚。
文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妙用反语
反语又称“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课文品析
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
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勒特上尉的交锋
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
深沉的爱
雨果是一个具有清醒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我”的全部赞誉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
博大胸怀 高尚品质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
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
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
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