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2023.07
(90分钟,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舞题,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5分。共100分。
2、每位考生将第I卷中各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45分)
2023年3月5日清晨,两位地理老狮湘的游学河山(119.5~E,35.5°N),两位老师在景区入口会合,两人一路相伴沿山路,前往摩崖巨书,并各自用手机导航仪绘制并导出了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列甲图为李老师手机导出、乙图为张老师手机乎出,据此完成1-2小题。
1.游学路径范围内的最大高差约为
A.550米 B.490米 C.450米 D.420米
2.游学过程中
A.观察到P处的坡度比C处的坡度小
B.在停车场既能看到B地也能看到寨门
C.李老师将图幅缩小3倍,新图比例尺为1:150000
D.张老师沿途观察到的地理景观比李老师更为清晰
龟山岛位于中因台湾省东部海域,是台湾三大渔场之一。岛屿东部山峰顶部时常会喷出烟雾,西部由砾石所组成的条带则酷似“龟尾”,“龟尾”很难稳定在一个固定方向上,似在左右摆动。据此完成3~4小题。
3.与岛屿东部山峰顶部时常喷出烟雾有关的是
A.板块张裂 B.地震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
4.影响“龟尾”左右摆动的是
①季风环流 ②潮流运动 ③台风作用 ④洋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西南部,昆仑山东段,公园内现代冰川、冻土和古冰川地貌分布广泛,其中比较典型的古冰川地貌是冰碛垄(是冰川擞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和冰水沉积(指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营力,由砾石和砂粒组成的沉积物)。下图示意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垭口东侧南坡冰水堆积剖面。据此完成5~6小题。
5.图中典型古冰川地貌的分布特点主要反映了
A.沉积分选性差 B.地壳活动频繁
C.气候冷暖交替 D.地形起伏大
6.图示地区经历的冰期次数至少有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与陆地较热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称为海风锋。上海市多受海风锋影响,发源于长江口的称为北支海风锋,发源于杭州湾的称为南支海风锋,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支海风锋。下图分别示意上海市某次海风锋活动轨迹和南支海风锋形成时上海市风向。据此完成7-9小题。
7.一天之中最易形成海风锋的时刻为
A.7时左右 B.12时左右 C.14时左右 D.21时左右
8.与南支海风锋相比,北支海风锋的推进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A.慢 城区的位置 B.快 海域的面积
C.慢 岛屿的分布 D.快 冬季风势力
9.此次南支海风锋形成时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是
A.狂风暴雨 B.气温骤降 C.阴天下雨 D.炎热干燥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
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钱形沙丘。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地双向风的主要风向为
A.偏西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北风
11.关于该区域的植被线型沙丘的特点正确的是
A.沙漠内线形沙丘走向均相同 B.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长
C.沙丘脊线偏向于强风一侧 D.沙丘脊线两侧始终对称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①②为断层线。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区域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表现为
A.岩浆活动晚于断层形成 B.岩浆侵入早于水平挤压
C.K地层的沉积早于J地层 D.水平挤压晚于P地层沉积
13.③处的接触关系表明新老地层形成期间,该地
A.发生剧烈构造运动,沉积从未间断 B.发生过褶皱运动、地面侵蚀和沉积
C.未发生构造运动,但发生过侵蚀作用 D.发生过褶皱运动和一直连续的沉积
费尔干纳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研究表明,灌溉能改变该地灌区的小气候。下图示意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地形和费尔干纳盆地各月降水量。据此完成14-15题。
14.费尔干纳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是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大西洋
15.费尔干纳盆地灌区实施灌溉的气候效应最显著的时间为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雨林植被分布的最北端,也是我国著名的热带静风多雾地区。夜晚的河谷低地直至半山腰处常会弥漫着浓雾,并持续到次日上午。天然橡胶喜高温、多雨、静风。自1953年科研人员在当地试种橡胶取得成功开始,西双版纳迅步发展为我国橡胶生产重点地区。下表为西双版纳雨林区平雨两季雾日变化特征统计表(注:表内数据为平均值)。
季节 每月平均雾日数(天) 每日平均生成时间 每日平均消散时间
旱季 10月-次年5月 26 23:00 11:00
雨季 6月-9月 17 1:21 8:55
(1)说出西双版纳橡胶分布区突出的气候条件。(3分)
(2)与雨季相比,指出西双版纳旱季雾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简析原因。(8分)
(3)半山腰的浓雾可以促使橡胶的种植高度上升,请为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大气河”是指对流层中跨越中纬度地区的长条状水汽带。研究发现,北半球由热带地区向极地地区输送的“大气河”多呈西南一东北向,对降水量影响显著。受地形影响,我国夏季时“大气河”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018年5月15-16日在华北地区出现一次暴雨级别的降水过程,太行山东部、山东丘陵等地达到大暴雨级别。该次降水过程中有大气河自南海经我国华北地区。左图左示意我国夏季多年平均大气河频次,右图示意北京时间5月15日22时海平面气压。
(1)描述我国夏季“大气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
(2)分析太行山东部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雅鲁藏布江下游主要支流。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地形变化剧烈。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隆藏布流域气温和降水发生明显变化,客观上促进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流域泥石流频发,极端泥石流事件输迸巨量泥沙进入河道,使河床由原来的单-下切河道演变成纵向呈台阶状、平面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形态。图a示意帕隆藏布流域1961-2020年气温和降雨变化。图b示意帕隆藏布某段干流纵剖面。图c为泥石流堆积扇景观图。
(1)分析气候的变化对该流域内泥石流发生的影响。(6分)
(2)说明帕隆意布河道由单一下切河道滨变成“藕节状”形态的过程。(6分)
(3)画出图c中泥石流堆积扇沿MN线和PQ线的垂直剖面示意图(要求:画出大致地势起伏情况,并注明M、N、P、Q点)。(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三明治”焚风是指当低空(600-2100m)出现焚风时,由于近地表稳定的冷气团不会被焚风驱退,从而出现大气层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的现象。乌鲁木齐属峡口城市(坐落在通往丘陵地区的关口城市)。冬季,来自东南方向的气流常常导致乌鲁木齐出现的“三明治”焚风现象。下图示意乌鲁木齐周围地区地形图。
(1)从地形和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乌鲁木齐冬季“三明治”焚风须发的条件。(8分)
(2)说明乌鲁木齐“三明治”焚风频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4分)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2023.07
B B D A C C C A C A B D B D C
16.(1)气温高,热量充足;几乎不受冬季风影响,不易受冻害;降水丰富。
(2)特征:旱季雾的分布日数较多;每日生成早,消散晚,持续时间较长。
原因:旱季以晴天为主,夜间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水汽易凝结成雾;夜间近地面温度低,有利于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雾的持续时间较长。
(3)山腰多雾可以增加林区水分,减少植物蒸腾;雾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明显,减少了植被的低温冻害;雾的凝结过程要释放潜热,有升温作用,增加了山坡的温度。
17.(1)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在秦岭—大别山附近频次最高,由此向四周减少。
原因:我国第二、三阶梯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分布在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地阻挡,大气河主要沿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在东部低平地区;大气河北上过程中,被东西走向山脉阻挡,增加大气河发展频次。
(2)大气河从热带洋面输送充足水汽;冷锋过境,抬升暖湿空气,对流活跃;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增强降水强度。
18.(1)气候变暖,流域内冰川融水量增多;较低海拔冰川快速消融退缩,大量冰碛物外露,松散碎屑物增多;气候变湿,流域内降水增多,水流搬运能力增强,泥石流发生频次增加,强度增大。
(2)帕隆藏布河道一开始以河道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单一下切河道;经历泥石流爆发,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使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湖面展宽,形成“藕节状”形态河道。
(3)
19.(1)乌鲁木齐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乌鲁木齐地势较低,且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南下冷空气易在近地表积聚。冬季,乌鲁木齐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低空气温升高;且地处峡口,狭管效应明显,加剧东南风。
(2)逆温层增厚,大气对流弱;近地面易产生霜冻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