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09:39: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观 沧 海
——曹操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说到曹操,你会想到什么?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代表诗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均有成就,被尊成为“三曹”,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是文学史上一粒摧残的明珠。
曹操的诗质朴沉雄、慷慨悲壮,尤擅写乐府诗,《观沧海》即是其中一例。
曹操
作者简介
古代抒情文学体裁发展简历:
《诗经》、《楚辞》—古体诗—格律诗—词—曲
文体知识
“乐府”属于古体诗,它本是汉朝的音乐机构,后人也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先秦
两汉、魏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一般会合乐演唱,本身没有标题,“观沧海”是后人所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观沧海
[东汉]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盛。
jié
ɡuān
dàn
sǒnɡ
zhì
四言古诗,不讲求押韵。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xiāo

xínɡ
zāi
诗词诵读
解析: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接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后文皆是“观”到的内容与“观”时的感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译文:(我)向东登上碣石山,看到了苍茫的大海。
诗句详解
解析: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
这两句仍是“观”到的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诗句详解
解析:草木茂盛是静景,秋风洪波是动景,动静结合,给人眼前呈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和宏伟壮观的画面。
这四句都是“观”到的实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指风吹树木的声音;也形容景色凄凉。
译文:树木和各种杂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
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诗句详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诗句详解
解析:借助奇特的想象勾勒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这四句诗描绘的是曹操“观”沧海时想象的虚景。
小贴士: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运
达到极点
译文:我实在幸运到极点,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诗句详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幸运到极点,唱这首歌来表达意愿。
整体感知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9-一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
2.纵观全诗,哪个字统领全诗?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
秋季,“秋风萧瑟”
诗中描写哪些语句是实景?哪些语句是虚景?
4.写景分析
水何澹澹——动景
山岛竦峙——静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实景
想象之景 虚景
虚实结合
总结:整首诗虚实结合,写实景中又有动有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虚写
总写
分写
实写
(想象)
借景抒情
5.写作手法
6.通过诗人雄奇的想象,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前一部分写大海及周围的所见,视野十分广阔,所写所见都是实景,能够体现出诗人内心中的博大胸怀;同时在诗歌的后面,用“日月之行”四句来写大海,全运用的是虚写的手法,在前面的实写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宇宙万物的气概,更能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对胜利的希望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统一天下的抱负
小结:
这首乐府诗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概括主题
板书设计
观沧海
实景
水:澹澹
山岛:耸峙(壮丽气势)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虚景
借景抒情
博大胸襟
1.链接中考,阅读理解题。
(1)全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围绕一个“观”字展开来写,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动景,后一句是静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描绘了大海威严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链接中考,阅读理解题。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四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树木、百草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给人以生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静转动,气势雄伟,逼真地展现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在写法上有何突出之处?表现了什么?
这四句想象,从两个“若“字中,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沧海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此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随堂练习
C 【解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仿佛每天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中冉冉升起,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深蓝的夜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考点
描绘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