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3.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5.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6.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7.1918年,李大钊回到家乡,亲戚问他:“你在北京干啥?”李大钊浅浅一笑说:“点种。”亲戚听了有些莫名其妙,“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点什么种?”他回答:“革命的火种。”次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李大钊是中国( )
A.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B.中体西用主张的践行者
C.报刊与杂志发展的推动者 D.实业救国思想的宣传者
8.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9.“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A.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10.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这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 )
A.新时代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B.新时代社会生活与环保蓝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11.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12.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物质宇宙的奥秘:行星围绕太阳转,卫星围绕行星转,彗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这主要反映了人类对( )
A.社会转型的回应 B.现世生活的批判
C.客观世界的认识 D.自由平等的渴望
13.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 )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14.下图是20世纪80~90年代联合国参与非洲地区部分事务示意图。由此可知,联合国在非洲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
A.促进合作与进步 B.发展教育与科技
C.维护和平与安全 D.保障卫生与健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2分)
15.【古今建筑的变迁】
材料一
——根据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在艺术效果上和欧洲建筑有着一些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
材料三 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从设计到施工,还是从总体布局到艺术装修都有特色,像古代建筑上的构造、装饰、装修、处理手法都有一些精彩之处古为今用,就是对这些建筑特点的运用。我们要学习古建筑,学习建筑历史,运用古建筑手法和艺术风格来做文章。
——摘编自张驭寰《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处建筑,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保护与利用古建筑的策略。
16.【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一 几十个女工,挤在一个屋子里做衣服。她们实行分工,有的缝袖子,有的钉扣子。每道工序一做做一辈子,比如缝袖子的一缝就缝几十年,闭着眼睛也缝得很好。结果,她们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变成了做这件事的大专家和能工巧匠。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虽然20世纪制衣业才实现机械化,但是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厂化、劳动分工,它也完成了工业化政造。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使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成为现实,我们不必千里迢迢奔赴现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教学、视频会议,让政治、社会、商业产生连锁变化;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时间革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实现最快交易、快速送达,让生活、工作、消费产生巨大变化;而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有望掀起“思维革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创意创作、咨询解答……改变了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将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重塑整个世界。
——摘编自王喜文《工业4.0》等
材料三
——根据吴军《智能时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判断女工们工作的场所是否为工厂,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应用场景,简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概况。
17.【抗战家书的记忆】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抗日英雄的家书内客或恳切、或温情,或牵挂……以下为他们家书的节选:
赵一曼: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左权: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程雄: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胡孟晋:惠,最亲爱的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的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栖姓,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抗战家书》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家书中的抗战精神”,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并没有体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没有涉及到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最早培育了水稻,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了河姆渡文化最早培育了水稻,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注重了对学生识记能力与题干理解能力的检测,答题关键要牢固识记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此基础信息分析解读题干材料。
2.【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体现的是魏碑体的特点,排除A;
B项: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可知,王羲之行书“平和自然流畅、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点,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知识,草书特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勾连不断,故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柳公权楷书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测试与图片解读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字四大字体的特点探究,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清楚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大书体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不难得出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体现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大运河信息无关联,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动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整个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所以“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切合题意,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理解运用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题干材料运用分析,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动河,解答此题关键要有充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掌握古代民族融合、隋朝大运动、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与图片信息“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体现了宋朝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保障;根据题干材料与图片信息“…宋朝有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可知宋朝城市管理设施建立,反映了宋朝政府重视社会管理,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并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的信息,排除B;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无关联,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解读类试题。主要考点是宋朝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知识,侧重检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主旨,提出取正确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369~1398年(洪武时期)”“1403~1424年(永乐时期)”“来华使节次数”“物产技术交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年间,张骞通西域,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朝永乐皇帝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到达亚洲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发生于16世纪,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远航是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不合材料信息,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考点是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航海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流,推动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6.【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体现了林则徐雷厉风行、办事干练,能力强,效率高;根据材料信息“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体现了林则徐善于合作,由此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也不能反映林则徐英勇善战,知难而进,清正廉洁,成效卓著等信息,故排除ABD三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以此分析理解,从而得出正确选择。
7.【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信息“革命的火种”“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第一个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不合材料信息,排除B;
C项:材料主旨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体现报刊与杂志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C;
D项:材料主旨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明确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红军的革命献身精神、为拯救国国与民族危亡,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
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走群众路线是中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的信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知识考点信息是红军长征,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据题干“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可知,这说明一五计划兼顾区域均衡。B项正确;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不能体现,排除A项;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不能体现,排除C项;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10.【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2021年”‘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邮票展示了进入21世纪,我国在航天领域,铁路领域、海底探测、体育事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新的历史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取得了突出成就,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社会生活与环保、市场经济体制等信息,故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知识考点是新的历史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运用。
11.【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播开来,与被征服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由此说明亚历山大重视文化与精神力量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民主和法制的影响,排除B;
C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体现商业和贸易的作用,排除C;
D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礼仪和服饰的规范,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积极意义,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题意,运用所掌握的亚历山大征服的历史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2.【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物质宇宙的奥秘……”,体现了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据此分析:
A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不能体现对社会转型的回应,故A错误;
B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没有体现对现世生活的批判,故B错误;
C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故C项正确;
D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体现不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故D错误;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运用题。知识考点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与题干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牛顿对科学事业的探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3.【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苏俄新经济政策”。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通过三年的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37年,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实行,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与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影响,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4.【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协调签订停止内战的和平协议”“……督促西撒哈拉、摩洛哥双方停火”“……制止种族屠杀”可知,联合国提负起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作用,由此,C项正确;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促进合作与进步,排除A;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发展教育与科技,排除B;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保障卫生与健康,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解读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知识考点是联合国的重要作用,解答此题要掌握联合国的相关史料,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有权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由此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可得出正确答案。
15.【答案】(1)示例]建筑:故宫。信息:明朝建成;中轴线纵贯南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特点:木制结构为主;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组成庭院建筑组群
(3)策略:学习古建筑,了解古建筑历史;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政策引领,制定保护古建筑法律法规;资金保障,加强古建筑维护;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北京故宫明朝建成;中轴线纵贯南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可知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制结构为主。
根据材料二中“…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得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
材料二中“… 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组成庭院建筑组群。
(3)根据材料三“我们要学习古建筑,学习建筑历史,运用古建筑手法和艺术风格来做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学习古建筑,了解古建筑历史;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政策引领,制定保护古建筑法律法规;资金保障,加强古建筑维护;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故宫的相关内容,识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识记保护与利用古建筑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是。理由:出现分工,生产力提高。
(2)空间革命,实时与世界链接;时间革命,创造新生活模式;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
(3)[示例]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部分替代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用药建议等,更加便捷高效。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她们实行分工”“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并结合所学可知,女工们工作的场所是工厂;理由:由材料“她们实行分工”“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虽然20世纪制衣业才实现机械化,但是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厂化、劳动分工,它也完成了工业化政造。”可知,出现分工,生产力提高。可以判断女工工作的场所是工厂。
(2)由材料“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使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成为现实”可知,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实时与世界链接;由材料“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时间革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实现最快交易、快速送达,让生活、工作、消费产生巨大变化”可知,互联网开辟了时间革命,创造新生活模式;由材料“而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有望掀起‘思维革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创意创作、咨询解答……改变了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将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重塑整个世界。”可知,互联网掀起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替代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用药建议等,更加便捷高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认识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烽火家书抵万金
抗战家书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记忆,写的是温情,刻的是大义!
1931年9月18日,日寇来袭,烽火连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一声轻唤,是赵一曼烈士对儿子的柔情;“三个人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一丝期盼,是左权烈士对亲人的思念。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恋家庭的温馨?但没有国,哪有家!家书中“伟大而生,光荣而死”“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铮铮誓言,是英雄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千千万万勇敢的中国人同仇敌忾,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家书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是那位“匹夫”!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试题要求,围绕“家书中的抗战精神”, 首先是提取观点。
根据材料材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全民族抗战形势下,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奋起,甘愿牺牲小家为大家,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材料二信息“抗日英雄的家书内客或恳切、或温情,或牵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栖姓,以报国家养育!”综合上述抗战家书可知,“抗战家书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记忆,写的是家人温情,刻的是民族大义!”
其次是对观点展开论述,力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931年9月18日,日寇来袭,烽火连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一声轻唤,是赵一曼烈士对儿子的柔情;“三个人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一丝期盼,是左权烈士对亲人的思念。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恋家庭的温馨?但没有国,哪有家!家书中“伟大而生,光荣而死”“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铮铮誓言,是英雄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千千万万勇敢的中国人同仇敌忾,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家书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是那位“匹夫”!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点评】本题是历史小论文,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战家书,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本题要注意审清理解题意,做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并没有体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的水稻文化,没有涉及到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最早培育了水稻,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了河姆渡文化最早培育了水稻,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注重了对学生识记能力与题干理解能力的检测,答题关键要牢固识记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此基础信息分析解读题干材料。
2.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体现的是魏碑体的特点,排除A;
B项: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可知,王羲之行书“平和自然流畅、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点,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知识,草书特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勾连不断,故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柳公权楷书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测试与图片解读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字四大字体的特点探究,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清楚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大书体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不难得出答案。
3.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体现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大运河信息无关联,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动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整个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所以“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切合题意,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理解运用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题干材料运用分析,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动河,解答此题关键要有充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掌握古代民族融合、隋朝大运动、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与图片信息“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体现了宋朝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保障;根据题干材料与图片信息“…宋朝有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可知宋朝城市管理设施建立,反映了宋朝政府重视社会管理,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并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的信息,排除B;
材料信息主旨是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无关联,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解读类试题。主要考点是宋朝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知识,侧重检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主旨,提出取正确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1369~1398年(洪武时期)”“1403~1424年(永乐时期)”“来华使节次数”“物产技术交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年间,张骞通西域,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朝永乐皇帝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到达亚洲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发生于16世纪,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远航是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不合材料信息,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考点是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航海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流,推动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6.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体现了林则徐雷厉风行、办事干练,能力强,效率高;根据材料信息“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体现了林则徐善于合作,由此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也不能反映林则徐英勇善战,知难而进,清正廉洁,成效卓著等信息,故排除ABD三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以此分析理解,从而得出正确选择。
7.1918年,李大钊回到家乡,亲戚问他:“你在北京干啥?”李大钊浅浅一笑说:“点种。”亲戚听了有些莫名其妙,“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点什么种?”他回答:“革命的火种。”次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李大钊是中国( )
A.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B.中体西用主张的践行者
C.报刊与杂志发展的推动者 D.实业救国思想的宣传者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信息“革命的火种”“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第一个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不合材料信息,排除B;
C项:材料主旨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体现报刊与杂志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C;
D项:材料主旨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明确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红军的革命献身精神、为拯救国国与民族危亡,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
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走群众路线是中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的信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知识考点信息是红军长征,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A.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据题干“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可知,这说明一五计划兼顾区域均衡。B项正确;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不能体现,排除A项;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不能体现,排除C项;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10.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这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 )
A.新时代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B.新时代社会生活与环保蓝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2021年”‘画面中有神舟五号、青藏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体育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邮票展示了进入21世纪,我国在航天领域,铁路领域、海底探测、体育事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新的历史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取得了突出成就,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社会生活与环保、市场经济体制等信息,故排除A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知识考点是新的历史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运用。
11.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播开来,与被征服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由此说明亚历山大重视文化与精神力量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民主和法制的影响,排除B;
C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体现商业和贸易的作用,排除C;
D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礼仪和服饰的规范,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积极意义,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题意,运用所掌握的亚历山大征服的历史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2.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物质宇宙的奥秘:行星围绕太阳转,卫星围绕行星转,彗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这主要反映了人类对( )
A.社会转型的回应 B.现世生活的批判
C.客观世界的认识 D.自由平等的渴望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物质宇宙的奥秘……”,体现了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据此分析:
A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不能体现对社会转型的回应,故A错误;
B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没有体现对现世生活的批判,故B错误;
C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故C项正确;
D项:材料信息是体现牛顿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体现不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故D错误;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运用题。知识考点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与题干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牛顿对科学事业的探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3.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 )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苏俄新经济政策”。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通过三年的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37年,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实行,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与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影响,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4.下图是20世纪80~90年代联合国参与非洲地区部分事务示意图。由此可知,联合国在非洲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
A.促进合作与进步 B.发展教育与科技
C.维护和平与安全 D.保障卫生与健康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协调签订停止内战的和平协议”“……督促西撒哈拉、摩洛哥双方停火”“……制止种族屠杀”可知,联合国提负起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作用,由此,C项正确;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促进合作与进步,排除A;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发展教育与科技,排除B;
题干材料信息强调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没有体现保障卫生与健康,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解读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知识考点是联合国的重要作用,解答此题要掌握联合国的相关史料,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有权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由此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2分)
15.【古今建筑的变迁】
材料一
——根据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在艺术效果上和欧洲建筑有着一些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
材料三 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从设计到施工,还是从总体布局到艺术装修都有特色,像古代建筑上的构造、装饰、装修、处理手法都有一些精彩之处古为今用,就是对这些建筑特点的运用。我们要学习古建筑,学习建筑历史,运用古建筑手法和艺术风格来做文章。
——摘编自张驭寰《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处建筑,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保护与利用古建筑的策略。
【答案】(1)示例]建筑:故宫。信息:明朝建成;中轴线纵贯南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特点:木制结构为主;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组成庭院建筑组群
(3)策略:学习古建筑,了解古建筑历史;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政策引领,制定保护古建筑法律法规;资金保障,加强古建筑维护;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北京故宫明朝建成;中轴线纵贯南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可知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制结构为主。
根据材料二中“…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得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
材料二中“… 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组成庭院建筑组群。
(3)根据材料三“我们要学习古建筑,学习建筑历史,运用古建筑手法和艺术风格来做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学习古建筑,了解古建筑历史;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政策引领,制定保护古建筑法律法规;资金保障,加强古建筑维护;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故宫的相关内容,识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识记保护与利用古建筑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6.【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一 几十个女工,挤在一个屋子里做衣服。她们实行分工,有的缝袖子,有的钉扣子。每道工序一做做一辈子,比如缝袖子的一缝就缝几十年,闭着眼睛也缝得很好。结果,她们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变成了做这件事的大专家和能工巧匠。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虽然20世纪制衣业才实现机械化,但是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厂化、劳动分工,它也完成了工业化政造。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使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成为现实,我们不必千里迢迢奔赴现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教学、视频会议,让政治、社会、商业产生连锁变化;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时间革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实现最快交易、快速送达,让生活、工作、消费产生巨大变化;而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有望掀起“思维革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创意创作、咨询解答……改变了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将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重塑整个世界。
——摘编自王喜文《工业4.0》等
材料三
——根据吴军《智能时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判断女工们工作的场所是否为工厂,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应用场景,简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概况。
【答案】(1)是。理由:出现分工,生产力提高。
(2)空间革命,实时与世界链接;时间革命,创造新生活模式;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
(3)[示例]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部分替代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用药建议等,更加便捷高效。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她们实行分工”“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并结合所学可知,女工们工作的场所是工厂;理由:由材料“她们实行分工”“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虽然20世纪制衣业才实现机械化,但是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厂化、劳动分工,它也完成了工业化政造。”可知,出现分工,生产力提高。可以判断女工工作的场所是工厂。
(2)由材料“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使实时与全世界链接成为现实”可知,互联网开辟了空间革命,实时与世界链接;由材料“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了‘时间革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实现最快交易、快速送达,让生活、工作、消费产生巨大变化”可知,互联网开辟了时间革命,创造新生活模式;由材料“而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有望掀起‘思维革命’,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创意创作、咨询解答……改变了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将重塑各行业生态,乃至重塑整个世界。”可知,互联网掀起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替代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用药建议等,更加便捷高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认识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抗战家书的记忆】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抗日英雄的家书内客或恳切、或温情,或牵挂……以下为他们家书的节选:
赵一曼: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左权: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程雄: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胡孟晋:惠,最亲爱的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的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栖姓,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抗战家书》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家书中的抗战精神”,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烽火家书抵万金
抗战家书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记忆,写的是温情,刻的是大义!
1931年9月18日,日寇来袭,烽火连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一声轻唤,是赵一曼烈士对儿子的柔情;“三个人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一丝期盼,是左权烈士对亲人的思念。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恋家庭的温馨?但没有国,哪有家!家书中“伟大而生,光荣而死”“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铮铮誓言,是英雄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千千万万勇敢的中国人同仇敌忾,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家书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是那位“匹夫”!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试题要求,围绕“家书中的抗战精神”, 首先是提取观点。
根据材料材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全民族抗战形势下,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奋起,甘愿牺牲小家为大家,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材料二信息“抗日英雄的家书内客或恳切、或温情,或牵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栖姓,以报国家养育!”综合上述抗战家书可知,“抗战家书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记忆,写的是家人温情,刻的是民族大义!”
其次是对观点展开论述,力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931年9月18日,日寇来袭,烽火连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一声轻唤,是赵一曼烈士对儿子的柔情;“三个人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一丝期盼,是左权烈士对亲人的思念。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恋家庭的温馨?但没有国,哪有家!家书中“伟大而生,光荣而死”“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铮铮誓言,是英雄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千千万万勇敢的中国人同仇敌忾,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家书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是那位“匹夫”!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点评】本题是历史小论文,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战家书,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本题要注意审清理解题意,做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