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易错点预习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似乎(sì) 狂奔(bēn) 冲垮(chōng)
B.放肆(sì) 吞没(mò) 搀扶(chān)
C.猛然(rán) 祭奠(diàn) 蹿上来(cuàn)
D.狞笑(níng)惊慌(jīng) 跌跌撞撞(di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颧骨 宿营 衰弱 合不陇眼
B.咀嚼 喉管 谜漫 热气腾腾
C.蚯蚓 严竣 脆弱 重重叠叠
D.勉强 芦秆 鼓励 昏迷不醒
3.下列词语中的“当”与“势不可当”中的“当”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旗鼓相当 B.门当户对 C.锐不可当 D.敢作敢当
4.下列对“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草地上能吃上鱼很不容易,“我”舍不得喝下少之又少的鱼汤。
B.“我”看到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内心极为沉重。
C.鱼汤味道不好,“我”不想喝。
D.已经很多天没有吃东西了,“我”非常虚弱,端不动碗。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上映时,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人们都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B.自成功举办“丹桂旅游文化节”之后,“丹桂之乡”的名声响彻云霄。
C.国庆之夜,繁华的步行街上人声鼎沸。
D.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又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6.以下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桥》一文中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B.《穷人》是德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劳动人民处于沙皇黑暗的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
C.《金色的鱼钩》一文叙述了炊事员老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D.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7.正确填写下面的字词。
山洪páo xiào( )着狂奔而来,在这紧急关头,党支部书记临危不乱,没有一句fèi huà( ),用shā yǎ( )的sǎng zi( )指挥村民们有序过桥,还从队伍中jiū( )出自己的儿子。木桥在洪水中发抖、shēn yín( )、倒塌。最后,群众顺利地过了桥,党支部书记和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
8.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势不( ) 你( )我( ) ( )撞撞
心( )肉( ) 汹涌( ) ( )不安
自作( ) 指( )画( ) 不( )思( )
(1)一名醉酒男子在马路上( )地走着。
(2)钱塘江的浪潮( ),势不可当。
(3)盛顺学习不用功,结果考试不及格,真是( )。
(4)张叔叔看到有人滑进池塘溺水,( )地跳下池塘救人。
9.填空。
(1)《穷人》是( )国著名作家( )写的短篇小说,他的代表作有:《复活》《战争与和平》《_____________》等。
(2)“( )”这个词语形容心神不安定,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1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例:鼓励是一盆火,燃起失败者的希望。(仿写句子)
鼓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很聪明。你要刻苦学习。(用关联词连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不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 )
12.《桥》和《穷人》这两篇课文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富含深意。( )
13.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
14.小说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心情,但不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金色的鱼钩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 “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②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5.“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
17.缩写: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对老班长这句话的理解是( )
A.老班长认为“我”表现得不够坚强,所以批评我。
B.“我”明白了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后,心里过意不去,老班长劝“我”不要放在心上。
C.是老班长对“我”的批评,也是提醒“我”不要影响两个小同志的情绪。
19.“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我的心沉重极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找出文段中描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老班长皱纹舒展并露出笑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永不贬值的财富》,回答问题。
永不贬值的财富
张正直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16 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旮旯里可是一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了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十元,他家八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子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那天上午,我正在家收拾行李,准备起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的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地大病一场,两眼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在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拿到镇上去换点儿针头线脑。用以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的婆婆让进屋,然后喊我倒茶。婆婆对着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夸奖了我一通,又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我这个瞎老太婆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一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拿着买本书吧。”
怎么,两元线?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路婆婆那满脸刀痕似的皱纹,干瘪的眼睛,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贩,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家呀!“怎么,你嫌少?”暗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终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它在我的眼里,已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貶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也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1.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瞎婆婆的( )
A.心理、语言
B.动作、语言
C.动作、神态
D.心理、神态
22.文中画“﹏﹏﹏”的句子,“两元钱”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讽刺或否定
C.表示特定的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或售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23.“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早已夺眶而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瞎婆婆的钱来之不易,让“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B.“我”害怕拿瞎婆婆的钱,所以手领抖着。
C.“我”深知膳婆婆送这“两元钱”的深厚情意。
D.“我”被瞎婆婆的行为感动了。
24.下面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我”被淳朴的乡情深深地感动了。
B.瞎婆婆经的一元钱是一笔永不贬值的财富。
C.文章在围绕“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瞎婆婆送钱,详写了父老乡亲送钱。
D.“我”觉得瞎婆婆的“两元钱”像山一样沉重,是因为这钱来之不易,承载着婆婆对我的爱。
25.作者写婆婆双目失明的不幸遭遇和捡地瓜皮度日的生活艰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题目是“永不贬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到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7.小练笔。
回忆一下:你曾遇到过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什么不能摆脱的困扰……当时你怎样想的,然后写一段话。注意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C.蹿上来(cuàn)——(cuān),向上、向前猛跳。
2.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合不陇眼——合不拢眼:指的就是闭不上眼休息的意思。
B. 谜漫——弥漫: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
C. 严竣——严峻:严厉;不宽松。
D.正确。
3.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多义词的掌握。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当”是阻挡的意思。
A.不相同。旗鼓相当:后用来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当”是差不多,不相上下的意思。
B.不相同。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当”的意思:相当。
C.相同。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的意思:阻挡。
D.不相同。敢做敢当:敢于放手做事,也敢于承担责任。“当”的意思:承担。
4.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千斤重”不是指真正的重量,而是指此时“我”沉重的心情。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塘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凤毛麟角:意思是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这部电影上映时,观众都被剧情深深吸引住了中途退场的观众很少。这里形容观众不符合语境。
B.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举办“丹桂旅游文化节”之后,“丹桂之乡”的名声打出去了。这里形容名声不符合语境。
C.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国庆之夜,繁华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很热闹。符合语境。
D.天伦之乐: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之间的家庭乐趣,天伦原指兄弟之伦理次序亲属关系,后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这里形容同学之间的情谊不符合语境。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A.《桥》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洪水灾害,为了拯救村民,用自己与儿子的身躯来保卫村民的生命安全,最终,自己与儿子英勇牺牲。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故该项说法正确。
B.《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的故事。故该项国别说法错误。
C.《金色的鱼钩》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故该项说法正确。
D.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故该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 咆哮 废话 沙哑 嗓子 揪 呻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咆、哮、废、哑、嗓、揪、呻”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可当 拥 挤 跌跌 惊 跳 澎湃 忐忑 自受 手 脚 假 索 跌跌撞撞 汹涌澎湃 自作自受 不假思索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选词填空。
势不可当: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你拥我挤:形容人群拥挤。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或坏事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自己承担。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1)结合“醉酒男子在马路上”、“走着”可知是:跌跌撞撞。
(2)形容钱塘江的浪潮,可用:汹涌澎湃。
(3)结合“盛顺学习不用功,结果考试不及格”可知是:自作自受。
(4)形容张叔叔毫不犹豫救人,故选:不假思索。
9. 俄国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忐忑不安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作者的识记,需要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其作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的作品还有《忏悔录》《教育的果实》《黑暗的势力》等。
(2)根据阅读课文可知“忐忑不安”意为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10. 得把他们抱来,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 冬日里的暖阳, 温暖失败者的寒冷。 我们担心明天会下雪。 你虽然很聪明,但是你要刻苦学习。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式的识记,需要不断的练习积累。
(1)阅读句子,可知,他们不能同死人在一起。
故而改句子为:得把他们抱来,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
(2)鼓励是火,点亮了失败者自信的灯盏。
鼓励是充电器,给足了失败者前行的力量。
(3)首先阅读句子可知是,句子表意不明,删除“不会”。
故而改句子为:我们担心明天会下雪。
(4)首先确定句子带有转折性,学过转折的关联系“虽然……但是”。
故而改句子为:虽然你很聪明,但是你要刻苦学习。
11.× 12.√ 13.√ 14.×
【解析】1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餐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为下文渔夫打渔的艰难、桑娜的担心作了铺垫,更好反映出渔夫和桑娜是穷人。同时赞扬了桑娜的勤劳。题目叙述错误。
1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桥》课文到结尾才交代他们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吸引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埋下伏笔,从中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大公无私,不狗私情,舍己为人,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秉公办事,临危不惧的人。《穷人》结尾“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续写文章,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题目叙述正确。
13.本题考查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1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题目叙述错误。
15.班长要“我”牢记党的任务;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鼓舞他们的信心 16. “我”此时不忍心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夸张 17.泪珠落在鱼汤里。 18.C 19. 比喻 “我”知道老班长自己身体有病,却把鱼都给了两个小同志,心里异常难过。 20. 他看着我们把鱼汤吃了,感到欣慰 一心为着战士们着想,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尽职尽责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对短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情况。
阅读选段,联系全文可知,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这让三个病号内心极为沉重,怎么也不忍心喝这碗鱼汤,结合第①段中“‘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可知,文中老班长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小梁不要暴露秘密,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一定要把鱼汤喝了,才有体力走出草地。
16.本题考查对短文中句子的理解。
短文写了老班长精心为三个病号熬好了鱼汤,而自己却舍不得喝,三个病号既感动又难过,在老班长的命令下,他们含着泪水喝下了鱼汤。结合第①段中“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可知,当“我”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是老班长为了救我们忍饥挨饿弄来的后,“我”不忍心自己喝鱼汤。“千斤重”是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不忍心自己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17.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题干中,去掉“大颗大颗地”“热气腾腾的”这样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缩写为“泪珠落在鱼汤里。”
18.本题考查对短文中句子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三个病号中“我”发现了老班长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的秘密,老班长不让“我”告诉别人。结合第①段中“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可知,这句话是老班长提醒“我”不要暴露秘密,也是对“我”的批评,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影响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应顾全大局。故选C。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句子的理解。
阅读句子“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我的心情”,喻体是“铅块”,“好像”是比喻词,写出“我”心情非常得沉重。
结合第②段中“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可知,这句话写出了老班长看我们吃完鱼汤后高兴的心情和“我”心情的沉重。老班长在“我们”面前故意装成轻松的样子,宽慰“我们”喝鱼汤,他不仅照顾“我们”的身体,还时刻安慰“我们”,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他自己却忍饥挨饿,因此“我”的心里沉重极了。
2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与句子的理解。
阅读选段,结合第①段中“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第②段中“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知,这两句描写老班长的神态,第一次是当老班长看到三个病号都端着碗却不往嘴边送,这时老班长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第二次是当老班长看到三个病号吃完鱼汤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笑意。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一心为着战士们着想,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21.B 22.D 23.B 24.C 25.作者写老婆婆的不幸遭遇和生活艰辛是为下面“两元钱”的故事作铺垫,突出贫穷艰辛的老人心灵的真诚、善良。 26.这笔财富指的是: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解析】2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描写方法。
从“对我说”可知运用了描写描写;从“讲、掏出、说”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22.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诗歌、名言等)、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强调和突出)、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赋予新的含义)、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特定称谓(代指人或物)。
“两元钱”不仅单纯地指两块钱,更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或售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句子“多么奸诈的小商贩,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家呀!”的分析,我们很明显可知,此时我的“颤抖”,是被瞎婆婆的行动所感动的,对她的行为的敬仰。B选项有误。
2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本文题为《永不贬值的财富》,作者回忆十多年前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乡邻纷纷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就连村里的瞎婆婆也不例外,但她送来的卖地瓜皮子的两元钱,分明就是一元的纸钞,我和母亲明白瞎婆婆被人骗了,但我们没有说破。那一元钱我一直保留着,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因为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C信息有误,详写了瞎婆婆送钱,略写了父老乡亲送钱。
25.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第②段“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度日”,写老婆婆悲惨的遭遇,生活的艰辛;联系后文“结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可知,瞎眼婆婆生活如此困苦却将卖地瓜得来的一元钱给“我”,为下文一元钱的故事作铺垫,衬托这一元钱的来之不易,突出老人真诚慈善,暗含“我”对瞎眼婆婆的感激。
2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理解。
根据结尾段中的“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可知,“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是指瞎婆婆给的“两元钱”,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本身的价值,它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它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贬值,它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再联系生活实际即可。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永恒的财富应当是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关爱与互助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弥足珍贵。
27.示例:下午放学后,我收拾好书包准备回家。班长走过来,说:“王老师叫你去办公室找她。”“老师说找我有啥事?”“老师没说。”我背着书包朝办公室走去,忐忑不安地想:“班主任为啥放学后叫我去办公室?因为我写作业潦草?……因为课间我和同学吵架?……因为音乐老师告诉她我没带口琴?……究竟为什么呢?……”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题干要求,学生写出曾遇到过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或不能摆脱的困扰以及当时的想法,注意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注意要表达清楚,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