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钟毓、钟会兄弟小时,值②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①值:正赶上。②托寐:假装睡着了。)
1.解释字义。
(1)值父昼寝:______(2)其父时觉:______(3)何以拜:______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没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么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下面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常谓(说) B.漫浪诵读(随意) C.心到最急(着急)
4.用自己的话说说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最为重要。他曾写下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鼓励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谈谈在今后的学习中你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③担任魏郡太守。建和①汉桓帝年号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而琼以④凭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⑤并且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⑥像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⑦回答诏,而深其⑨认为与众不同爱⑧喜爱之。
7.“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C.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D.黄琼让皇上知道这个情况
8.写出文中画“ ”的句子的大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黄琬所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
10.根据原文填空。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孔君平诣( )其父,父不在,乃( )呼儿出。
1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
②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
13.文中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_的作用。
1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提升。阅读《猴王出世》选段,完成练习。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语言特点 积累词句
动词+名词 食草木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
动物+关系 狼虫为伴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
对仗工整 _______石崖之下 _______峰洞之中 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曝( ) 搐( ) 掉( ) 谬( )
17.请将文中画“ ”的部分补充完整。
18.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语有云:‘耕当同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③之,遂辞归④。秦青弗止,饯⑤于郊衢⑥,扶节⑦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⑧行云。薛谭乃谢⑨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歌唱。②穷:尽,完。③尽:尽、完。④止:劝止、挽留。⑤饯:用酒肉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⑥衢:(qú):大路。⑦抚节:打着节拍。⑧遏(è):阻止。⑨谢:道歉。
19.下列对“响遏行云”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形容秦青的歌声非常悲痛。
B.说明秦青的歌声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动了,不能流动。
C.说明秦青的歌声悦耳,天空中的云都被陶醉了,忘记了流动。
D.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0.下列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谭有“知错能改”的大丈夫品质。
B.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C.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别力。
D.薛谭有着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21.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回答)
22.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吴起①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赖,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y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止:留住。③俟:等待。④宜:应该。
23.“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之”指代的是( )
A.吴起 B.食物 C.故人
24.“故人来,方与之食”一句中“方”的意思是( )
A.刚刚 B.才 C.方形,与圆形相对
25.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是( )(多选)
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B.起曰:“待公而食。”
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26.请你根据理解,写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对“吴起守信”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午睡 睡醒 为什么要行礼 2.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分析】 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1.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1)值父昼寝:正赶上父亲午睡时。昼寝:午睡。
(2)其父时觉: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觉:睡醒。
(3)何以拜:为什么要行礼。
2.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托寐:假装睡着了。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意思: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3.C 4.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5. 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读书 6.读书要用心细读,不能三心二意。
【分析】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考查加点词的解释。
A.余常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B.漫浪诵读:随随便便地读。漫浪:随便。
C.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急:重要。
4.考查句子意思。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5.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思维拓展。
从“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可知,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意思: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他们都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6.考查了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组织能力。
首先要理解选段表达的内容,结合自己生活、学习体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专心、用心读书。
7.A 8.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怎样说话。 9.如初升的弯月。
【分析】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琼以状闻”的意思: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A选项中“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意思不符。故选:A。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和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有:思,思考;而,并且;未知,不知道;所况,如何描述。
句意: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根据“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明确日食如初升的弯月。
10.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 拜访 于是,就 12. √ × 13.概括全文 14.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有智慧、大度、冷静、幽默、反应敏捷且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分析】参考译文: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默写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将文言文补充完整即可。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篇文言文出自南朝刘义庆的《杨氏之子》,原文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据此把不完整的内容补充完整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翻译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故“诣”是“拜访”的意思;“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与古今异义。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作答。
①“君”尊也。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故“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本小题说法正确。
②文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家禽”在这里指“鸟类”;现在的“家禽”意思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如鸡、鸭、鹅等。由此可知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不一样。本小题说法错误。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结合文中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可知,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是“九岁的杨氏之子”,以及人物的特点“聪惠”,起到了概括全文的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联系上下文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内容可知,文中的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突出了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5.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石猴在山中自由自在,野性十足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石猴交友广泛,与其他动物关系密切 夜宿 朝游 石猴天性自由,在山中十分惬意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
按原文内容填空即可。
《西游记之猴王出世》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作者明代吴承恩,课文主要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如人一般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海外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做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请为花果山。那座山正是顶上,有一块仙石,这些岩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又没有树木遮蔽阴,左右倒有芝兰相互衬。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每次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的时间长,于是有灵与的意思。内育仙胞,一天进裂,产一石蛋,像圆球一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子在山上,却会行走跳跃,吃植物,饮涧泉,采山花,寻找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做朋友,那猿猴为亲;晚上在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中。
16. 晾晒 抽搐
摇 错了 17.拊掌大笑 处士笑而然之 18.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6.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一日曝书画”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所以“曝”的意思是晾晒。
“尾搐入两股间”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所以“搐”的意思是抽搐。
“今乃掉尾而斗”意思是: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所以“掉”的意思是摇。
“谬矣”意思是:错了。所以“谬”的意思是错了。
1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背诵默写。
默写的时候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相关内容即可。
18.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注意翻译的是时候不要写错别字,语言完整流畅即可。本题中“耕”的意思是耕种,“改”的意思是改变。本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9.D 20.C 21.自谓尽之。 22.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学无止境。
【分析】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9.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响遏行云”意思: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0.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A.正确。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可知,薛谭有“知错能改”的大丈夫品质。
B.正确。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可知,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C.不正确。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可知,文中没有说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别力。他只是觉得秦青的技艺学尽了。
D.正确。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可知,薛谭有着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从“自谓尽之。”可知答案。
22.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
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人不可骄傲自满。
23.C 24.B 25.CD 26.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7.从“吴起守信”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言而有信,遵守承诺的人,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因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要以诚信为本。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之:代词,指老朋友、故人。
C选项正确。
24.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
解笞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故人来,方与之食”意思是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
2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项,这句话意思是: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B项,这句话意思是: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C项,这句话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
D项,这句话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根据意思可知CD选项正确。
2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欲”“服”“非的翻译。“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是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这类题要从整体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掌握其中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后面补充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
【点睛】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