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 难道)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 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 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yàn yàng)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在文中空白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解释下列四字词语。
协调有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了作者的介绍,你知道怎样走搭石了吗?简单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然而学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朋友是书法家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得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位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_______________。
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已经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案。
6.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出词语写下来:表示“结果与预料相同”用_______________。
7.父亲明白了什么呢?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8.文中画线句中“兵家所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与“置之死地而后生”相应的历史成语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在正确的答案上打钩)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方法来证明自己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9.标题“生命无草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关。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 )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 )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0.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章中的括号里。
A.干干瘦瘦 B.稳稳当当 C.平平淡淡 D.皱皱巴巴
11.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
12.“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3.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熟悉的、安逸的小天地。它蛮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起码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天成为一摊烂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_______不了它,小石块 不了它,小花草 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15.请将“吸引”“挽留”“阻拦”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段中的横线上。
小水潭________不了它,小石块________不了它,小花草________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16.文段中的“这里”是指________;“这些东西”是指________。
17.“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18.小水潭留不住泉水的原因是(用文段中原句回答):________
19.文段借流向海洋的小水流歌颂了________的品格。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见 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 弓)着腰,(俯身 低头)(凝望 看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 仍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zhā zhá)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ɡuān ɡuàn) ,胳膊变成树枝,血(xiě xuè)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zhuàn zhuǎn)、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hé hè)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厚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0.“拜”字查音序应查________,查部首应查________部。
2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陡峭——________ 静静——________ 热切 ——________
22.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词。
2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扎________(zhā zhá)进 树冠________(ɡuān ɡuàn)
血________(xiě xuè)液 旋转________(zhuàn zhuǎn)
唱和________(hé hè)
24.找出具体体现老桥德高望重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找出一个可以看出“我”和林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短文,回答问题。
鲜血换来的升旗式
同学们,每当你庄严地敬礼,在国歌声中凝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你们是否知道:在一座孤岛上,曾经有56名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有109名战士用青春热血换来一次仅90分钟的升旗。
1952年,美国侵略军在济州岛修建了集中营,这里关押着六千多名中国志愿军战俘。这六千多名中华儿女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因为负伤、疾病或饥饿,失去战斗能力而被美军俘虏的。
集中营的美军对这里的难友们进行了疯狂的迫害。忠诚于祖国的炎黄子孙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誓死不屈,他们决定:在10月1日红日升出海面的时候,在集中营里同时升起十面五星红旗。
9月30日夜,在狂风暴雨掩护下,难友们分外忙碌。他们把军用雨布蒙在烧得滚烫的油桶上,烤化雨布上的胶,再把胶刮掉、擦净,这样军用雨布就变成了一块块白色绸布。他们再用红药水把绸布染红,做成一面面红旗。又用奎宁溶液染黄绸布,把它剪成五角星。在帐篷里昏暗的灯光下,难友们围成一圈,把五星缝在红旗上。一针一线一滴泪,针针线线连着心,缝进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另一些难友用帐篷的支架做成10根15米长的旗杆,还挖好了10个3米深的坑,把旗杆埋牢。护旗敢死队员披着御寒用的破军毯,围坐在10根旗杆四周,彻夜守卫着,防止敌人破坏。
10月1日的黎明到了,这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周年的日子。狂风暴雨已经停息,绚丽的朝霞像是节日里的盛装和彩色的花束。六千多名中华儿女早已分别站立在10根旗杆下,脸上闪着晶莹的泪花,他们面向北京的方向,高唱起了国歌。在国歌声中,十面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
看守集中营的敌人像潮水般涌来,敌人的坦克也隆隆地开过来,直升机在难友们的头上盘旋。他们狂叫着:“降旗!降旗!”回答敌人的是六千多双仇恨的眼睛,是更激越的歌声。敌人向难友们扔出了大批毒气弹。敢死队员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石灰包还击敌人,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
砰、砰、砰……敌人瞄准护旗敢死队员开枪了。这悲壮的时刻,勇士们倒下之前喊出了生命最强音:“祖国万岁!”眼看敌人包围了旗杆,两名中弹的敢死队员不顾受伤,迅速降下国旗,把国旗烧成了灰烬,然后,他俩含笑倒下。他们不能让国旗落到敌人手中,不能让国旗受辱。
祖国呀,您看见了吗?在孤立无依的小岛上,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在直冲九霄的悲壮歌声和呼号的伴奏下,在血肉的搏斗中,您光荣的象征——十面光辉灿烂的五星红旗,整整飘扬了90分钟!这是六千多名可爱的英雄儿女献给您的爱心和一片忠诚。
26.给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分外 难友 看守 俘虏
2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誓死不屈:________
②枪林弹雨:________
③直冲九霄:________
2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请试着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
29.这次升旗仪式的时间是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地点是在________,参加人员是________。升旗仪式历时________分钟。
30.为了这次升旗,志愿军战士们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敌人是怎样疯狂而又凶残地阻止这次升旗仪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把短文第2~7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层(用“‖”标出),并概括层意及全文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短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以第几人称来写的?人称对象一样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原上的雄鹰
来到草原,你首先看到的往往是鹰。鹰在你的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好像在欢迎你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好像要告诉你草原上的新鲜事。你可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能从鹰的活动中得到很多信息呢。
早晨,东方一片霞,但空中却没有鹰在飞翔,那么,天气准会变化。用不了多久,在朝霞消失的地方,便会出现一片黄云,接着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就会劈头盖脸地打下来。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清 青)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明 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如果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迷了路,你只要向远方(跳 眺)望,蓝色的天边闪动着一些黑点,那就是鹰。朝着鹰的方向走去,你也许能发现一(潭 湖)清水,碰到一(只 群)牛羊,也许能找到一(座 坐)村庄。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34.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
(清 青)________风 长________(明 鸣) (跳 眺)________望
一________(潭 湖) 一________(只 群) 一________(座 坐)
35.判断句子的正误。
①“鹰在你的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好像在欢迎你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好像要告诉你草原上的新鲜事。”这是一句比喻句。( )
②“鹰在你的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好像在欢迎你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好像要告诉你草原上的新鲜事。”这是一句拟人句。( )
③“鹰在你的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好像在欢迎你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好像要告诉你草原上的新鲜事。”这既不是拟人句也不是比喻句。( )
36.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能从鹰的活动中知道①________;②________。
参考答案:
1.难免 平衡 tiáo yàng 2.如果 就 3. 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4.紧走搭石慢过桥;人心齐 泰山移 5.走搭石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辨析以及选词搭配的能力。
难免:不容易避免。难道:莫非,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此处是说踩上去免不了会活动,因此用“难免”。
平稳:没有波动,稳定。平衡: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保持平衡”为固定搭配。
调:读“diào”,乐曲;乐谱。读“tiáo”,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协调有序”: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调”应读“tiáo”。“漾”应读“yàng”。
2.本题考查了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结合上下语境分析句读之间的关联性;“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和“会掉进水里”分句间是假设关系。故根据语义应填“如果……就……”。
3.本题考查理解记叙文词义的能力。
“协调”配合适当,步调一致。“有序”: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因此“协调有序”意思是: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人影绰绰”此次用来形容人影、姿态的美感,据此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了对俗语的理解和积累。
所谓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由此通读语段内容,根据语段中“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筛选俗语回答第一问。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俗语,如“人心齐,泰山移”“大水冲了龙王庙”“当面鼓对面锣”等。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段内容回答即可。根据文中描写的走搭石的内容,即“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等分析。
6.果然 7.只有用最好的纸来写,孩子才能认真地去对待 8.军事家所说的 背水一战√ 引用 只有“逼迫”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潜能 9.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现实生活也不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
【解析】6.略
7.略
8.略
9.略
10.ADBC 11. 干净而清爽 又快又稳 他是勤快、摆渡技巧高超、做事利索的人。 12.年复一年哑巴老人用渡船载人过河。 13.哑巴老人摆船又快又稳;收费便宜,渡河只收一毛钱;在这里过河,不会耽搁行程。 14.炸桥、摆渡、建桥;哑巴老人识大体、顾大局,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解析】10.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的字前面是描写哑巴老头的,因此选择“干干瘦瘦”。
结合句子“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可知哑巴老头的脸和船的样子相反,因此选择“皱皱巴巴”。
结合下文“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可知哑巴老人摆渡非常稳当,因此选择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
结合前文“河水年复一年地流淌”、下文“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可知日子非常平淡,没有波折,因此选择“平平淡淡”。
1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二自然段“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可知船干净而清爽;从句子“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可知他摆得又快又稳,从船干净可以看出哑巴老人非常勤劳,从船摆得又快又稳可以看出老人摆船技术高超。
1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从第三自然段“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可知这一切是指哑巴老人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摆渡。
1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从第四自然段“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可知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是他摆船稳当,收费便宜,渡河只收一毛钱,在这里过河不会耽误行程。
1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联系第二自然段,老人在这里摆渡,联系第五自然段,老人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联系第六自然段将军的讲述,可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下令炸掉石桥的班长。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的事情:炸桥、摆渡、建桥。
哑巴老人摆渡只收一毛钱,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可知老人是一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15. 挽留; 阻拦; 吸引; 16. 小潭; 草和花; 17. 拟人; 使语句生动,表现了泉水勇往直前的精神; 18.涓滴之水,志在海洋; 19.为理想而执着追求,勇往直前,毫不气馁;
【解析】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20. B; 手 21.平坦;喧闹;冷淡 22.拜访;弓;俯身;凝望;依然 23.zhā;ɡuān;xuè;zhuǎn;hè 24.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25.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解析】20.略
21.略
22.略
23.略
24.略
25.略
26.fèn;nàn;kān;lǔ 27.宁愿死也不向敌人屈服。 形容枪弹密集或形容激战的战场。 形容勇士们的歌声和呼声非常响亮。 28.比喻;朝霞;节日里的盛装和彩色的花束;排比;如:手捧奖杯,我深深明白,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队友们的热情鼓励,离不开父母的严格要求,离不开教练科学有效的训练 29.1952;10;1;济州岛上的集中营里;六千多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90 30.战士们为升旗作的准备工作:①用军用雨布做成十面五星红旗;②用帐篷支架做成旗杆并挖坑埋牢;③护旗敢死队员彻夜守卫旗杆,防止敌人破坏。 31.敌人像潮水般涌来,还开来了坦克、直升机,向难友们扔出大量毒气弹,还向护旗敢死队员开枪,打死56名,打伤109名战士。 32.第2,3自然段为第一层:难友们决定10月1日在集中营同时升起十面五星红旗;第4自然段为第二层:难友们为升旗作准备工作;第5,6,7自然段为第三层:集中营里悲壮的升旗仪式。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1952年10月1日,在济州岛集中营里的一次悲壮的升旗仪式,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33.短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以第二人称来写的。第1自然段以第二人称开头,人称对象是“同学们”,从而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真实,引起阅读兴趣。最后一自然段以第二人称来写,人称对象是祖国母亲,以向祖国母亲倾诉的语气,更深切地表达出战士们对祖国的挚爱与忠诚。
【解析】26.略
27.略
28.略
29.略
30.略
31.略
32.略
33.略
34. 清 鸣 眺 潭 群 座 35. × × √ 36. 天气变化的情况 帮助迷路的人找到水,牛羊群或村庄
【解析】34.略
35.略
3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