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诗词曲鉴赏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外阅读。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诗中表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本诗描绘的是一幅湖山雪景图。( )
(2)作者放眼望去,却意外发现“湖面已成冰”。( )
(3)诗中“珠玉”指的是天上的星星。( )
材料。
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背诵古诗,在横线上补充诗句。
4.本诗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前两句中,没出现一个“月”字,却用“_____”二字,描绘出月色的空明皎洁。本诗最后一句中,一个“___”字,使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诗人的情思与月光一同洒落。我们学过的借“月亮”抒发思念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写前两句诗句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古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尽望”的意思是大家都不抬头看月亮,说明月色不美,人们没有兴趣观赏。
B.诗歌的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C.诗人表面上写不知秋思落在何处,实际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7.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请你介绍两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石灰吟》一诗紧扣石灰的特点。请选择一句诗具体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下面的资料,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为什么?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后两句是诗人想象中的还乡路线:_____是出发之地,_____和_____是必经之地,_____是诗人的故乡。这两句准确地反映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_。
12.《示儿》中,诗人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并不感到痛苦,表达了他豁达的人生观,但让诗人死不瞑目的遗恨是“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13.《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作者的_____之情。不同的是表达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___”来表达的,写诗人临终前的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____”来表达的,写诗人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_________。
14.照例子用简短的词语概括诗人杜甫听到“收蓟北”这个喜讯后的行为表现。
例:初闻涕泪满衣裳——流喜泪(因听到喜讯而泪如泉涌)
白日放歌须纵酒——唱_____、______(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
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山居秋暝”中“居”的意思是___________;“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选自________朝著名山水诗人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请把《山居秋暝》的尾联补充完整。
17.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
②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互不影响,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奇特。( )
③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很好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
④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18.用自己的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9.诗人远游是在哪个季节?你从哪句诗中找到的?请把这句诗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王麟洲说,这首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全诗二十八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请你把这五个地名找出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1.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从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
22.诗境中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峨眉山月”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诗中还有此用法的是________________
2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什么?这一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觉得哪句诗最能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古代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积累、欣赏:“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阅读。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6.联系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点字的意思。
(1)已讶衾枕冷 _______ (2)复见窗户明 ________
27.《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我们知道宋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元曲也有曲牌名和题目。请你猜猜,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
28.白居易由竹子折断的声音想到昨夜雪下得很大;马致远看到如此萧条的景象,想到了远离家乡的自己。古诗中还有很多奇妙的想象、有趣的意境,比如:
“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29.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多选)
《夜雪》中,诗人白居易通过( )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夜雪的。
A.视觉 B.触觉 C.听觉 D.嗅觉
30.《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表现了作者此时____________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①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洛阳城, ②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是离情别绪。
31.这首诗是在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的诗句的意思,并写下来。回忆《泊船瓜洲》写出和这句诗类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冬季 雪山 奇寒 成冰 2. √ × ×
【分析】诗的大意: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到了晚间,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已凝结成一个寒冷的冰块儿。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
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后初晴,在湖面上乘船漂行时看到的景象。
由标题“冬日田园杂兴”和诗的内容可知,这是冬季的景色。
诗中表现冬日时令特点的词语,有“放船开看雪山晴”中的雪山,“风定奇寒晚更凝。”中的奇寒,特别寒冷。“不知湖面已成冰”中的“成冰”。湖面已结冰。
2.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判断。
(1)这首诗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风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把冬季严寒的意境刻画了出来,是描绘冬景诗中的妙品。说法正确。
(2)由原文“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可知雪山是看见的景致。
由“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可知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这是推测所得,不是看到的。
(3)“珠玉”指的是湖面上的冰凌。故说法错误。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4. 唐 王建 地白 落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5.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6.C 7.(1)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2)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
(3)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来帮助理解古诗
【分析】3.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根据积累,写出两句借“月亮”抒发思念的诗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画面。
要求根据题干提供的词语,将你想象的画面写下来。完成时要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写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画面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
“人尽望”是指人望月,即人都在赏月,不是说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故选项A错误;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作者思乡之情,故选项B错误;“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选项正确。
7.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题干要求介绍两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2)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3)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
8. 明 于谦 吟颂,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9.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表明了石灰需要烧炼而成。 10.作者不仅仅在赞美石灰,还表达自己的志向。这首诗借着吟诵石灰的锻炼过程,表达了作者不怕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分析】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和文学常识。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
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表明了石灰需要烧炼而成。开凿得来的石灰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10.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怕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11.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欣喜若狂 12.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3. 爱国 悲 嘱托 喜 高兴 14. 喜歌 喜酒
【分析】11.本题考查诗句的翻译。
最后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含义为: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结合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分析。
1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示儿》的诗句内涵为: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据此分析诗人的遗恨和遗愿。
13.本题考查对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示儿》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传达出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消息后欣喜若狂。
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含义为: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据此结合题干分析。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好消息是在欣喜若狂的情绪下唱歌、饮酒,当然是唱喜歌、喝喜酒。
15. 居住 傍晚
唐 王维 1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 √ × √ × 18.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分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作家作品。
“山居”的意思是在山中居住。“秋暝”的意思是秋天天色将晚。
这首诗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16.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②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③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④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8.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如: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莲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19.诗人远游是在秋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0. 峨眉山 平羌江 三峡 清溪 渝州 21.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22.平羌江水 2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月影,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24.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最能体现。 25. 桃花流水鳜鱼肥 月落乌啼霜满天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分析】19.考查诗句的理解。
“半轮秋”点出了离蜀的时令,即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半轮”其实是说“峨眉山月”,作者却说“半轮秋”,用“半轮”来形容秋天,强调了秋天的月色之美,又反衬出月色下的秋景迷人。
20.考查内容的理解。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1.考查诗句的理解。
流动的平羌江面上,倒映着月亮皎洁的影子。这句出现了两个动词,“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形容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其实月影并没有流动,只是作者所乘的船在动,所以会有这种错觉,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示了秋夜行船之事。前两句,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出了蜀地优美的景色,空灵巧妙。
22.考查内容理解。
本诗地名的处理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23.考查诗句的理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指什么月影,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4.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通过描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感情。
25.考查诗句默写。
①出自张志和《渔父》,全诗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出自张继《枫桥夜泊》,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出自王维《山居秋暝》,全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6. 惊讶 又 27. 天净沙 秋思 28.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雨跳珠乱入船 待到重阳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儿童相见不相识 29.AC 30.凄苦
【分析】26.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能力。
(1)“已讶衾枕冷”意思是: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讶:惊讶。
(2)“复见窗户明”意思是: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复:又。
27.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常见的曲牌名有:木兰花、糖多令、于飞乐、青玉案、醉花阴、喜迁莺、醉乡春、念奴娇等等。
28.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背诵与默写能力。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自盛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赏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30.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赏析: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31.春天的夜里 32.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析】31.本题考查对古诗背景的理解。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32.本题考查诗句的翻译以及诗词名句的识记。
抓住关键字词,翻译画横线的诗句即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含义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全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其中,最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样,都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