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
1.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携带的物品是( )
A.纸巾 B.鞭炮 C.汽油 D.酒精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氮气 B.氢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4.【2021山东潍坊】 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5.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油锅着火,用菜扑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6.【2021江苏扬州】 “安全重于泰山”。以下应张贴在“防火”场所的标志是( )
A. B.
C. D.
7.【2021湖北襄阳】 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扑灭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
C.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8.【2021山东烟台】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气而灭火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9.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10.【2021四川成都】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11.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下列对“火要空心”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除木柴使火熄灭
12.【2021辽宁沈阳】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
B.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就能燃烧
1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二、综合题
14.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 (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5.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16.【2021湖北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故选A。
2.【答案】A
【解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酒精、鞭炮和汽油属于易燃易爆物品。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错;
B.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氢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B正确;
C.氦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错;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
故选B。
4.【答案】D
【解析】烟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油锅着火,倒上青菜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故正确;
B.发现家中燃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点火以防发生爆炸,故错误;
C.室内着火不能开窗,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错误;
D.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故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A. 是防火标识,符合题意;
B. 是循环利用标识,不符合题意;
C. 是节能标识,不符合题意;
D. 是节约用水标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扑灭,是隔绝空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B.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可以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符合题意;
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产生可燃性气体与粉末,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必须严禁烟火,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B.酒精属于可燃物,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可能发生爆炸,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空气而灭火,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A错误;
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剧烈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会引起爆炸,A错误。
B.面粉着火点没有升高,B错误。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和空气接触面积,C错误。
D.面粉容易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从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激烈,所以“火要空心”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烧的更旺。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错误;
B.因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隔绝氧气能够灭火,故正确;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不一定燃烧,故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烧杯中的热水可以提高温度,也可以隔绝空气的作用;①白磷燃烧,③红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故选C。
二、综合题
14.【答案】(1)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2)AC。
【解析】(1)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铺盖,利用了即可以隔绝空气,又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水蒸发吸热,所以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但是湿毛巾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故填:AC。
15.【答案】(1)面粉与空气;
(2)氧气不足
【解析】(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
(2)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
16.【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P+5O22P2O5
(2)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3)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解析】(1)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控制的变量为氧气,两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反应为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4P+5O22P2O5。
(2)实验Ⅱ中,通入氧气前,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磷也能燃烧,该实验目的是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