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离子与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2)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会用相对原子质量。
(4)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内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当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将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大家猜一猜,我和我的同伴在原子里是怎样运动的呢?
二、新课学习
知识点1 离子
【引言】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稳定呢?
【讨论】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并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
【演示】播放课件,讲授离子的形成过程及NaCl的生成过程。
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倾向于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倾向于得到1个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化合时,钠原子就会失去1个电子形成N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Cl-,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两种离子在静电作用下互相结合,成为NaCl。
【讲解】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等。
2.离子的形成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
(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
3.离子的分类
(1)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NH4+等。
(2)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CO32-等。
4.离子符号
(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Al3+等;阴离子:Cl-、CO32-等。
(2)意义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2+
表示2个镁离子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离子,那么离子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回答】
区别:
(1)概念上: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2)电性上:原子不带电而离子带电
(3)结构上:大多数原子是不稳定结构,而离子是稳定结构
联系:
知识点2 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1.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2)公式:Ar=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关系:
(1)相对原子质量 不等于 原子的实际质量, 是个比值 。
(2)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 越大 。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 “1”(书写时一般不写出) 。
原子实际质量的单位是: 克/千克 。
3.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提问】找规律:阅读上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回答】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并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三、课堂小结
一、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带正电;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带负电。
3.表示: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荷数和电性,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Na+、Al3+、Cl-、S2-。
4.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2公式:Ar=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讲的太多,学生探究的偏少,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