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乡村出现空置房屋(废弃 住宅)。意大利政府鼓励企业立足乡村资源,在保持房屋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空置房屋发展分散式酒店,以此吸引游客,促进乡村复兴,效果显著。图 1 示意传统酒店和分散式酒店模式。据此完成 1~3 题。
1.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意大利乡村出现大量空置房屋,说明该国乡村人口
A.素质提高 B.数量减少 C.老龄化减轻 D.性别失衡
2. 相较于传统酒店,分散式酒店更强调
A.空间拓展 B.服务提升 C.民居利用 D.利润增长
3. 发展分散式酒店对乡村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逆城市化进程 B.增加乡村空间功能
C.开发乡村土地资源 D.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中粮集团从巴西进口的6.8万吨玉米,在巴西桑托斯港装船出发。货轮穿过马六甲海峡,于2023年1月7日抵达广东麻涌港。这批玉米完成检验检疫后,将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据此完成4~6题。
4.相对于从美国和乌克兰进口玉米,我国进口巴西玉米有利于
A.促进国内畜牧业大发展 B.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
C.减轻国内粮食生产压力 D.平衡国内粮食季节供应
5.相对于美国,巴西玉米生产的优势是
A.土壤更加肥沃 B.机械化水平更高
C.光热更加充足 D.种植技术更先进
6.该货轮在运输玉米的航行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 货轮航行过程中在低纬度地区一直顺风顺水航行
B. 货轮到达非洲南部时船员看到小岛上成群的企鹅
C. 货轮抵达麻涌港时,当地昼长夜短,正午日影朝北
D. 货轮在北印度洋航行时,海上气象多变,飓风频发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 一方面产生碳排放, 一方面又实现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达到“碳中和”。图2示意光伏发电景观和光伏发电系统“碳 中和”实现过程。据此完成7~8题。
7.为提高发电效率,戈壁地区须不定期用清水清洗光伏板表面的尘埃。戈壁滩光伏电站建成后对当地植被生长的有利影响体现在
① 降低土壤盐渍化 ② 提高地表温度 ③ 提高光照效果 ④ 补充植被水源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地区中,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 D.山东丘陵
鲁珀特王子港和丘吉尔港均为加拿大北方港口,两者的服务范围和贸易对象有明显差别。近年来,鲁珀特王子港在加拿大港口体系中发展较快,已成为加拿大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图3示意鲁珀特王子港和丘吉尔港的位置。据此完成9~10题。
图3
9.与丘吉尔港相比,鲁珀特王子港更容易受到的威胁是
① 风暴潮 ②流冰 ③ 干旱 ④ 海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鲁珀特王子港在加拿大港口体系中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
A.海岸山脉的矿产储量较大 B.气候变暖航行时间延长
C.加拿大西部沿海人口稠密 D.亚太地区经贸往来密切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中国西南地区某干热河谷冲沟极为发育,沟内水流主要来自沟头。某地理学习小组测得该地一条冲沟(图4)内不同样点的湿季土壤表层含水量(表1),以此探讨遏制冲沟进一步发育的生态修复措施。为提高营造植被的成活率,该地生态修复通常选在湿季进行。据此完成11~13题。
表1
样点 湿季土壤表层(0~30cm)含水量
甲 13.1%
乙 7.4%
丙 16.2%
丁 29.6%
图4
11.该冲沟中最容易发生崩塌的是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12.推测乙点表层土壤含水量比丙点低的主要原因是乙点
A.植被茂密,蒸腾较强 B.下沉气流强,阴雨日数较少
C.光热充足,蒸发较快 D.径流流速快,下渗历时较短
13.该地生态修复营造植被一般选在每年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2月~次年1月
图 5 为南方某红壤丘陵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耐旱、耐瘠薄的针叶林树种马尾松逐渐成为当地优势树种。但马尾松幼林的快速生长加快地力耗损,加上人类活动干扰,林下水土流失更严重,马尾松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马尾松逐渐长成矮小“小老头树”(图 6 ), 呈现少有的“空中绿化”现象。据此完成 14~16 题。
图5 图6
14. 该丘陵区马尾松林快速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森林层次结构增加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林下植被覆盖缺乏 D.植被覆盖度减小
15. 该丘陵区“小老头树”最有可能分布在图 6 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6. 该丘陵区域遭受强烈侵蚀过程中,植被逆向演替顺序是
A.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 B.荒漠—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荒漠 D.常绿阔叶林—荒漠—针叶林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传统治沙主要采用大于40%的高植被覆盖度模式,初期治沙效果良好,但林木长大后因水分不足死亡率高,沙丘活化现象突出。近年来,我国首创了治沙效果更优的低覆盖度治沙模式,即固沙林植被覆盖度保持在15%~25%之间,通过构建林间修复带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促进固沙林及草类生长。下图示意低覆盖度治沙模式。
与传统高覆盖度治沙模式相比,简述低覆盖度治沙模式的主要优势。(10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镍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动力电池、电镀等行业,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印度尼西亚 镍矿储量7200万吨,占世界镍总储量的52%。印度尼西亚镍矿以红土镍矿为主,多储存 于地表,可露天开采,但红土镍矿含镍量较低,共、伴生矿多,较简单的冶炼工艺处理技术 无法直接使用,其开发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我国镍矿企业在生产冶炼技术、工艺装备 及工厂建设、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等方面,具有综合性的技术优势,获得印度尼西亚政府及 企业的青睐与合作。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镍资源消费国,但90%以上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 菲律宾进口,供应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图7示意印度尼西亚镍资源分布。图8示意镍的冶炼工艺流程。
据图8,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镍精矿企业和镍板、镍豆企业的区位选择差异。(8分)
说明中国镍矿企业的技术优势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6分)
简述我国保障镍矿资源安全的有效途径。(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 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季节性来确定季风区。 即以夏季(雨季) 与冬季(干季)降水量之差大于 200 毫米, 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 40%的地区作为季风区。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 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 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约500 万年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图 9 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 1 月热带辐合带位置。
(1)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6 分)
(2)说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限制的原因。( 6 分)
(3)末次冰期, 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 分析其对沿岸海洋生物生长的有利影响。(6 分)
(4) 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 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4 分)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D C B C A B D A D B C D A
综合题
(10分)
植被覆盖度降低,减少植被生长过程的耗水及水分蒸腾;林冠对雨水的截留减少,雨水下渗增多,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促进固沙植物生长;林间修复带有利于草类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避免固沙林成熟后因水分不足导致树木死亡;更有利促进土壤发育和土壤肥力保持;可以降低造林、维护成本。(每点2分,任答5点得10分)
18.(20分)
(1)镍矿石品位低,原料的运输量(产出率、产品比)大,矿石运输成本高(2分),所以布局接近原料供应地(2分)。电解镍精矿,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生产镍板、镍豆(2分),所以布局接近能源供应地(2分)。
(2)开采技术先进,减少对热带雨林大面积的破坏;选冶分离技术成熟,利于提高镍矿资源利用率,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大减少,实现产业绿色生产与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向镍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寻求潜在的合作渠道,使进口渠道多元化;培养有实力的跨国矿业公司,加大海外投资镍资源矿业项目的力度;加大对国内镍矿资源开发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大勘查力度,降低对外依存度;不断研发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镍资源利用率与镍金属回收再利用;建立健全相应的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任答3点得6分)
19.(22分)
(1)(6分)
夏季热带辐合带南移(1分),影响该区域,盛行上升气流(1分),降水较多(1分);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1分),从海洋带来较多的水汽,(1分)在西北地区形成降水(1分)。
(2)(6分)
澳大利亚板块不断向北漂移(2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水道变窄(2分),聚积在赤道西太平洋的暖海水沿印度尼西亚岛屿间的通道流动受阻(2分)。
(3)(6分)
澳大利亚北部冬季盛行东南风(1分),北部沿海吹离岸风(1分),易形成上升流(1分),从海底带来丰富营养盐(1分),饵料丰富(1分),有利海洋生物生长(1分)。
(4)(4分)
干旱区范围减小(2分);季风区范围扩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