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灼人(zhuó) 附和(hé) 气喘吁吁(xū) 畏惧
B.突兀(wù) 抽噎(yē) 参差不齐(cēn chā) 晕炫
C.啜泣(chuò) 挪动(nuó) 精神恍惚(huǎng hū) 怦然
D.呻吟(yín) 模糊(mú) 哄堂大笑(hōng) 安慰
二.选择
1.下列句子中“附和”一词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话音一落,窗外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叫起来,仿佛在附和他的观点。
B.当大家笑起来时,他也附和着笑,虽然他并不觉得那些话题有趣。
C.老师在凝神细听了那位同学的回答之后,立即附和道:“说得不错!”
D.妈妈刚提出举行家庭晚会的主意,弟弟就急忙附和:“好!好!”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
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
③人走在路上,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
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也不能退缩。
⑤前方的路还是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③⑤④②① B.④②①③⑤
C.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③⑤
三.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 )
(2)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 )
(3)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 )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涯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shēn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晕眩( ) 哭泣( ) shēn( )吟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3)“天旋地转”中“旋”的意思是( )
A. 旋转 B. 返回;归来
C. 不久;很快地 D. 毛发呈旋涡状的地方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感彩看,“骄傲”为贬义词。
B.“底部”和“臂弯”都是名词。
C.“凌乱”是形容词。
D.“迈”“踩”“扑”都是动词。
五.课外阅读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①插秧结束好几天了,指甲缝里居然还残留着一点儿泥巴。一天晚上,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说他把水稻田中的泥巴带到了南京路上。朋友到上海出差,住四星级酒店,泡在浴缸里,看见隐藏在趾甲下的一点儿泥巴,顿时觉得意味深长。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了。她初次来到稻田时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把插秧的经历写进了日记,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他并没有像他的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的身上不肯下来,而是有点儿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是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插秧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每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插秧,又带着城里的朋友一起插秧,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有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这项劳作中,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都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三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这项劳作中,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我招募了二十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要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作,或者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了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裱好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一个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领悟——道在平时,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居然”一词既写出了泥巴残留时间长,又表现了朋友见到它时的惊讶。
B. 第④段中用“离”“回”这一组反义词,表达了“我”对故土的不舍和依恋。
C. 第⑥段中的“地主”一词特指那些哪怕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在土地上劳作、闲坐的人。
D. 第⑦段中用“或者”将“鼓励”与“目标”两词并列,表示两者的意思没有差别。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前后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 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主要目的是表现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 第④段中表现了“我”的担忧,交代了“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 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3.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实践
学习了本课,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发表看法]有同学认为,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我”走下悬崖会更安全,冒险是没有必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慰同学]你的一位同学虽然不断努力,但考试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学业。通过本次活动,你打算怎样劝说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C
二.1.C 2.A
三.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景物描写
四.(1)xuàn qì 呻 (2)悬涯 悬崖
(3)A (4)A
五、1.D
2.B
3.先从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感慨,引出下文;然后回忆了小孩子种稻时发生的趣事;继而交代了“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的原因及结果;最后抒发“种稻得道”的感悟。
4.“道”有亲近自然(土地)、了解自然规律、传承农耕文化、感悟生活真谛、享受工作、生活的乐趣之意。
六.(1)示例: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如果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孩子走下悬崖,就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父亲的帮助是科学的,既保证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又让孩子经历了磨炼,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2)同学,别灰心。一时的失败代表不了什么,勇敢地面对这次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一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