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1.能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2.能借助导图确定写作内容,补充、梳理写作脉络。
3.能通过写作展示观察所得,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1.能借助导图确定写作内容,补充、梳理写作脉络。
2.能通过写作展示观察所得,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1.能借助导图确定写作内容,补充、梳理写作脉络。
2.能通过写作展示观察所得,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新课导入
教师: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动的眼睛,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你细致观察,你所看到的世界就会越来越精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板书课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1.观察图片,引导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场景图,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哪些细节。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你是从哪些细节里推断出来的?
(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预设:
学生1:第一幅图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丽风景。一处乡村的房屋旁,光秃秃的大树挺立着,树下飞舞着飘落的叶子,鸟儿正飞向大树上的窝。
学生2:第二幅图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学的学生、去上班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
学生3:第三幅图是教室里课间的场景。一位老师正在辅导一个学生,其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擦黑板。
教师:看到这些图片,你能回忆起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
2.仔细审题,圈画关键信息。
教师:现在读一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圈画关键信息,然后思考这次的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学生: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与范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选择写作内容。
(二)探究二:借助导图确定写作内容,梳理写作脉络。
1.简单分类,明确可以写什么。
教师: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有很多,如上学路上的见闻、课间活动的场景、校园的美景……要想把眼中看到的缤纷世界描写出来,就要在习作的过程中突出事物、人物、场景的典型特点。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写什么呢?为了让同学们更快地明确写作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可以写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类。
(课件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归为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场景四类。
教师:想一想:如果你要描写其中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你会着重描写什么呢?
预设:
学生1:我会着重描写小动物的外形、动作、声音等。
学生2:我会着重描写植物的外形、生长变化、味道等。
学生3:我会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现象,写出它的特点、形成和变化等。
学生4:我会抓住场景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把场景的特点和变化写具体,写清楚。
2.思考习作的每一部分怎么写。
习作的开头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主题的方法。中间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师:那习作的中间部分需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学生1:在确定好观察内容之后,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细节,还要对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观察。
学生2:写作时,除了要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物。要想做到这两点,就得抓住所写事物或场景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
学生3:还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展开想象,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内容丰富具体,情感真实可信。
教师:那结尾我们应该怎么写呢?
学生:我们可以在结尾写出自己的观察感受。为了首尾呼应,我们还可以重申主题。
(三)探究三:开展写作,组内交流评改。
1.开始写作。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试着写一写近期自己的观察对象吧!写之前提醒大家,注意每个自然段的首行要空两格,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生开始写作。
2.组内交流评改。
教师:请组内同学轮流把自己的习作读一读,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看看对方写得怎么样,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或者能向对方提出什么建议。
组员姓名 观察细致 运用五感法 注意事物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意见,修改习作。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片,阅读习作要求,把事物或场景进行了简单的归类,确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然后联系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梳理了习作的中间部分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还要把握事物的变化,抓住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完后不要忘记总结一下最近的观察感受,并和同学分享。
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后进行修改并誊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