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16愚公移山(苏教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16愚公移山(苏教版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3 22: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1.作者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存《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2.知识链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就出自诸子散文之一的《列子》。3.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塑造人物。
如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给其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给其命名为“智”,使对比色调加重,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等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2)神话结尾,浪漫神奇。
这样写,给这个难以结尾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结局,给人以乐观和信心,并增强了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浪漫色彩。
(3)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章开头仅二十余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两座大山;结尾也只用十几个字交代;中间详写挖山前的准备,对劳动过程只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笔带过,极其简单。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议论简略,愚公的分析、反驳详尽,甚至不厌其烦地列出一个子孙繁衍图来增强说服力。4.结构梳理答案:(1)返 返回 (2)慧 聪明一直 地面所生的草木 山之南,水之北 山之北,水之南 挑 即使 苦于,为……所苦 答案:(1)险峻的大山 (2)用箕畚 (3)面对着4.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 )
有朋自远方来 ( )
答案:方圆/地方
曾不若孀妻弱子 ( )
曾益其所不能 ( )
答案:“连……也……”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同“增”,增加 (1)方(2)曾 汝心之固 ( )
固以怪之矣 ( )
答案:固执,顽固/本来(3)固5.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太不聪明了。 (2)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3)(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6.个性思考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解答】不会损害愚公的形象。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二是因为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大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