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官员选拔
官员管理
考核:对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
监察:对官员的监督、检举
各个时期选官制度、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原因、内容
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演变趋势?
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2: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从世官到尚贤
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
世官制
举荐制
军功制
世官制为何被取代?变化趋势?
荐举功劳制
血缘
功劳
荐举(自荐)毛遂自荐
军功爵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西周
战国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举荐功劳制
才能或军功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结果: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概念: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
思考1: 秦朝采用了怎样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①途径: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②目的:
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
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③实质: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④结果:
二、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思考2: 汉朝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人。
——《汉书·武帝纪》
汉朝:察举制
推行者:汉武帝
含义:先考察后推举,自下而上
标准:舆论评价(孝廉等)、为官能力
内容:常科、特科
论从史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积极: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东汉中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③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二、秦汉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思考3: 察举制在汉末遭遇了哪些困境?被哪一制度取代?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3)内容: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
(4)标准:
(5)影响:
本籍在中央人高官的人担任
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
吏部授官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
三、隋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3)过程:隋文帝杨坚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
隋炀帝杨广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开创
正式形成
持续发展完善
(2)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才学)
州县考试
京城省试
吏部铨选
(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糊名
锁院
誊录
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②严格考试制度,更严密、公正
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
唐朝平均每年科举取士约80人;
宋代科举平均每年取士360多人,为唐朝的4.5倍。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思考:唐代科举制存在怎样的局限?两宋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P31)?
A
四、元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继续发展
(1)元代:中落
a.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
b.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2)明清:盛极而衰
(1)形式:
(2)生源:
(3)内容:
乡试、会试与殿试
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四书五经
(4)考试形式:
八股取士
历史纵横:“南北分卷”
a.问题: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问题
b.作用:巩固明朝统治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重点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消极:
(5)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
(6)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发展。
(4)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科举制的评价: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西周
战国、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
明清
演变趋势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制、举荐制(荐举功劳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发展为才学
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公平、客观
明清:逐渐僵化,钳制思想,束缚人才
选拔制度不断丰富完善,本质上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血缘
才能、军功
品德和才能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才能(考试成绩)
才能(考试成绩)
1.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察举制( )
A.对人才选拔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名存实亡,无法选拔出有用人才 D.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在针砭哪种选官制度(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赐官制
3.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课堂训练
A
B
B
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探究二:中国古代王朝在选官之后如何管理官僚队伍?
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韩非子》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一)秦汉——上计制
1.考核标准: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3.呈现形式: 计簿
4.作用: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考核官员:御史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
(三)隋唐时期考核制度
1.考核机构:尚书省吏部。
3.作用: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考核方式:隋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到州县巡察
唐朝重品德和才能,分九等。
凡考课之法有四善: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旧唐书》
(四)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五)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严密)
材料:
(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诏)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
——《明史·选举制》
2.清朝:
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1.明朝: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
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 外省官员 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
品德与政绩并重
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
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总体趋势: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史
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元朝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
清朝 都察院 /
按察使司
按察使司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重点探究: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1: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门下省,变成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
材料2: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特点:
2.作用:
①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②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③以轻制重。
④监察方式多样。
(1)积极:
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
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②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1.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是 A.秦朝丞相 汉朝中书令 B.秦朝太尉 唐朝节度使
C.秦朝御史大夫 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 明朝殿阁大学士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2.官员贪赃枉法为人民所不耻,明清两朝考核制度中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的考核形式是( )
A.考察 B.初考 C.通考 D.考满
3.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时台谏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从宋代合一到明清并谏入台。这一演变( )
①强化御史纠察,弱化谏官谏诤 ②体现君主专制加强
③精简机构设置,避免职权重叠 ④加强监察制度权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课堂训练
C
A
C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西周 世官制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秦 “以法为教”、军功等 上计制 御史大夫
两汉 察举制 御史大夫+刺史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尚书省吏部考核
隋唐 科举制 御史台+道
两宋 科举制 御史台+路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 科举制 考满考察考课制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