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事物景观形成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判断。
学习目标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PART 1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程引入
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徙路线示意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1)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2)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思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60°
60°
30°
0°
30°
60°
60°
30°
0°
30°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副极地低压带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复习回顾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温
温和
寒冷
寒冷
温和
高温
高温
气温
降水
?
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干燥
湿润
干燥
多雨
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度
高纬度
雨
晴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气流,气温变低,水汽易凝结,降水较多
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气流,气温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海洋
雨
晴
由海洋流向陆地的气流,水汽充沛,降水较多
由陆地流向海洋的气流,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陆地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干燥
湿润
干燥
多雨
干燥(内陆吹来)
湿润(海洋吹来)
湿润
(主要对大
陆西岸)
干燥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气温+降水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温
温和
寒冷
寒冷
温和
高温
高温
气温
降水
干燥
湿润
干燥
多雨
干燥(内陆吹来)
湿润(海洋吹来)
湿润
(主要对大陆西岸)
干燥
马来群岛
刚果盆地
几内亚湾沿岸
亚马逊平原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成因 特征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土壤为砖红壤,风化壳很厚。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均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案例研究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均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分析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案例研究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
地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平原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向东面大西洋敞开,暖湿气流从东北、东南海洋向内陆汇集,受高大山系抬升作用,降水丰沛。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PART 2
不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高纬度向低纬度
干
湿
信风、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
由海洋吹向陆地
90 N
60 N
30 N
0 N
60 S
30 S
90 S
西风湿润 信风干
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400-600N之间的北温带;常年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西风带控制
纬度40°-60°的大陆西海岸,沿岸暖流强大。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1、图示阴影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试分析其成因。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纬度40°-60°的大陆西海岸,沿岸暖流强大。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2、从地形、洋流、陆地轮廓、风带四个方面分析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广的成因。
平原地形为主,山地东西走向,利水汽深入内陆;
暖流流经,势力强大,增温增湿;陆地轮廓破碎,有利于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
北美大陆西海岸
欧洲西部
澳大利亚东南角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 成因 特征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美大陆西海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春萌叶抽枝,夏枝繁叶茂,秋叶色转黄,冬树叶落尽。群落外貌,季相更替。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归纳小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对气候的影响
PART 3
每年6~9月,东非的塞伦盖蒂草原保护区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食物,草原上的动物会长途跋涉3 000多公里北上,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支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
思考:
1.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2.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他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34°E
2°S
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变化,草原上植被存在枯荣的季节性变化,5月中下旬,为当地的干旱季节,植被枯萎;而10月份为降水较多的湿润季节,植被茂密,导致大量食草性动物为寻求充足食物而发生季节性迁徙。
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他们又要回迁?
当大量食草动物离开塞伦盖蒂大草原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判断此地受何控制
推测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
该地正处于干季,降水稀少,应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干季时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案例研究
地中海气候
副高
西风带
夏季 冬季
纬度30°-40°的大陆西部
温和多雨
案例研究
地中海气候
分布规律:
成因和特征:
炎热干燥
副热带高压控制
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归纳小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 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 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陆西岸)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气候
(冰原)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极地气候
(苔原)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中,气压带和风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对气候(气温或降水)的影响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不同,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最基本因素)
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内陆和沿海的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分布,显著影响各地的气候。气压带、风带不同,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影响因素 对气候(气温或降水)的影响
地形类型
山地走向、坡向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覆盖状况
洋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下垫面
同纬海拔高,气温低,高大的地形区形成高寒气候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使地表获得的热量少;
裸地(如基岩、沙地)热容量小,气温变化快
迎风坡(迎暖湿气流)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
迎寒冷气流,气温低,背风坡温暖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影响因素 对气候(气温或降水)的影响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影响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或直接影响气候
(如:排放温室气体,植树、人工降雨等)
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1.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
A.纬度位置较低 B.受西风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 D.距地中海较近
B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和特征
气候特征
温度
降水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温带、寒带各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2)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
大陆东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自低纬至高纬:
①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旱雨两季;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④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降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纬度位置(纬度地带性)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
大陆西岸: ①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大陆内部:年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大;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较大
(2)比较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大陆西岸、内部、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最干旱、气温年较差最大
东西两岸:较为湿润
海陆位置(经度地带性)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2)结合教材P55页“案例”内容,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1)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2)两个地区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而西欧为平原地形,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作用,使其范围较大。
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4.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列举几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
(2)结合教材P54“案例”内容说明:为什么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阔?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4.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原因: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②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③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
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5.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列举几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
(2)读图说明为什么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纬度跨度那么大?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5.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世界地形
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中西部
南美洲西海岸
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纬度跨度大的原因:①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②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大气环流 大洋 东侧 大陆 西部 大陆 中部 大陆 东部 大洋 西侧 大气环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季风环流
暖流
寒 流
寒 流
暖 流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
90°
70°
60°
40°
30°
20°
10°
0°
90°
70°
55°
35°
25°
10°
0°
极地东风带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练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B气候的特征。
2、说出图中D气候的成因。
3、说出图中G气候的分布规律。
4、分析图中I气候的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北纬35°到55°大陆东岸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2)④和⑤两地纬度相同,但④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
(1)指出图中①和②地的气候类型。
练
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②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④地位于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地处安第斯山脉迎风坡,所以,全年降水丰富,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⑤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3)下列四幅降水柱状图中,指出分别能正确反映③地和④地降水状况的图
练
丁 、丙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练
不同:北美洲该气候分布范围小,呈条状分布;欧洲西部该气候分布范围大。
相同:都分布在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
练
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都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北美洲西部有南北走向的山脉,阻碍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东进;而欧洲西部为平原,山脉多东西向,西风可以向东长驱直入。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练
气候与自然景观
PART 4
影响原理
气候类型不同
水热条件
组合不同
形成不同自然景观
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
亚马孙平原全年高温多雨
中国西北“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案例1:对比撒哈拉沙漠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差异
撒哈拉沙漠地区
撒哈拉沙漠位置
撒哈拉沙漠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
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空气极为干燥
地貌:风沙地貌广布
水文:河流稀少
景观:荒漠景观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案例1:对比撒哈拉沙漠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位置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1月
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丰富
水文:河网密集
地貌:流水作用强,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景观:常绿阔叶林景观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程引入问题回顾
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徙路线示意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1)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2)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思考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程引入问题回顾
塞伦盖蒂雨季
塞伦盖蒂干季
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季节移动,
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蒂地区进入旱季,而其北侧的马萨伊马拉会延迟进入旱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由南往北迁徙到马萨伊马拉;
每年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由于草原面积较小的马萨伊马拉无法提供长期的食物,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的原因是什么
撒哈拉沙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反映了当地气候的什么特征
昼夜温差大
云贵高原的贵阳一带冬季多阴雨天气,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锋面活动与地形阻挡。
小结
气压带
风带
气候
影响自然景观
降水
温度
地貌
水文
生物
土壤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月份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3月份、春季 B.乙图表示7月份、夏季
C.甲图表示9月份、秋季 D.乙图表示1月份、冬季
D
B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 )。
A.多上升气流 B.多下沉气流
C.多气旋控制 D.受寒流影响
4.图中③处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B
A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地势起伏状况
6.该季节( )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丁地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
C
D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7~9题。
7.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8.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9.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D
D
B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大陆西岸甲、乙、丙三地全年气压带、风带控制时长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甲地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1.丙地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终年高温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
A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13.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B
A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索科特拉岛被称为与世隔绝的“地球上的外星世界”。它原本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在1800万年前,这里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地壳运动,岛屿与非洲大陆分离,从此孤悬海外。来到岛上,简直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一些奇怪的植物和动物见所未见。岛上生存的动植物很多是特有的。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最引人注目的植物。岛上遍布干燥砾石,龙血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下图示意索科特拉岛位置和龙血树照片。
14.结合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分析龙血树叶片和根系的显著特点。
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