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0 14:3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3·浙江)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
(2023·浙江)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4.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2023·浙江)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是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保障,也是国内国际相五融合的关键。我国钨矿资源丰富,却将其列入战略性对矿产资源。下图为某企业钨全产业链内涵框架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钨矿供应链发生中断 B.主导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
C.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 D.实现钨资源领域安全可控
6.位于该企业钨全产业链下游的是(  )
A.钨制品的回收 B.钨矿石的贸易
C.钨矿勘探采掘 D.钨矿冶炼加工
(2023·浙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8.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浙江)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10.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②暖寒流的交汇③深层海水上升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浙江)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浙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4.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2023·浙江)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大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2023·浙江)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18.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2023·浙江)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20.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2023·浙江)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A. B.
C. D.
(2023·浙江)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152.1 18.9
乙 1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2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2023·浙江)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题。
24.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图1 图2
(1)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2)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
(3)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27.(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   。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28.(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   。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混合农业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生态作用,扩大水稻播种、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田埂变鱼道对增加下渗的影响不大,田埂被架空的木栈道代替,使得两块稻田之间相通,增加鱼类过往的通道,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根据图文资料,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地区是适宜水稻的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江南丘陵为我国的南方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3.A
4.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概念 特点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3.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广东丹霞地貌的地层主要是在白垩纪时期发育的红色地层(沉积岩),应该属于砂砾岩,石灰岩属于化学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4.据资料“ 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 ”,说明当时的气候类型很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故当时的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干燥,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5.D
6.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1)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措施 要求及效果
挖掘资源潜力 可增加区域自身的资源供给能力,但高度依赖技术的进步
开发替代资源
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贸易 要求资源的供给渠道保持稳定,经济成本可接受,且有相应的技术或市场机制作为保障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 可以在资源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资源供给的持续稳定
(2)资源消费方面,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
措施 途径及效果 保障
降低资源消耗 主要通过减量、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 都高度依赖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使用效益最大化 意味着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或社会效益
有效规避
各种风险 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5.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在资源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的资源。 战略性一般指的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之所以将钨矿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因为我国为了实现钨矿资源领域安全可控。而防止钨矿供应链中断、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对其战略性的意义不大。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根据矿产资源的加工生产流程可知,钨矿勘探采掘、钨矿石的贸易属于钨全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钨矿冶炼加工属于中游产业,钨矿工业产品消费和钨矿品的回收属于下游产业。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7.A
8.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解析】【点评】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7.由图可知,该城市空间的发展起初是沿河呈条带状分布,逐渐发展为星形分布,但该城市自始至终始终是沿着河谷分布,因此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而不是环节保护、开发成本和防火安全等因素。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8.由图可知,对比2015年、2021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已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城市规划边界基本上没有改变。城市周围业没有出现卫星城市,因此可以推断,该城市的建设用地没有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应该是以商业为主,工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城市内部主要是以旧城改造为主。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9.D
10.C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洋流加速、逆洋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9.世界海洋表层的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故甲海域的密度大于乙、丙和丁海域,即乙海域的密度大于丙海域,A错误,D正确;
世界表层海水的盐度由南北回归线项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示海域的盐度由丁向丙、乙、甲递减,即丁的盐度大于甲海域的盐度,B、C错误。
故正确的答案为:D。
10.冰川中没有磷虾随着所需要营养物质,故大陆冰川融化不会为磷虾随着提供营养物质,①错误;
寒暖流交汇,使得海底的无机盐矿物质上泛,为浮游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磷虾食物来源丰富,②正确;
深层海水上升,业可以使海底无机盐矿物质上泛,有利于磷虾生存,③正确;
西风漂流是环绕海洋一周的大洋环流,对磷虾营养物质可以提供作用,④错误。
C②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11.B
12.C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11.根据材料可知,该研学小组在澳大利亚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所考察的区域多为荒漠带或草原带,没有参照物进行方向的辨别,因此考察过程中需要准备罗盘判别方向,为精确定位和考察路线进行选择时需要用手持卫星定位仪进行定位;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整体上所考察的区域气候较干旱,不需要带雨具防雨,也不需要准备冲锋衣;在野外观察植被时,可能用到放大镜对植被的细微之处进行研究。B①④⑤,故正确的答案为:B。
12.根据自然带分布可知,体重①线路沿途经过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线路沿途主要为热带荒漠带;③线路沿途经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④线路沿途经过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沿途可以欣赏三种典型自然带植被景观的是③线路。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答案】13.C
14.A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
位置 名称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13.据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在2016年到2020年黄河新河口(由东北方向入海)陆地面积增长较快,老河口(由东南方向入海)陆地面积在减少,故可以推测在该时间段内,黄河三角洲的东北方向面积逐年增加,东南方向有主见缩小的趋势,因此,四个选项图中的信息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②③④①。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4.影响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河流携带的流水作用和海水作用。由图可知,1996年后黄河老河口陆地每年都在减少,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黄河上游流水作用带来的泥沙在黄河三角洲老河口沉积量减少,另外一个因素是海水侵蚀作用增强;图中显示,在该时段内,在黄河新河口处陆地年内沉积每年都有所增加,说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减少),不影响黄河老河口陆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上游水库的冲淤,会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不会减少,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汛期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15.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租金较浙江省低,且有面积广阔的土地供光热发电场使用,青海省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较浙江省丰富;青海省劳动力条件不如浙江省优越,由于青海省经济落后,电网分布相对较少,也不是优势,A①②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6.由图可知,定日镜镜面的作用是将太阳光线聚到集热塔上,定日镜应该朝向太阳,青海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每日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太阳视运动的自东向西的(北半球是呈顺时针的),因此定日镜工作期间(白天)镜面朝向在水平方向上是呈顺时针的;一天中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落时又变小了,故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特点是变大—最大—变小。定日镜镜面的作用是将太阳光线聚到集热塔上,镜面反射太阳光线到集热塔,早、晚时太阳高度较小,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较大,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最小,因此在竖直方向定日镜转动方向是先顺时针,之后是逆时针的。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17.C
18.D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碳循环
【解析】【点评】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17.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湿地植物多样性增加,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碳排放量增加;植物多样性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但水体呼吸相对较弱,碳排放增加较小,整体上为碳净排放量降低;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8.滨湖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固碳等功能,增加滨湖植物,可以增强湖泊湿地的自净能力,A错误;
外来物种往往天敌较少,放生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
降低湖面水位,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减弱,不利于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错误;
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
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19.D
20.C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19.由图可知,该国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煤炭)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一天中随着变化没有变化,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不稳定。一日之内电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同,因此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靠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比重较大)能源适当调整,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即用天然气和煤炭来发电。由图可知原子能(核能)发电量最稳定,一天中能源生产量不变;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显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拓宽电能进口渠道。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地方时正午时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能发电量达到最大值。当地的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13小时,因此当地7日正午(12时)前后,北京时间为8日1时前后,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1.【答案】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 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是融水夹杂着冰块阻塞河道形成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冰川融水,冰块阻塞河道,冰水沉积物总量迅速增长,7月中旬发生溃决,湖水及沉积物大量、迅速外泄,湖泊中的冰水沉积物迅速减少。B选项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符合该湖的水文特征的变化。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点评】河流补给类型及特征:
河流补给水源 径流变化规律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典型地区 补给特点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枯水期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气温 东北地区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缓和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气温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湖泊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补给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湖泊蓄水量 普遍 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 地下水水位高低 普遍 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
【答案】22.C
23.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高;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好;教育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等等。
农村的推力:自然灾害多;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差;就业机会少;教育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等等。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2.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近年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占比下降,说明近年来省际间经济的差异在缩小,影响人口外迁的吸引力减弱,当地对人口的斥力减弱,吸引力增强。可能是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内的就业机会增多导致的。沿海产业升级放缓,会吸引劳动力迁入;省际交通条件改善会促进人口外流,近年来沿海经济没有出现增速下降的情况。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3.对比表中的数据可知,乙省区人口流入率高于流出率,为经济发达省份,应该是浙江,新疆近年来由于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的陆地迁入,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的地区,故丙为新疆;甲、丁流出率高于流入率,为人口迁出区,两省区应该位于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地带,吉林地处中部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故丁为吉林省,甲为安徽。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24.B
25.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准静止锋
【解析】【点评】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4.根据材料,“ 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 ”,说明该次雨雾天气自东向西移动,因此,第一天能见度低整体自东向西减弱,第一天①能见度最低,②能见度最高,故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是①③②。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近地面冷平流,其上为西南暖气流,因此近地面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略有升高,在平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A选项符合该地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6.【答案】(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2)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城市的产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大多发展金融、商贸等产业;巴尔的摩无航空运输,具备铁路公路等,因此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铁路干线与沿海交通线的交通枢纽,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利于联系内陆地区。
(3)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区域内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等雄厚,交通客货需求量大;城市带内科技发达,修建高铁技术高;沿线交通通达度好,运输建设材料便利。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 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2)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主要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及三次产业及其联系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城市的产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大多发展金融、商贸等产业;巴尔的摩无航空运输,具备铁路公路等,因此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铁路干线与沿海交通线的交通枢纽,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利于联系内陆地区。
(3)城市带间建设高铁的条件,主要从经济、资金、技术、劳动力、交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城市带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区域内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等雄厚,交通客货需求量大;城市带内科技发达,修建高铁技术高;沿线交通通达度好,运输建设材料便利。
【点评】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
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受主导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转移方向先是接近煤炭产区,然后转向铁矿产区,后又转向交通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
(2)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技术、信息、交通、市场等优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优势。
27.【答案】(1)南深北浅;生产生活用水
(2)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增加黄河中上游水量,进而增加中游流域内的地表径流,有利于区域内的种植业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发量加强,区域内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分析】(1)对比图2中的两幅图可知,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地区差异表现为:南部较深,北部较浅。两个时期年降水量差异不大,但Ⅱ时期与Ⅰ时期相比,个地区的径流深度都明显变浅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人为原因可能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雨的角度进行分析。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则从跨流域调水,增加了黄河上游的径流量,增加了宁夏平原和核桃平原的灌溉水源,另外径流量的增加,增加了西北地区大气的湿度,局部地区降水量会增多,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点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1)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28.【答案】(1)水源;沿河流分布
(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河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有水的地方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山前倾斜天然绿洲分布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地方,故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沿河分布。
(2)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主要从外力作用对土壤的影响进行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需要从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分析,缓斜平原的 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河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主要从农业发展、城市化、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点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3·浙江)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
【答案】1.B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混合农业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生态作用,扩大水稻播种、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田埂变鱼道对增加下渗的影响不大,田埂被架空的木栈道代替,使得两块稻田之间相通,增加鱼类过往的通道,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根据图文资料,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地区是适宜水稻的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江南丘陵为我国的南方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浙江)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4.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答案】3.A
4.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概念 特点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3.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广东丹霞地貌的地层主要是在白垩纪时期发育的红色地层(沉积岩),应该属于砂砾岩,石灰岩属于化学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4.据资料“ 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 ”,说明当时的气候类型很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故当时的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干燥,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浙江)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是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保障,也是国内国际相五融合的关键。我国钨矿资源丰富,却将其列入战略性对矿产资源。下图为某企业钨全产业链内涵框架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钨矿供应链发生中断 B.主导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
C.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 D.实现钨资源领域安全可控
6.位于该企业钨全产业链下游的是(  )
A.钨制品的回收 B.钨矿石的贸易
C.钨矿勘探采掘 D.钨矿冶炼加工
【答案】5.D
6.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1)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措施 要求及效果
挖掘资源潜力 可增加区域自身的资源供给能力,但高度依赖技术的进步
开发替代资源
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贸易 要求资源的供给渠道保持稳定,经济成本可接受,且有相应的技术或市场机制作为保障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 可以在资源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资源供给的持续稳定
(2)资源消费方面,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
措施 途径及效果 保障
降低资源消耗 主要通过减量、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 都高度依赖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使用效益最大化 意味着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或社会效益
有效规避
各种风险 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5.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在资源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的资源。 战略性一般指的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之所以将钨矿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因为我国为了实现钨矿资源领域安全可控。而防止钨矿供应链中断、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对其战略性的意义不大。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根据矿产资源的加工生产流程可知,钨矿勘探采掘、钨矿石的贸易属于钨全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钨矿冶炼加工属于中游产业,钨矿工业产品消费和钨矿品的回收属于下游产业。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浙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8.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7.A
8.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解析】【点评】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7.由图可知,该城市空间的发展起初是沿河呈条带状分布,逐渐发展为星形分布,但该城市自始至终始终是沿着河谷分布,因此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而不是环节保护、开发成本和防火安全等因素。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8.由图可知,对比2015年、2021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已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城市规划边界基本上没有改变。城市周围业没有出现卫星城市,因此可以推断,该城市的建设用地没有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应该是以商业为主,工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城市内部主要是以旧城改造为主。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23·浙江)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10.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②暖寒流的交汇③深层海水上升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D
10.C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洋流加速、逆洋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9.世界海洋表层的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故甲海域的密度大于乙、丙和丁海域,即乙海域的密度大于丙海域,A错误,D正确;
世界表层海水的盐度由南北回归线项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示海域的盐度由丁向丙、乙、甲递减,即丁的盐度大于甲海域的盐度,B、C错误。
故正确的答案为:D。
10.冰川中没有磷虾随着所需要营养物质,故大陆冰川融化不会为磷虾随着提供营养物质,①错误;
寒暖流交汇,使得海底的无机盐矿物质上泛,为浮游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磷虾食物来源丰富,②正确;
深层海水上升,业可以使海底无机盐矿物质上泛,有利于磷虾生存,③正确;
西风漂流是环绕海洋一周的大洋环流,对磷虾营养物质可以提供作用,④错误。
C②③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23·浙江)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B
12.C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11.根据材料可知,该研学小组在澳大利亚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所考察的区域多为荒漠带或草原带,没有参照物进行方向的辨别,因此考察过程中需要准备罗盘判别方向,为精确定位和考察路线进行选择时需要用手持卫星定位仪进行定位;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整体上所考察的区域气候较干旱,不需要带雨具防雨,也不需要准备冲锋衣;在野外观察植被时,可能用到放大镜对植被的细微之处进行研究。B①④⑤,故正确的答案为:B。
12.根据自然带分布可知,体重①线路沿途经过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线路沿途主要为热带荒漠带;③线路沿途经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④线路沿途经过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沿途可以欣赏三种典型自然带植被景观的是③线路。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023·浙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4.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答案】13.C
14.A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
位置 名称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13.据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在2016年到2020年黄河新河口(由东北方向入海)陆地面积增长较快,老河口(由东南方向入海)陆地面积在减少,故可以推测在该时间段内,黄河三角洲的东北方向面积逐年增加,东南方向有主见缩小的趋势,因此,四个选项图中的信息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②③④①。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4.影响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河流携带的流水作用和海水作用。由图可知,1996年后黄河老河口陆地每年都在减少,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黄河上游流水作用带来的泥沙在黄河三角洲老河口沉积量减少,另外一个因素是海水侵蚀作用增强;图中显示,在该时段内,在黄河新河口处陆地年内沉积每年都有所增加,说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减少),不影响黄河老河口陆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上游水库的冲淤,会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不会减少,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汛期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浙江)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大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15.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租金较浙江省低,且有面积广阔的土地供光热发电场使用,青海省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较浙江省丰富;青海省劳动力条件不如浙江省优越,由于青海省经济落后,电网分布相对较少,也不是优势,A①②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6.由图可知,定日镜镜面的作用是将太阳光线聚到集热塔上,定日镜应该朝向太阳,青海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每日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太阳视运动的自东向西的(北半球是呈顺时针的),因此定日镜工作期间(白天)镜面朝向在水平方向上是呈顺时针的;一天中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落时又变小了,故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特点是变大—最大—变小。定日镜镜面的作用是将太阳光线聚到集热塔上,镜面反射太阳光线到集热塔,早、晚时太阳高度较小,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较大,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最小,因此在竖直方向定日镜转动方向是先顺时针,之后是逆时针的。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023·浙江)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18.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答案】17.C
18.D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碳循环
【解析】【点评】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17.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湿地植物多样性增加,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碳排放量增加;植物多样性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但水体呼吸相对较弱,碳排放增加较小,整体上为碳净排放量降低;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8.滨湖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固碳等功能,增加滨湖植物,可以增强湖泊湿地的自净能力,A错误;
外来物种往往天敌较少,放生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
降低湖面水位,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减弱,不利于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错误;
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
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浙江)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20.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答案】19.D
20.C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19.由图可知,该国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煤炭)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一天中随着变化没有变化,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不稳定。一日之内电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同,因此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靠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比重较大)能源适当调整,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即用天然气和煤炭来发电。由图可知原子能(核能)发电量最稳定,一天中能源生产量不变;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显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拓宽电能进口渠道。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地方时正午时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能发电量达到最大值。当地的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13小时,因此当地7日正午(12时)前后,北京时间为8日1时前后,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2023·浙江)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 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是融水夹杂着冰块阻塞河道形成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冰川融水,冰块阻塞河道,冰水沉积物总量迅速增长,7月中旬发生溃决,湖水及沉积物大量、迅速外泄,湖泊中的冰水沉积物迅速减少。B选项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符合该湖的水文特征的变化。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点评】河流补给类型及特征:
河流补给水源 径流变化规律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典型地区 补给特点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枯水期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气温 东北地区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缓和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气温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湖泊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补给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湖泊蓄水量 普遍 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 地下水水位高低 普遍 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
(2023·浙江)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152.1 18.9
乙 1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2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答案】22.C
23.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高;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好;教育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等等。
农村的推力:自然灾害多;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差;就业机会少;教育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等等。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2.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近年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占比下降,说明近年来省际间经济的差异在缩小,影响人口外迁的吸引力减弱,当地对人口的斥力减弱,吸引力增强。可能是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内的就业机会增多导致的。沿海产业升级放缓,会吸引劳动力迁入;省际交通条件改善会促进人口外流,近年来沿海经济没有出现增速下降的情况。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23.对比表中的数据可知,乙省区人口流入率高于流出率,为经济发达省份,应该是浙江,新疆近年来由于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的陆地迁入,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的地区,故丙为新疆;甲、丁流出率高于流入率,为人口迁出区,两省区应该位于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地带,吉林地处中部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故丁为吉林省,甲为安徽。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浙江)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题。
24.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24.B
25.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准静止锋
【解析】【点评】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4.根据材料,“ 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 ”,说明该次雨雾天气自东向西移动,因此,第一天能见度低整体自东向西减弱,第一天①能见度最低,②能见度最高,故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是①③②。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近地面冷平流,其上为西南暖气流,因此近地面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略有升高,在平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A选项符合该地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图1 图2
(1)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2)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
(3)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2)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城市的产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大多发展金融、商贸等产业;巴尔的摩无航空运输,具备铁路公路等,因此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铁路干线与沿海交通线的交通枢纽,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利于联系内陆地区。
(3)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区域内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等雄厚,交通客货需求量大;城市带内科技发达,修建高铁技术高;沿线交通通达度好,运输建设材料便利。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1) 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2)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主要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及三次产业及其联系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城市的产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大多发展金融、商贸等产业;巴尔的摩无航空运输,具备铁路公路等,因此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铁路干线与沿海交通线的交通枢纽,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利于联系内陆地区。
(3)城市带间建设高铁的条件,主要从经济、资金、技术、劳动力、交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城市带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区域内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等雄厚,交通客货需求量大;城市带内科技发达,修建高铁技术高;沿线交通通达度好,运输建设材料便利。
【点评】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
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受主导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转移方向先是接近煤炭产区,然后转向铁矿产区,后又转向交通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
(2)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技术、信息、交通、市场等优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优势。
27.(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   。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南深北浅;生产生活用水
(2)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增加黄河中上游水量,进而增加中游流域内的地表径流,有利于区域内的种植业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发量加强,区域内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
【解析】【分析】(1)对比图2中的两幅图可知,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地区差异表现为:南部较深,北部较浅。两个时期年降水量差异不大,但Ⅱ时期与Ⅰ时期相比,个地区的径流深度都明显变浅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人为原因可能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雨的角度进行分析。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则从跨流域调水,增加了黄河上游的径流量,增加了宁夏平原和核桃平原的灌溉水源,另外径流量的增加,增加了西北地区大气的湿度,局部地区降水量会增多,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点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1)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28.(2023·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   。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1)水源;沿河流分布
(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河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有水的地方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山前倾斜天然绿洲分布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地方,故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沿河分布。
(2)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主要从外力作用对土壤的影响进行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需要从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分析,缓斜平原的 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河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主要从农业发展、城市化、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点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