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0 18: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2.掌握生物间的密切关系。
3.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与对照实验法。
4.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意识。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和设计对照试验。
教学难点:形成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国宝是什么吗?它分布在哪些地区啊?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合其生活特性啊?如果此地被破坏后,对其生活环境有哪些影响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提示:国宝为大熊猫)
教师补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教师:我们通常将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叫做生物圈,而这里的环境不仅包含我们所能看见的还有一些存在其周围的影响环境。
进而引出本节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展示小麦田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右图,结合课本12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的画面,这是老师在众多的画面中截下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中的内容。
教师:画面中展示的了哪些生物啊?
学生:有小麦、瓢虫、蚜虫、杂草、老鼠、蚯蚓等动物
教师:除此之外,环境中影响这些生物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有为作物提供生存地方的土壤,有作物生长所需的阳光和阳光所带来的温度,还有所有生物都必须需要的水资源。
教师:能尝试将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进行分类吗?
学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在这个画面中,包含的所有因素我们都叫作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含了以生物为主的生物因素,除生物因素外的其他因素都称为非生物因素,由于这种因素的不同,所以这些因素不断地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地域。
教师:这两种因素都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呢?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我们首先研究一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影响。非生物因素主要包含阳光、土壤、温度、水这四种影响较大因素,以及一些其他因素。
(展示向日葵,三七,夜行性动物等图片)
教师:阳光是所有生物都需要的非生物类的因素,像动物需要阳光进行日常的照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对身体表面的细菌或微生物进行消杀,像婴幼儿一般出生后会在身体表面产生黄疸,就需要利用紫外线进行照射,这就是阳光对动物的影响,像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对环境进行净化,其中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喜欢在阳光下照晒,像低等植物中的苔藓、青苔类的还有药材中的三七等植物,都是喜欢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进行生长。阳光不仅对植物有这种特性,像动物也有像喜欢夜行的蝙蝠、猫头鹰等都是避开阳光进行生活的,因此可以说阳光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论:说明了光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展示针叶林,阔叶林图片)
教师:阳光除了对生物的生活分布带来影响以外,它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温度,我们知道温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由于温度的高低落差不同,生活的动植物也不同。比如在海拔较低,温度较温和的地方,生长的大多植物都是阔叶类植物,像海拔较高,温度较低的地方,就生长了一些针叶林,例如松树银山的这些都是叶子特化形成针状的叶状,像大多生活在温度较温和地域的阔叶林,它们的叶子会随着温度的改变,四季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秋冬季节随着温度的降低,叶子带着植物体内的带一些废物而掉落,春天随着温度的升高再萌发出来。像针叶林的针叶就基本上是不会掉落的,因为掉落一次需要大量的能量,而且针叶消耗的能量是比较阔叶要少的,所以它能够保证自身的所有能量储存在树干上。因此我们说温度对植物的分布和生存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展示沙漠里最著名的植物就是仙人掌图片)
教师:除了阳光和温度以外,还有一样特别重要的非生物因素,这类因素就是水。水是每一个生物都所需要的非生物因素物质,例如人体需要水来维持体内的新陈代谢和一些其他的活动,植物需要水进行运输营养物质,一些海洋里的生物,必须在有水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水资源都是丰富的。有的地方雨水适中,形成了温和的雨林环境,在雨林环境中,大多的植物都是阔叶的。阔叶的植物蒸腾作用强,吸水能力也强,固土保湿作用也好。像这里的动植物,也基本上都在树上或地下有水的环境中生存,不需要特定固定在某个水源,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水。而在草原生态系统当中,就需要各个动物群体固定在某一个大的水源附近进行生存,不然会因为脱水而造成动物不必要的死亡。而有的地方像沙漠,例如撒哈拉沙漠,盆地等都是比较缺少水资源的,这里生长的动植物一般都会带有储水功能,如沙漠里常见的动物骆驼、鸵鸟等,它们都是利用一些出水器官进行出水。沙漠里的植物,有的生长周期比较短,沙漠里下完雨后迅速的开花生长开花结果,落子完成整个的生殖周期,例如沙漠里最著名的植物——仙人掌,这仙人掌的叶也是退化成掌状一样,而整个茎退化成一个储水的没有木质部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水资源对植物的生活分布也有巨大的影响。
教师: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一个非生物因素就是氧气,除了氧气之外,还有二氧化碳。人和动物都需要氧气进行生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例如有些豆科植物就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完成自身的生长所需。空气是植物动物生长的必须的前提条件,因此空气对生物的影响是较大的。除了水,阳光,空气,温度这4种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的环生存和分布也有影响,那就需要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进行探索了。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除非生物因素以外,生物对生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开始学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池鹭抓鱼,飞鸟捕黄蜂,蜘蛛捕食图片)
教师: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大的一种影响就是每一个生物都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去捕食其它一些动物,比如池鹭抓鱼,飞鸟捕黄蜂,还有房檐屋下的蜘蛛捕食,这都是捕食行为。像这种生物之间,为了自身的生存产生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我们管它叫做捕食关系。
总结:捕食关系(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展示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水稻与杂草图片)
教师:动物与动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以外,不同的生物之间为了争取生存的地盘以及生存所需生物资源而产生的竞争。例如小猫小狗到处散播自己身上的气味,宣说自己的主权,把气味撒在自己生活地盘的外围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为了争夺水资源,大象和狮子会一起发生竞争。在草原上为了争取更好的阳光的照射。长得特别的高接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长得越好,而对下面就产生了一些遮挡,使得下面竞争不过它的一些生物长势不好或被淘汰掉。在农田生态系统当中,作物与杂草之间为了争取土地上的资源就会产生较强大对比。这种为了争夺食物资源生存空间的而发生的关系,我们管它叫做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在生活环境相似,生活习性相似的物种之间发生的争斗是越激烈的。杂草和作物都是在同一个农田里生存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性都是相同的,因此他们他们之间只有一个能够形成优势生长,如果是杂草先生长起来把作物遮挡住了,那作物吸收的能量就少,就长不大,那如果是作物长起来,杂草长的也就形势较缓。
结论:竞争关系(不同种或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资源、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关系)。特点是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展示犀牛与犀牛鸟,蚂蚁合力搬食物,蜜蜂合力筑巢图片)
教师:有的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生活环境是在一起的,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性相差比较大,他们的竞争就比较少,就会产生另一种关系——合作关系。例如在草原上,几乎有犀牛的地方,就会有犀牛鸟。犀牛鸟负责清理犀牛身上的一些寄生虫,而犀牛为这些犀牛鸟提供食物,像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关系,就叫合作关系。最常见的蚂蚁种群,遇到较大的食物时,几个蚂蚁合伙把食物搬回到家园。还有像蜜蜂,它们会合力构建自己的小家园。像猎豹狮子等,他们都会合力的去捕食猎物,然后进行分配。这种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合作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我们叫做它合作关系。
结论:合作关系(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关系)。
(展示菟丝子,人与身体上的寄生虫,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地衣图片)
教师:但有的生物和生物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和谐的合作关系,你为他服务,他为你服务,而有的就是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受害的,受害方给受益方提供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激素,像植物中常见的一种叫做菟丝子。菟丝子,依附在植物体,它将自己的根茎插入植物的根茎当中,吸收植物的营养物质,它寄生的这个植物死亡而自己得到生存。除了植物外,我们动物身上也有一些像这类的,比如我们说的寄生虫,猪身上的绦虫、血吸虫等都是寄生在动物体上的,像这种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的。受害方为受益方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我们通常把这两种生物的关系叫做寄生关系。
结论: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教师:这两种生物也有的是相互生活在一起,例如植物当中的豆科植物和其根部生成的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给根瘤菌提供过生存环境,而根瘤菌则是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氮元素为豆科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须的氮元素。一些低等植物如地衣等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地衣都是附着在一些其他生物体内,地衣将它们的假根伸入植物的体内只会吸收一部分,不会把它所依附的这个植物给杀死。像这种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有利,但是如果把他俩单独分开着,有一方或者两方都不能生存的这种关系,我们管它叫做共生关系。
结论:共生关系(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教师:这里我们就要特别的注意区分竞争,寄生,共生这三种关系,竞争关系是两种生活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当中产生的,对整个环境当中的物质和空间的存在竞争关系。寄生和共生关系是两个生物生活在一起。如果是两种生物其中一种收益,一种受害,这种就叫做寄生关系,如果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互依赖彼此都有利的话,这种就叫做共生关系。共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活在一起,这两种生物如果分开的话,至少有一方是不能够单独生存的,而寄生是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其中一方死亡的话,另一方会寻找下一个寄生的宿主往下进行生存,而不是死亡。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师:除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对生物有影响,那生物反过来是否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我们想一想,在自然界当中,生物竟然受到了很多生物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要适应生存的环境,才能够进行生存下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逐渐的影响和改变生存的环境。拿我们生存的这个城市来说,他原先也都是荒土野地,由于人类的到来,我们在上面建了房子,盖起了工厂,又把原来的平房推倒,盖起了高楼,盖起了工厂,对不对?我们也改变了他原来的环境。
教师:动物为了适应自己生存,环境也会做出一些自身的改变来适应生存的环境,像蚯蚓他就会产生一些肛毛或者是粘液,帮助其在地下洞穴中进行运动和进行呼吸。
结论: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展示冬天的雷鸟和夏天的雷鸟图片)
教师:有一种动物鸟类它叫做雷鸟,冬天的时候它就会将身上的一些羽毛褪变成白色的,以适应周围的雪地环境,而到夏天的时候,他又把整个身体的颜色由白色变成一些灰色或者是棕色的羽毛来掩饰自己。像这种能够把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调节到相似的这种体色,我们把它叫做保护色,具有这种保护色的动物,一般不会轻易的被其它动物发现,这也是有利于它们躲避敌害和捕猎者的条件,而这种保护色也是对他们进行捕食捕猎的利器。
教师: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像一些蛇类一样,遇到危害的时候会竖立起来,展开它头部和颈部相连的一个小肉刺,里头有眼一些色块,模拟一些东西,而有些昆虫,它的身体也是比较艳丽的,受到危害时将这些颜色树立起来,或者是打开闪动,像这种我们都管它叫做警戒色,能够对比还起到警示的作用,避免自身受到攻击。
教师: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具有警戒色,有的一些动物没有强大的攻击能力,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在进化过程当中进化成一些拟似它物的颜色,像枯叶蝶,身体翅膀合拢的时候会变像一片枯叶一样挺立在树干上。变色龙,它会根据环境的改变,改变身上的颜色,像这种能够改变身上的颜色,或者是通过身上的颜色斑状。比拟一些事物,借着这个比拟的事物来蒙蔽敌人保护自身的现象,我们管它叫做拟态。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些都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影响着这个环境,像蚯蚓在来回翻动土壤的时候,它的排泄物,使土壤变得肥沃,使土壤松动,使土壤内的空气增加。
教师:而与这些动物相比,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比较巨大的,像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大量的森林变成一片光秃秃的土地,有的地方大量的放牧,使土地上的草地消失,使土地沙漠化。
教师:因此我们作为整个生物圈当中这个大家长的我们不仅要善待我们生存这个环境也要适量的恢复它原来的面貌,使他更长久得存在下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A.作物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生长茂盛
B.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
C.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
D.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
参考答案:B
解析:A.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属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属于生物因素的影响;C.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D.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生长茂盛,属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动物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的是(  )
A.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
B.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
C.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避敌害
D.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参考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避敌害,这些都是与适应森林环境的生活方式;而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是与草原环境或沙漠环境或平原环境相适应的。森林里树木众多,土壤中树根遍布,不利于挖洞,又有高达树木遮挡或密集灌木丛遮挡便于隐蔽,不用挖洞,因此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
故选B。
3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体长/毫米 395 460 540
耳长/毫米 125 108 90
尾长/毫米 115 90 80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1)丙地区为 。
(2)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为 。
参考答案:吉林长白山;温度
解析:(1)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根据所提供的“耳长”数据可以判断其生存环境气温的高低,耳朵、尾巴较短的个体有利于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寒冷环境。
(2)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根据所提供的“耳长”数据可以判断其生存环境气温的高低,耳朵、尾巴较短的个体有利于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寒冷环境。
(四)课堂小结
一、生物中的生态因素
1.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阳光,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