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 日期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案序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七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氛围总论和分区两大部分,七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更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围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所以,区域界线与主导因素的接线不完全一致。四 大地理区域中,每个区域特点鲜明,互相之间差异显著。由于四大地理区域是全国第一级的综合区域,所以,每个区域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教材重点说明区域内部差异明显,为后续第六至第九章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中的次一级区域做好铺垫。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限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 2.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较少,且多为学生已熟悉的,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七年级上册在讲地形、气候等内容的时候多有涉猎,学生掌握内容较好,个别学生稍有差池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良好巩固。 本课前半部分主要讲气温、降水、地势等的差异所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再到人文差异,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明确这样的一个思路,避免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只听知识点,不能很好的理清学习思路,导致日后做题过程中产生推理困难。 同时上学期学生已经对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有简单涉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根据所学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并总结,下学期,将继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的放矢。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 划分方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的 导 入 一、激趣导入: 寒暑假想去我国哪里旅游?为什么? 引出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冬季气温差别大,东西跨经度广,降水差异大,加之地势复杂,进而导致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差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地理差异。 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 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大的例子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二、新授: (一)、地理差异显著 1.气温、降水、地势差异及其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 (1)学生据图5.1回顾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特点: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影响:自然环境:植被自南向北呈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变化;人文:冬季自南向北的人们穿的衣服逐渐变厚,更加注意保暖。 (2)据图5.1回顾我国东西部、南北部降水差异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差异:我国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影响:自然景观:东南沿海树木郁郁葱葱,西北内陆沙漠广布;人文:(交通)水运是东南沿海的运输方式之一,而骆驼则是西北内陆地区独特的运输工具 (3)据图5.1回顾我国地势特点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自然环境:(气候)同纬度气温更低,气候高寒,雪山连绵;人文:因气候高寒,种植青稞,而非同纬度其他地区所种植的水稻。 综上所述,我国地域辽阔,气温、降水、地势有规律的变化进而导致自然环境有规律的差异,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秦岭——淮河”线为分界线的南北地区。 (二)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和人文有哪些差异呢? 根据P5活动2直观感受“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和降水差异 2.填表,学生结合地理图册完成表的部分内容。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或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少、400mm—800mm多、800mm以上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河流冬季结冰(有或无)有 无农田类型旱地水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通过问题导读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根据教室师问题进行读图、联系生活地思考 有自然景观引入原因探索,南北差异大因为降水,气温。东西差异大因为降水。 降水差别大是因为什么呢?由此分析地形对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将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密切联系。 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机会,在合作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学生归纳总结后记笔记在课本相应位置。 通过问题导读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地图,温故而知新。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南北差异及差异的分界,并树立学生的区域概念。
开 放 的 延 伸 课堂小结内容延伸 本节课,首先我们根据我国地域辽阔,气温、降水、地势有规律的变化进而导致自然环境有规律的差异,并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发现人类活动也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 其次发现秦岭因为高大、绵长的山脉对气流有较强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山脉两侧的气温、降水差异较大。所以,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秦岭则是这些山脉中最典型的一条。但是河流一般在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中的意义不大,那为什么淮河也会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一下。 学生根据教师总结梳理本科所学内容,建立知识链接。 对老师留下的问题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理清本课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布置作业 访问你的亲戚朋友,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判断出他们所在的地理区域,并请他介绍一下,他们那里的地理特征。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 气温/降水/地势有规律的变化 (
四大地理区 域
) 自然环境有规律的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反思与重建